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法学家
❶ 西周法制思想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
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1、产生的背景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内容
(1)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为自然规律。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从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
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并作为治国基本方针。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1)西周“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指在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宽缓处理。
(2)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的理念
❷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从广义上说,’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范体系,’宗法’即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❸ 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主要受到周公的新天命观影响,崇尚德治,敬天保民,在法律思想上体现为以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为中心,敬天、祭祖、保民为基础,实行区别对待以及罪止一身的“明德慎罚”思想。
影响:收到“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影响,西周时期主张“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在刑事法律制度上以刑罚适用为基本原则,审慎使用刑罚且不实行株连;在诉讼审判制度上也有所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诉讼机制以及流程,实行较为公平的审判制度。
❹ 西周法律制度对后世立法的影响有哪些
西周开创的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
A.礼、刑二种手段的共同性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刑两种手段,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凡礼之所禁,必为刑所不容,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B.礼居主导地位
在西周礼、刑二者的关系上,礼居于主导地位,刑要服从礼的指导。因为礼是积极的主动性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其功能在于全面地预防社会犯罪。
C.刑居辅助地位
在西周礼刑关系上,刑是居于辅导地位,在礼的指导下对已然发生的犯罪进行制裁,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刑是礼的必然补充,礼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用刑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礼。
D.西周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影响中华法系二千余年
(1)开创了一种新的治国模式
西周时期将礼、刑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的方式,开创了世界上的一种独有治国模式,影响了中华法系二千余年。
(2)影响深远
西汉的“德主刑辅”,唐初的“德本刑用”,明朝的“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治国模式,都渊源于西周的礼刑结合的方式,西周在治国模式上,作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至关重要的。
❺ 【历史】关于西周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王有制的基础上的,维护了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主要上层建筑。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思想家继承并修正了西周礼治精神的儒家和反对并批判西周礼治思想的法家的精神,并且展开了一场立法之争,礼法之争的重点就是“刑不上大夫”这一特权主义。在当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中,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和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进行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思想碰撞,以法家的胜利而告终,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代表的先秦王朝。但是沿承西周礼治的儒家也在先秦时期得到极大地发展,修正了周礼的某些观点,主张“尊贤使能”、“礼下庶人”。儒家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法律“礼主刑辅”的基本原则,在礼与刑的问题上,强调了礼的主导地位,并且奠定了中国封建特权法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自汉武帝开始确立了以儒家为主导的封建正统立法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并且引经决狱,以《春秋》中的经义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实践中“纳礼入律”,使礼率合一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连连、时有武人任刑肆杀,但这一时期延续了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进步的趋势。
礼法结合综治模式自秦汉整合到西汉形成,又经魏晋至唐最终定型,儒法合流、全国统一和儒家思想的占据统治地位,周礼的“尊尊”、“亲亲”和“男女有别”等原则经过改造又演变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逐步经典化,终于成为指导封建立法、司法的礼教。
❻ 西周的法律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西周最著名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❼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是怎样的
西周的法律思想较之夏商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西周的统治者在“王权神授”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张。一方面作为取代殷商政权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作为神权法思想的补充,来确定新的统治策略。西周统治者认为“王权神授”是有条件的:一是“以德配天”。天命是肯定的,但是只有有德才能随“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政权就是以“德”获“天命”的新王朝。“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大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二是得民众。他们认为人心向背决定国家政权的安危,“民怨”会使天或上帝改变原来的“天命”。
周在灭商以前,周文王为达到灭商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笼络人心的政策。例如;他针对殷商的收容逃亡奴隶,制定“有亡荒阅”的法律,即共同搜捕逃亡奴隶,因而取得了奴隶主贵族的支持;针对殷朝的“罪人以族”,提出了“罪人不孥”。这些措施对周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也影响到周初的立法思想。
周在灭商之后,周公旦又基于“敬天法祖”、“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并且总结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提出“天命”、民情和王权三者相制约的“明德镇罚”的法律政策。在西周法制中,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及其法律化。从宣扬天罚到“明德慎罚”,既是历史条件变化的产物,也反映出法律文化的进步。
“明德慎罚”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明德”和“慎罚”两个方面。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第一,要求统治者有德性修养。即团结一致。勤于政事,听取民众呼声。第二,施德政。核心思想在于实行安民政策,反对残民暴政。第三,行德教,进行礼仪教化是“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慎罚,就是谨慎地实施刑罚:一是谨慎断狱;二是刑罚适中。
周初统治者把“明德”与“慎罚”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德是慎罚的精神主宰,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
西周“德教”的具体内容,被周初的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泛的“礼治”。
❽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明德慎罚是来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自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解释: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8)西周法学家扩展阅读
殷商初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天命”、“天罚”思想,但随商王朝国力的强盛,商王朝统治者自命为天之子,由是“天罚”实质上演变天“帝罚”思想,忽视民的存在而为所欲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极为重视道德,被孔子赞叹为“仁哉文王”。
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在灭殷之后,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殷商兴亡的经验,指也从成汤到纣王的父亲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才保住了王权,后来纣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国之祸。
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来也是由于能够实行德治的结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罚”,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
❾ 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法律形式
1、西周主要采取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宗法制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加强政治联系。影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内容有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主要是推广郡县制。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❿ 《吕刑》中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哪些法律思想
《吕刑》是西周的法典,主要记述了其时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赎刑及一般司法制度。至今已失传。西周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接受了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了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因为是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为《吕刑》。《吕刑》原本今已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尚书·吕刑》篇是吕侯制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档案文献,经后人整理保存在《尚书》中,成为其中的一篇。而作为法典的《吕刑》,其原件已失传,但其有关内容由于《尚书·吕刑》篇得以保存下来。
但有种观点认为:这既不能看成是一部成文法典,也不能看成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结果。而只是关于这次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
在《尚书 吕刑》中,记载着触犯刑法的人可以上交一定财物而免除一定的刑罚。
折叠考古证明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训匜,在其上铭文157字,记述了周王重臣伯阳父依据当时的刑法处理了一件案子,因诬告上级训,一位任牧牛的小官被判处鞭打1000、黥面、免职,也可按照当朝法典交金(铜)300鑀鞭打500处理。训最后收到了金制作了这件青铜器。整个事件用比较严格的诉讼程序,最后还要有结案书,说明当时的法律程序是相当完整的。
折叠指导原则
《吕刑》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废止严酷的旧法,"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的这部重要法典。
折叠名字由来
吕刑因由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