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道德经
①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动静道德经扩展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② 韬略和道德经的大体意思
韬略本指《六韬》《三略》,均为古代兵书。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著,传授给张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史记·留侯世家》有“张良尝闲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的记载。但据《汉书·艺文志》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整理)兵法,几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于孝成(汉成帝)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据这些写成《汉书’艺文志·兵家》,其中并无《三略》一书著录。查《汉书》成书于东汉和帝(公元89—105)年间。可见在东汉中叶以前并没有《三略》这个书名。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一217年)在《武军赋》中始提到“……三略六韬之术”。魏明帝时,李康《运命论》始有“张良受黄石公 之符,诵《三略》”之说。东晋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为西凉公,征刘{日丙}为儒林祭酒从事郎中,刘{日丙},曾注《黄石公三略》流行于 世(见《北史》三十四卷,魏书五十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题下邳神人撰。书中自称“《三略》为衰世作” (见《下略》)。因此《三略》的成书时间大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 谢谢观看,
③ 关于《老子》的“动静”的问题。。。。。。
刚好这几天我看了一些这样的东西,
说一下下吧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人把道叫做太极或无极,或太虚等等,所谓道生一即太极生两仪,如何生呢,便是动静,动为变,为有为,为正面的向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说的阳,而阴与之相对。
这是一个常规的分法,历来君子都是积极用世,推动世界的发展,这是动的力量,而隐者便要无欲,无为,以至静,不过动列、静都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这样说明不明白?
④ 道德经的问题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咱们要知道,人属于天地,就必定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则.天地运行规则相对于人肯定是正确的.下面再来看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理解.
要做圣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就应当以百姓为刍狗,才能顺应天地规则.刍狗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它指代没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说的自性.万物相对天地是没有自性的.百姓相对圣人也应当没有自性. 这里就是讲治国之道,具体怎么让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另外的章节也和这句相互呼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的运行规则,和拉风箱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用比喻来解释上一句.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你不动风箱,就没有风,你拉动风箱,就有风出来了. 虚即是空,屈 指手臂弯曲,拉风箱手臂要弯曲的,不屈就是没有拉动风箱. 这里用动静结合来比喻天地运行之道,圣人治国之道. 圣人治国就要达到拉风箱一样的效果, 圣人一动百姓都动,圣人喊停,百姓都停,这就是治国之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规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还不如少说,自己悟去吧.这里的中是相对上句的多.
⑤ 道德经里面讲男女关系的是哪一章
我认为是这一章,详情见下:(重点和你问题有关的地方,我已经为你做了标记,请参考!)
《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具体所指其说非一,有天与地、鼻与口、上与下、父精与母血和肾、元神、黄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窍等诸说。又有认为即玄关一窍,《悟真直指》:“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这个门在人身为四大不着之处,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参见“玄关一窍”条。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山谷,意谓空虚。谷神:指由道质和道性所构成的大道,也可谓大自然。因道的状态类似虚无,所以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并因应无穷,所以称之为谷神。谷神不死:因其从不失灭,所以说是谷神不死。
【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所以将道比作一个女性生殖器。以一个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作为“道”的象征。】
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远存在。也就是说,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则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这可谓是谷神不死。
【老子把‘道’称作‘天下母’,又比之为女阴(‘玄牝之门’),某种意义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说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贵柔守雌,他从“弱者道之用” 出发,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弱胜刚强”。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在《老子》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这样贵柔崇阴的例子是很多的。】
⑥ 道德经中的“虚极静笃”对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对于别人的事来情,常人往往都会很明源智 很聪明, 但是往往事情轮到自己头上,就会犯下各种错误。原因无外乎过于将个人得失,个人感情参杂其中,导致利令智昏。
虚极静笃的现实意义,我觉得就是要人们不管何种情况下,都要认识到规律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所要遵循的东西,个人的感情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虚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哪怕事到临头,切勿太把自己当回事。静笃,虽然不把自己当回事,物我两忘,但是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中国文化向来如此喜欢中庸。 在现实一点,比如一个集体中,虚极静笃的人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他服务于群体,毫不利己。 但是又清醒的知道,团体的强大不能依赖单体的能力,所以又不会做“牛”做“马”,给予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充分的学习发展空间。最后,团队强大了,自己也获益了。而且充分收到大家的爱戴。
所以有道的人,都会尽力做到虚极静笃,以冷静 客观的分析事物,战况,寻找事情发展的规律,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从而做出最明智甚至常人难以预见的决定。以上是个人愚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⑦ 《老子》中描述了行道者的心境和境界,指出什么,行道者善于在动静中进取
《老子》描述行道者的心境为“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冰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指出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心境如履薄冰,虚怀若谷。行道者并非在动静中进取而是在变化中超然于外。
⑧ 国学老子道德经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故而又称为道德经,就象庄子又称南华经一样,因庄子隐于南华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