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3章
❶ 道德经,第四十章是什么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内
要想了解道的存在就要从事容物的反面去观察它,道是以柔和谦下为作用而产生万物的[所以水的特性接近于道],天下万物始于一,一又是从空无为体的道中产生的.[有的反面既是无和第一句的反者道之动相合]
❷ 怎么用道德经13章5章43章进行阐述怎样领导团队,管理团队结合实际怎样利用道
摘要 了解团队运作团队合作是所有成功管理的根基。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资深管理人,对你而言,管理好团队都是重要且具激励性的挑战。1.切记:每位成员都能为团队作出一些贡献。2.谨慎地设定团队目标,且认真严肃地对待它们。3.切记成员间要彼此扶持。4.
❸ 道德经第四41章全文翻译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义解;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勤奋地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称其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东西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简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❹ 道德经四十章感人故事
道德来经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生的源方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经,我突然发现,道德经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级智慧文明写给人类发展的指导书。像小国寡民(人口限制),像水(顺应规律),无知无欲(不加控制的滥用知识,人性的私欲膨胀,破坏人生存的环境),不自生(友爱互助谦虚尊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对宇宙或者黑洞中心,象形化的阐述)。不如守中(和谐中庸)。无为(不违背规律)。等等,感觉不是远古蒙昧的人类先祖所能阐释的。这可能也跟老子是图书馆馆长有关,他看到的古籍和图像可能非常古老,山海经就是一例。
❺ 道德经22章,43章,60章
道德复经及译文 道德经及译文 第制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❻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译文
[译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内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容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 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引自国学自学网)—
❼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颣”。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❽ 求 老子《道德经》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希及之 这句话的意思,以及感情
有二种东抄西是天下最柔软袭的,他是什么东东?水和气体。也叫精气。能在天下运动的也是水和气体。水可以从山里出来,从地里出来,水可以水滴石穿,专门到缝隙去钻,天下的洞都是水做出的事。气体现在比水更厉害。天下的万物比不过水和气体。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无为就像是水和气体一样对万物有很大用处,担天下人很少能体会,很少人能做到。
❾ 道德经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9)道德经43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