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德立法
『壹』 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宜居问题,为什么中国不道德立法,加强道德建设
中国已经把一些道德规范写入相关法律。但是,道德和法律毕竟是有区别的,不能把一切道德规范都转化为法律。
『贰』 道德和法律谁大
道德是最基本的义务,道德如果上升到法律就有强制力保障实施。
『叁』 《道德与立法原理》写了什么内容
在书中,作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本质、防范犯罪的方式及建立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与原理,并阐述了立法、道德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
『肆』 《道德与立法原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该书的出版使功利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立法与行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对西方政治学和立法原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该书仍然是西方政治学界和法学界广泛参阅的重点书目,一些理论还有着大批的信徒。
『伍』 道德和法律对国家和社会治理各有什么优缺点
谈谈道德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没有法律是不行的。没有法律的约束,这世界和各个社会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了。谁的法律维护谁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中国的地理条件,文化,伦理道德,就形成了中国的国家的性质。不能与其它国家等同!因此,法律在国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会里,便和别人发生这种或那种联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就说明了个人如果离开别人帮助就无法成长和生存。人来到世界上,总要和别人发生关系。在家里要处理好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的关系,在学校要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工友们的关系,参加工作后要处理好和单位领导、同事、客户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上要处理好和朋友、亲戚等的关系。这些关系里面就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道德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的作用十分宽泛.它几乎无处不在.并长期起作用。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陆』 法律伦理的立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基本的道德。相对于道德,法律具有明确、时效、强制性的约束力与制裁力的特点,而道德则不然。因此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道德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有效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也会发生矛盾或冲突,如某种法律、法规本身并不公正、不道德。于是,就会出现两难抉择:人们是应当守法,还是违法并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这大体上就体现了所谓天赋人权(das Naturrecht)与现行法(positives Gesetz)之间可能的矛盾与冲突问题。
『柒』 “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怎样的情况22
我觉得因为法律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和能够接受的最低的道德底线,换句话说,缺德不一定违法,但是违法一定缺德。
『捌』 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
法律应该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的涵盖面大于法律。法律比较生硬滞后,道德更加贴近现实。道德是对法律的补充。在何为罪,何为非罪,何为公正,何为不义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上,法律必须借助道德判断。为什么侵害他人权益必须受到惩罚,故意杀人必须判处死刑而不是终身监禁,为什么抢劫罪的起刑要比盗窃罪来得重,这些问题是再怎么用逻辑推理也是说不清楚的,最终只能来源于立法者的道德判断,来源于公众对公共利益的主观评价。其实,就算是法律处处标榜的公正一词,归根结底也是一个道德规范,其内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获知,而只能是社会基本道德律的体现。
事实上,法律本来便与道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应以后者为基础。任何一种法律,如果想获得公众普遍而自愿的认同,就必须遵循和体现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无视绝大多数民众的道德共识。否则,这样的法律只能是少数精英自身利益的体现,谈不上理性,更谈不上公正。那种认为法律高于道德,司法应免除一切社会舆论影响的观点不仅是无知的,甚至是虚伪的。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是自诩为先知或哲学王的“天才”,便是试图以一己之私替代大众公益的“权贵”。承不承认公众的道德评判是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的核心差异!
在现代社会,法律显然是重要的,有着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这仅仅是由于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对于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可以依法治国为借口,忽视甚至蔑视那些民众千百年来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啸般公众舆论的道德准则。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尽可能地反映绝大多数公众所信从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将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时具备一般理性与基本道德的双重特性。
『玖』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9)道德品德立法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