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公共领域道德

公共领域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23 10:01:45

㈠ 公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公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

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道德发展阶段论

㈡ 在公共场所应遵守哪些道德

答:市民应遵守的公共场所道德主要包括:( 1 )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木、不吵架斗殴等;( 2 )禁烟场所不吸烟;( 3 )影剧院、图书馆、会所等场所不大声喧哗、嬉闹,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影响他人;( 4 )不人为弄脏、损坏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等公共设施。

㈢ 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中体现为助人为乐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专守法。
其中,文明礼貌属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
爱护公物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核心是以为人民服务
原则是集体主义

㈣ 社会公德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其突出的特点是()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

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㈤ 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与私人领域的道德缺失区别是什么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是人类的,民族的。全面可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道德底线。
人上则是局部的,现实的和影响面小的

㈥ 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体现在保险代理职业生活中指的是什么

就是不期满顾客及公司,例如,顾客有病史,谎报没有病史

㈦ 公德包括什么私德包括什么

公德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如助人为乐,勤劳刻苦。

㈧ 社会公德调查天地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上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社会公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不互帮互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礼治国,从而实现大治.后又有孔子将礼仪之道发扬光大,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义、礼让.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但是,现代的公民在文明礼貌方面却屡屡出丑,损害了我国国民的形象.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时评——“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文章中谈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合参与他人的争吵等.文明礼仪本来是个人修养问题,现在却要由外交部门发文提醒,实在令人汗颜.近年来,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等陋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形象的问题.有些国家还将“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中文警示牌摆放在公共场所,深深的刺痛了国人的自尊心.外交部的提醒,毫不留情的展示着我们国民素质的残缺,惭愧之余更让人反思,来自礼仪之邦的“国人”为何给人以“不文明”、“粗鲁”的印象?①
2
(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公民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普遍,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淡薄.在中国从古至今人们的公共意识非常淡薄,公德观念非常缺乏.一方面表现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爱护公共财物,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淡薄.据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2002年对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当问及对毁坏公物行为的反应时,只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上前制止.另外,在公共场所不讲秩序、大声喧哗、高声谩骂、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现象不断在全社会蔓延开来,成为人们生活中时时难以避免、处处防不胜防的生活内容.如对北京市民公交秩序的调查中显示:“有43.3℅的市民总是或者经常看到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有47.7℅的市民总是或者经常看到机动车抢道乱行;有42℅的市民总是或者经常看到行人、骑车人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三)在人与自然地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些地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开采自然资源,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严重泛滥.有的地区滥砍滥伐,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流沙横飞,洪水泛滥;有的地区小工厂林立,废水、废气到处乱排,导致当地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人们没有干净的水饮用,严重疾病大量产生;有的地区小煤窖、小矿场随处可见,乱挖滥采,导致当地的地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已看不到当日的青山绿水,看到的是满面疮痍的荒山秃岭.这些都是污染、恶化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沉重代价.
二、社会公德为什么大面积缺失?
回顾我国社会公德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很多,既包括
传统的,也包括现代的,同时还有社会公德建设自身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封建传统对社会公德的影响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宝藏,令后人回味无穷.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严重的影响了当代社会公德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使我国的广大民众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活动,公共领域道德的发展缺乏发展的土壤.我国传统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基层是一种差序结构,人与人之间靠世俗人情建立关系,传统的仁爱道德本质上是亲疏的狭隘的差等之爱,道德选择仅限于血缘的区域内.传统道德
② 吴来苏:“调查——北京人的公德现状”

㈨ 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主要是指人们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或与陌生的他者相处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作为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道德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特殊表现,是全民性的道德,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在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个人品德主要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及价值趋向,是个人道德自觉的结晶,也是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在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它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各个方面。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础,有利于奠定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从人类的生存发展来看,社会公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传统的以家族、氏族为特征的共同体时代,缺少一个独立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社会秩序的实现更多地由个人品德修养来决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特别是经济活动市场化、职业多样化、利益多元化、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普遍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人们既在私人领域里享有其独特的私人生活,又在公共领域里享有与人共有的公共生活,相应地社会公德也就逐渐形成了。
个人品德形成一般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学习是个人品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典范、道德经验的学习。人通过学习不断增强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境界。二是自省。反省是外在道德规范内化的必经之路。一个具备了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会努力去促使自己按照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去行动,并能随时警醒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以保证正确的方向,学会自省是道德主体成熟的表现。三是践履。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具体实现的“闭门造车”的结果,只有在丰富社会实践中,才能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当一个人具有了道德认知,就会在实践中躬行。
都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又不可或缺、相辅相成。

热点内容
山东滕州律师 发布:2025-02-09 12:03:35 浏览:975
劳动法是全国通用吗 发布:2025-02-09 11:50:07 浏览: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选编第四辑 发布:2025-02-09 11:44:22 浏览:844
谢丹律师 发布:2025-02-09 11:38:26 浏览:994
清华大学法学院招生简章 发布:2025-02-09 11:18:52 浏览:303
上海劳动法试用期工资规定 发布:2025-02-09 11:07:05 浏览:126
中南政法法学院 发布:2025-02-09 10:42:14 浏览: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点 发布:2025-02-09 10:40:16 浏览: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后死了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10:37:56 浏览:969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