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5
1. 曾仕强解密《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专教后人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一部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教人的书!
2. 5.如何理解《道德经》第8章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样的人生智慧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上:最高境界的,最高的。
善:善行。
若:好像。
水:水的品性。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你高,我便退去, 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你低,我便涌来, 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你动,我便随行, 决不撇下你的孤单;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反映了做人要在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你静,我便长守, 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你热,我便沸腾, 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你冷,我便凝固, 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3. 关于道德经前五章思想的小故事
道德经 道经一至五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无形无象、永恒长存,无法用言语描述,所以用言语描述的道,不是永恒长存的道;名,变化多端、玄妙莫测,无法用语言阐述,所以用语言阐述的名,不是玄妙莫测的名。无,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未产生之前的状态的,无,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有,是用来说明天地万物产生之后的状态的,有,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母亲。因此,始终保持清静无欲的境界,才洞察得到“道” 和“无”的奥妙;始终保持心思专一的状态,才观察得到“名”和“有”的微妙。“无”和“有”同出于“道”和“名”,两者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本质是一致的。“道”和“名”深远玄妙、难以琢磨,它是一切奥妙的根本。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时,这说明丑的事物已经遍布天下;当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好时,这说明坏的事物已经充斥世界。美和丑,好和坏是互相对立、相互转化的。同时,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为参照,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相对而存,音与声相互谐和,先与后互相随行:这是永恒的。因为圣人懂得事物对立面相反相成的道理。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法则对待世事,反而容易成就功业;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反而容易教化百姓。“道”听任万物兴盛败亡而不横加干涉,滋养万物蓬勃生长而不据为己有,促进万物成熟繁衍而不居功自傲。圣人功成业就又不攫为己有,所以他没有得失的忧虑。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器重贤能的人才,可以使百姓不争强好胜;不珍爱贵重的财物,可以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露容易引起欲望的东西,可以使百姓心智不迷乱。因此,圣人治理百姓是让他们内心清静、肚腹吃饱、心机减少、身体强健,让百姓始终没有机巧和贪欲;让那些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不敢任意胡为、不会肆意卖弄而已。如果像这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了。
4.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虽然空虚无形, 可一旦作用于“有”,它便效用无穷。“道”深远玄妙、变幻莫测啊,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但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它消磨万物的尖锐锋芒,解除万物的纷扰纠缠,它与光辉、洁白融合,又与尘土、污垢混同:道无所不能啊又无所不在。道寂静无声、隐没无形啊,它客观存在,但又无法捉摸。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因何产生,我只知道它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意念,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任万物自生自灭,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既不重视也不轻视;圣人没有偏见,无所谓仁爱不仁爱,他任百姓自由自在,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既不偏爱也不歧视。天地之间的空间,大概跟风箱相像吧?虽然风箱里面看起来是空的,实际上它的效用无穷无尽:不鼓动它,它虚静得什么也没有;要是鼓动它,里面就会有风流出,并且越是鼓动,产生的风就越多。天地之间的空间跟风箱一样,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它的效用无穷无尽:天地宁静,万物则自然宁和;天地运动,万物亦顺时而动,天地大动,万物则颠倒倾覆。鼓动风箱要把握节奏,才能控制好火候;天地运动也跟鼓动风箱一样,要保持适度,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说话也跟鼓动风箱一样,话说得多,就像风箱鼓动得快,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消耗精力;治世也跟鼓动风箱一样,政令颁布得越多,就像风箱鼓动得越快,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劳民伤财。因此,一个人,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经邦济世都应把握好度并且时常保持虚空宁静的状态。
4. 道德经:人生最好的5种状态,你做到了几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器物中的水一旦装满,再去添加水,水就会溢出来。这是十分简单的自然现象,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获取“水”是好的,但是当“水”开始外溢,此时应该停止注“水”,勿继续做无用功。反过来讲,要想继续获得“水”,则当增加器物的器量。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所要患的,并非有没有“水”,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增加器量!
2.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指出,锋芒太露,将招致奇祸,这是自然之理。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水中的石头,久经打磨,棱角尽除,这正是自然的选择。依于自然之道,不居功、不自傲,不显露锋芒,方可长保无虞。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老子此言,并非是反对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强调一个“度”。求财是一方面,守财也是一方面。当今很多人求到了财,却忧患于守财,整日痛苦不堪,这就是不能“守”的体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财量超出了自己“守”的能力范围之内。其实,最高境界的守财不是将财富守在家中,而是以财济世,积累阴德,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对人而言,降服自心,是最困难的。尤其在平步青云而得意之际,最容易忘乎所以,飘飘然如登仙。很多人得到富贵之后,便忘却之前的苦难,而骄慢起来。老子告诉我们,这是自取其祸,是极其危险的状态。此时,不骄不傲,不居功,不露锋芒,方是良策。
5.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盛极而衰,物壮则老,乃是自然的规律,违背此规律,必然反被自然力所反弹而受到伤害。当时钟到了12点整,下一秒就是归于零点;当月亮臻至圆满,下一刻,便复归缺失之态。这就是规律,不可违背的。同样,功至极时,为求长保,当思量身退之策。否则,必取其祸。张良居伟功而身退,免遭杀身之祸;曾国藩让功于慈禧,免沦杀族之患。正如智者老子所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5.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6. 《道德经》谁讲的好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写得《酷说老子》,解读绝对称得上是通天彻地,运用现代最新的科版学和心理学来阐权发古人的学问,实属罕见的才学。
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7.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本文并非解密
如果说历史中最神秘的人,很多人都会选择老子!
如果说历史上最牛的人,很多人都会选择老子!
因为,他叫老子!
因为,孔子问道于老子!
因为,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据说是化胡为佛。
圣人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众生平等!仅此而已!
8. 请问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的奥秘》共多少集
第一集 何为《易经》
第二集 何为阴阳
第三集 何为太极
第四集 何为八卦
第五集 八卦成图专
第六集 易有属三义
第七集 善易不卜
第八集 卦有何用
第九集 解读乾卦
第十集 解读坤卦
第十一集 乾坤人生
第十二集 破解命运
第十三集 易经与家庭
第十四集 卦的象数理
第十五集 超越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