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问题
⑴ 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哪些难点或问题
第一,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远未达到群众的期望和现代政府的要求。我国80% 以上的信息掌握在政府机关翻,而且大多处于封闭和闲置状态。原因之一是保密范围过于宽泛,甚至滥用保密措施。很多政务信息一旦被贴上保密的标签(即便是没有必要保密的事项),也会成为政府部门不公开的理由,导致许多信息被永久尘封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原因之二是信息归属认识错位。很多行政人员认为,政府信息是政府行政的结果,当然归属于政府所有,既然归政府所有,政府就有权决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原因之三是我国民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缺失,使得政府垄断信息的行为没有得到来自权利和民主的抵制,因为公众还较少地意识到自己才真正是信息的“最终所有者”,政府垄断信息和随意伸缩信息公开边界是侵犯公民知情权。
第二,信息公开的渠道过窄。政府向社会公开信息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依职责主动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规则、程序等。公开的载体包括政府公报、简报、新闻等。这些载体因为范围上的严格限定,往往存在着很多“盲区”,有时并不能成为一些群体获取政府信息的方便渠道。二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3条赋予了公民申请公开相关信息的权利,但是在一些流程尚未理顺的前提下,因为受到严格程序、复杂流程、高昂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民众权利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因为缺乏法律约束,公开信息也呈现出很多乱象。法治社会下,法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和不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以及违规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会作出严格规定,以保证信息公开的秩序化和规范化。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颁布前,使得许多政府信息要么被政府进行“弹性过滤”,要么千篇一律,无法实现其作为公共资源的消费价值。
⑵ 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
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专应当加属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基本原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法规,是一部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律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更加有效地防治腐败。国家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电子政务是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构建网上信息公开平台。
⑶ 政府信息公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应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⑷ 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7年4月由国务院制定公布,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确立。
一、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的较快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的进程,采用的是先由地方立法积累经验后中央立法整体推进的路径,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80个有权制定地方法规、规章的地方中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16个较大的市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信息公开方面已经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展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2008年《条例》实施后许多行政机关能比较快的按照新要求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具体表现在:
第一、信息公开的渠道建设有了比较大发展,有利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主渠道,截至2008年1月,中国各级政府网站拥有率已经达86.2%,96%的国务院部门、97%的省级政府、96.7%的地市级政府和87%的县级政府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到2008年底,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也分别达到99%和92%。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比较强,提供政务新闻、政府公告、机构职能、机构章程和会议信息的政府网站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9.21%、77.49%、75.5%、51.93%和53.92%的较高水平。例如,2008年上海市通过各级政府机关网站信息公开专栏查阅政府信息的就达1.67亿人次。
另外我国中央政府、省政府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市级也大都有了自己的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传达有关信息。与原来相比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也多了,例如在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实践中绝大部分的县以上政府在图书馆设立了查阅场所。信息公开的方式多了,老百姓了解政府工作情况也方便了,获得信息也更容易。
第二、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依申请公开的数量和回复公开率都有了大的提高。
《条例》生效前,行政机关在中央政务公开政策的要求下也主动公开了信息,在《条例》生效后,为履行法定义务各级行政机关公开信息的数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2004年到2007年上海全市主动公开信息共约25万条,2008年一年就激增15.8万条,2009年上海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万多条。山东省2008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4万多条,2009年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共计101万多条。2008年吉林全省主动公开信息67.9万多条,2009年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7万多条,较2008年增长116.9%。2008年浙江省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5.6万余条,2009年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24.8万余条。
依申请公开信息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而且答复率,公开率的数字也比较高。2009年上海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1773件,答复率94.6%,“同意公开”占答复总数的51.5%;“同意部分公开”占答复总数的2.1%;“不予公开”占答复总数的3.9%,“信息不存在”1761件,占37.3%。2009年吉林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9318件,答复率为占96.7%,同意公开的占答复总数的94.7%。20009年山东省全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5097件,均已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办结。“同意公开”占85.7%,“部分公开”占3.1%,“不予公开”占4.7%,“信息不存在”等其他情况占6.7%。
暂且不论政府的这些数据是不是含有水分,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去怀疑它的真实性。仅通过公布的数字来看,《条例》实施后政府信息公开很大的发展,这些数据同时也反映出行政机关也积极的为公民获知信息服务。
(二)、公民的信息权利意识有所增强
《条例》实施前一些地方政府制订了信息公开的规章和规定,规定公民可以申请公开的范围和认为自己获知信息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申诉和提起行政复议,有的地方还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申请信息公开的数量和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数量都不是很高。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全市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533件,收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124件;2007年受理公开申请6485件,行政复议申请332件,发生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件30件;2008年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88件,行政复议申请683件,行政诉讼案件258件。2009年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1773件,行政复议申请878件,行政诉讼案件199件。这虽然只是上海一个市的统计数字,而且三方面数字的总量还不算理想,但是这三方面数字的增加也表明了《条例》生效后,公民行使和维护获取政府信息权利的意识有所增强。
二、《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持续动力不足
从国际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实践来看,公民与相关社会力量的参与一直是
⑸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哪些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概括为三类:保密方面的违法行为,怠于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的违法行为,以及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这三类行为如果性质恶劣,情节十分严重,都有可能构成犯罪。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仅限于行政机关有关的工作人员,对此,需要区分行政机关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两类责任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同的:行政机关违反条例的规定,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它承担责令改正的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履行职务、消除影响、停止和撤销违法行为、纠正不当行为等;而对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主要责任形式是行政处罚和刑罚。
⑹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否具有法律溯及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实施,该条例没有溯及力.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民法溯及力,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诸于世,才能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产生约束力。经旧法确立的法律关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变,难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罗马法中就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所公认的原则。中国民法也采取民法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的原则。但是在原则上确认民事法律没有溯及力的同时,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作出某种溯及既往的规定。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务院颁行的《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等1条规定:“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欠地主的债务,一律废除”。民法溯及既往,必须要由国家的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或者由有权解释法律的机关作出解释,这种法律规定或解释,是不溯及既往原则下的例外规定。
我国刑法学界在谈及刑法的溯及力时几乎都一致的认为:“刑罚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是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有溯及力又可以叫做溯及既往。这种认识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是一致的。79年刑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认为是犯罪的的适用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97年刑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规定(97刑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或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
⑺ 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时,行政机关可能存在违法行为有哪些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便可知道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如
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⑻ 打造阳光政府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公开有什么作用
今年的政府信息公开要点围绕“公开什么最给力”,提出推动9个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包括行政权力清单、重大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引人注意的是,首次提出推进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信息公开。
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公开,要点提出做好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整体运行情况、业绩考核结果等信息公开工作,加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革重组、负责人职务变动及招聘等信息公开力度。
对于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信息公开,要点提出建立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收费标准,推动慈善组织信息公开。
近年来,个别国有企业出现腐败多发问题,一些社会组织暗箱操作,群众对其信息公开的要求更加强烈。“政府是国有企业出资人,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具有管理职能,今年对这两个领域的信息公开加以推进,意义重大。”周汉华说。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从环境保护、民生保障、食品安全等社会关注度高、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增加公开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