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王平
❶ 王平的介绍
1王平(1964-),安徽安庆人。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小说方向)、戏剧戏曲学、安徽地域文化。
❷ 王平的苏州大学教授
王平,男,1962年3月出生,山西省洪洞县人,1983年考入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学习,1987年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为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1990年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0年任苏州大学体育系公体教研室教师,1991年调入体育系田径教研室,1997-1999年担任田径教研室主任,现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和定向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近年来撰写发表了相关论文,如:国内外田径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双语教学体系研究、定向运动对心理品质的影响研究等教学论文,参与多部田径书籍的编写工作。2004年获苏州大学“利苏”奖教金。近年来主持苏州大学田径普修双语教学研究课题,苏州市体育局课题,参与三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曾担任苏州大学田径队中长跑组教练,两次获苏州大学校长特别奖。2012年获苏州大学优秀党员称号。目前是江苏省田径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国家精品课程培育点和江苏省田径优秀团队培育点的骨干教师。
❸ 王平的主要科研成果
(截至2011年6月)
一、专著、教材(独著、合著、主编、参编)
1. 刑法学(法大简明教材,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 刑法学(法大精品教材,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 罪犯风险评估与管理——加拿大刑事司法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 犯罪学教科书(本校教材,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5. 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6. 犯罪学(统编教材,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7. 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2007.
9. 中国监狱学会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0.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
11. 限制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国行政性限制人身自由法律处分的法治建设,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2. 刑法概论(教材),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4. 外国监狱制度概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5. 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6.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与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 监狱法学(北大教材,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8. 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9. 中国预防犯罪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 监狱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1. “六害”治理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2. 监狱法学(本校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3. 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5年4月版。
24.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5. 贪污贿赂罪的原因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2年5月版。
二、论文(包括合著)
1. 刑事法治:精妙与局限之间如何坚守,《人民检察》2011年第11期。
2.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刑事司法指南》2010年第3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 被剥夺自由人的人格尊严与待遇——《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评析,载《刑事诉讼法学前沿问题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4. 监狱行刑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 社区矫正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
6.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
7. 社区矫正:用语的改变与意义的翻新,载《犯罪、刑罚与人格——张文教授七十华诞贺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8. 中国法治30年——监狱法篇,载《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9. 监狱工作社会化的作用与中国实践,《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 罪犯探亲:对罪犯权利的人性化回应,《人民公安报》2008年7月9日第4版。
11. 当前中国监狱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韩文),《矫正研究》(韩国)2008年(总第39号)。
12.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之少年司法构建,载《恢复性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3. 减刑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中国司法》2007年第1期。
14. 恢复性司法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12期。
15. 监狱学教学:寂寞与辉煌的变奏,《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
16.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多元视角:监狱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探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2期。
17. 开放式处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1期。
18. 中国法制建设与人权保障,载《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9. 我国假释制度之改革与完善,载《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文集——回眸十年读华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0. 我看累犯不得假释,《法制日报》2005年5月29日第3版。
21. 严打的刑事政策分析,载《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2. 论放逐刑,《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3. 恢复性司法的积极意义,《法制日报》2004年10月28日第7版。
24. 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文化机制,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04年8月正式出版。
25. 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的双重使命,《检察日报》2004年3月31日第8版。
26. 以罪犯为本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27. 我国缓刑制度之改革与完善,《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
28. 理性认识恢复性司法的预防思想,《检察日报》2004年1月20日第6版。
29. 监狱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1期。
30. 罪犯权利观的现实指导意义,《法制日报》2003年12月26日第3版。
31. 中国监狱改革之基本构想,载《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2. 社区矫正是有益尝试,《人民日报》2003年9月5日第5版。
33. 为什么要保护罪犯的权利,《法制日报》2002年10月22日第12版。
34. 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日本札幌学院法学》第19卷第1号(2002年9月)。
35. 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9期。
36. 劳教司法化是大势所趋,《法制日报》2002年5月29日第3版。
37. 刑事执行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
38.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9. 禁止奴役和强迫劳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第4期。
40. 禁止酷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41. 刑罚轻重的根据,《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4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价值,《安徽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3. 监狱工作与监狱立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
44. 把犯罪预防的措施落实到基层,载《走向21世纪的“枫桥经验”——预防犯罪实证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5. 中国监狱现代化的方法论选择,《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46. 新世纪中国监狱定位问题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5期。
47. 监狱工作与监狱理论研究20年改革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第1-2期。
48. 理性化及其局限——监狱行刑观念的价值定位,载《刑事法学要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9. 现代化、监狱现代化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7期。
50. 我国现行监狱工作方针的价值基础,《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2期。
51. 监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启示,《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
52. 监狱效能与宏观环境,《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53. 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与刑事立法一体化,《中国监狱学刊》1997年其4期。
54. 世纪之交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5. 贪污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载《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56. 论行刑社会化,载《监狱学概论参考资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57. “行刑社会化”概念探析,《江西法学》1992年第3期。
三、主编文集
1.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7年卷,总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总第二卷),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 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总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❹ 王平的工作简历
1983.9—1987.7 甘肃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习1987.7 毕业留校任教(83级唯一)
1987.9-1988.7 甘肃省古浪三中支教
1988.9-1994.9 甘肃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助教
1994.9-1996.7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应用化学系土地资源管理班主任
1994.10-2000.9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应用化学系、资源与环境系 讲师
2000.10-2010.9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2001.9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2003.10至今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评价中心 主任
甘肃农业大学土壤肥料研究所 所长
2004.10兼任 甘肃省土壤肥料学会 副秘书长
2007.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自考办 主任
20010.10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1010.5-1012.5 高台县人民政府 挂职副县长(分管7个部门工作)
❺ 王平的个人履历
1947年9月至1949年10月,在陕西省省立西安高级中学学习。
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并参加工作。
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4月至1954年1月,在宁夏陶乐县委工作。
1954年1月至1954年10月,在宁夏省委组织部工作。
1954年10月至1967年8月,在甘肃省委组织部工作。
1956年3月至1967年8月,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
1967年8月至1971年11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到徽县“五·七”干校劳动。
1971年11月至1975年5月,任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刘家峡水电站办公室副主任。
1975年5月至1978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办公室负责人。
1977年7月至1978年3月,任甘肃省科学大会筹备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1978年3月至1979年3月,任甘肃省委科技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1979年3月至1980年8月,任甘肃省人事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1980年8月至1983年5月,任甘肃省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
1983年4月至1986年7月,任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
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任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书记。
1987年12月至1993年1月,任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任甘肃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2004年3月退休。
❻ 王平的学习工作简历
学习经历
1978.10 — 1982.7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本科
1988. 3 — 1988.7 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学习
1993. 9 — 1996.6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2006. 6 — 2006.7 中央党校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工作经历
1972.10 — 1978.10 九台市三台中心小学民办教师
1978.10 — 1982.7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本科
1982.8 — 1988.12东北师范大学组织部干事、秘书、副部长
1988.12 — 1996.6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讲师、副教授、总支副书记
1996.6 — 2000.6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
2000.9 — 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❼ 王平的履历
1972.05-1973.12 广元师范学校学习
1973.12-1978.10广元县委宣传部干事
1978.10-1981.2广元县文教局干事
1981.02~1985.06 广元县委宣传部工作(其间:1983.11任副部长);(1981.09-1983.07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大专毕业;1979.09~1984.07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毕业)
1985.6-1986.9广元市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6.9-1989.7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研究生毕业
1989.7-1990.2广元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0.2-1992.2广元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1992.2-1992.7广元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兼任市中区委副书记
1992.7-1995.3广元市委副秘书长、市中区委书记
1995.3-2002.2广元市委副书记(1996.12-1997.07参加省委青年干部学习考察组在省内外学习考察;2000.03-2000.07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
2002.3-2003.1广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3.1-2005.2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5.2-2005.3广安市委书记、市长
2005.3-2007.1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03-2006.07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
2007.1-2008.1广安市委书记
2008.1-2013.1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广安市委书记(至2008年4月) ;
2013.2-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组组长
201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第四督导组组长
❽ 王平的学术成果
《安庆戏剧文化》(学术专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27.6万字。
《新安名族志》(古籍点校,主要参与者),黄山书社2004年5月出版。
《大学戏曲鉴赏》(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委、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试论杂剧体制在元末明初的变化,《戏曲研究》第75辑(2008.5)
元末明初杂剧断代划分异议,《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月号(下)
论黄梅戏“多祖现象”,《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下)
论贵池傩戏“非故事性剧目”,《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
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及其相关问题考略,《安徽史学》2011年第4期。
明代文人叶权三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明代与清代贵池傩戏探微,《戏曲研究》,第67辑(2005.6)。
从文化视野审视戏曲,《戏曲研究》,第61辑(2003.4)。
贵池傩戏《和番记》与南戏《刘文龙》的亲缘关系,《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
论秦简夫的伦理道德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已佚无名氏杂剧《郭桓盗官粮》创作时、地及作者推考,《古籍研究》2008卷下(2009.8)。
黄梅戏“梅开三度”相关问题探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
刘城和他的四首“观傩诗”,刊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一)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元末明初杂剧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黄梅戏传播、接受与发展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世代层叠型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剧目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高校素质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安庆的戏剧文化》
主持“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策划、规划、设计及布展”
(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商与明清文学》
教育部重点基地基金项目《徽州与明清文学艺术》
财政部、教育部资助项目“黄梅戏实训基地”
国家特色专业“黄梅戏表演”相关工作。等等。
❾ 王平的成长历程
王平自幼随父王宝春学戏,8岁登台演出《夜奔》等剧,16岁参军后在部队文工团中担纲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主要角色,从而积累了舞台经验,1979年转业进入京剧团工作。1987-1990年在中国戏曲学院明星班进修深造,师从费世延习老生,得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指授,又得王金璐、王世续、叶蓬、李甫春、丁振春等名师亲授,从而使他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他又拜在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门下。
王平嗓音清醇嘹亮,音域较宽,他兼工老生、武生,文戏扮相儒雅大方,武戏扮相英武有威,身段规范而有风度,唱念韵味纯正并富于节奏感,他注意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而且在一些剧目中还善于运用武技绝活,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击鼓骂曹》、《八大锤》、《艳阳楼》、《长坂坡、汉津口》、《四郎探母》、《野猪林》、《打金砖》以及《观阵》等。王平还在全国及本市艺术评比中多次获奖,1990年在全国中青年京剧电视大赛中获“最佳表演奖”;并在天津第四届戏剧节中以《岳飞与杨再兴》一剧获得“优秀主演奖”。在现代京剧《华子良》一剧中,王平担任华子良角色,他将这一人物有血有肉的立在舞台上,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好评。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王平获得“优秀表演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评选中,王平荣获“文华表演奖”。他还是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奖主角(榜首)奖获得者;2010年荣获华鼎奖戏剧最佳表现男演员奖;天津市2002、2004年度劳动模范;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第三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2年度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2006年评为天津市宣传系统2003-200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2007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提名奖,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2011年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4月被评选为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演员研究生班。2008年12月被评选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