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有利于道德
⑴ 法与道德是什么关系
法律,主要靠政治暴力机构(国家机器)的强制作用,来贯彻和维持统回治阶级现存的经答济与政治制度,是“硬”的一套。
道德,完全靠社会舆论来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排除了法律的暴力成分,实际上却是法律的助手并起着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是“软”的一套。
两者的着力点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⑵ 论述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
1.两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2.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
3.一些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
4.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⑶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3)法有利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⑷ 道德和法律哪个更有利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国家就是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一切行为都要按照法律进行规范,一切行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但是,法律作为一种手段,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制性。它要求人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了后有
什么样的后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它对人的行为和行动的规范,是通过限制人的某些具体行为,来达到目的。
由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规范人的行为,只要人们的行为没有触及到法律,没有违反法律的某些条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们平常所说的,我没有违法,你对我如何办。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从法治的角度来讲,人们如果都不违法了,都能够按照法律的规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为也就规范了。如果从市场经济来说,也就运行有序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要求人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所以没有违法,是因为害怕法律的追究,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尽管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不能追究,却都违背了常理,违背了公众心理,违背了感情接受程度。而这些行为,比起法律所制约的范围、内容,要更加广泛、更加繁多。
能够对这些行为起到制约作用的,只有道德。
由于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道理、准则来激发人的内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觉接受社会公德、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品德操守,达到提高社会公共利益能力、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社会整体素质的目的。
尽管我们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但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除了要遵守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还必须突出社会主义这个特点,要让我们的国家在法治的同时,还必须德治,既要依法办事,也要以德治国。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乘座公共汽车时,按照法律规定,谁先上,谁可以先占有座位,其他站着的人,就无权要求他让座。但是,我们每辆公共汽车上,都要求乘客给老人、孕妇、病人等让座,这就涉及到法律与道德两个概念。按照法律,没有必要让座,按照道德,当然应该让座。所以,从这个例子上看,如果大家仅仅执行法律,对我们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只规定了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一般不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是一种必然王国,是要求人被动地成为守法人。而道德主要是要求人应该做什么,是一种自由王国,是发自人的内在品格的行为。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所谓荣辱观,说到底,也就是要求人们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如何增强集体观念、大局观念、公共观念、他人观念,如何多想着为他人做些好事,多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有利于国家形象的事,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事。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仅仅能够做到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操守的人,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公德的人,一个具有较高品行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强,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毕竟法律是对哪些没有道德、没有职业操守、没有社会公德并且其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行为的惩罚。
所以,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至少,中国应该是这样的。
引自:http://..com/question/24054222.html
⑸ 道德和法律道理哪个更有利于治理社会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⑹ 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对法律的作用体现在: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
(2)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体现在:通过立法赋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法律强制力,通过法律实施活动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⑺ 法与道德有何联系与区别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版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权.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⑻ 比较法律与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