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莫法

道德莫法

发布时间: 2022-01-24 07:43:39

『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这玩意分权重么?又不是资源扶持。如果题主说的是权威性的话, 那无疑是法律的权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而两者的关系就在于容忍度上,触犯法律是零容忍,而违背道德还是有转换的余地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规则体系,法律规定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正向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人与人能够和平相处。而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道德行为规范也会越来越健全,而法律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健全。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做出改变或调整的。基于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法律的更具有权威性,且必须是人人遵守的规则。

『贰』 道德与法治的古诗

1、不将法律作春秋

出处:《咏史上·宣帝》,朝代:宋,作者:陈普

全文: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2、耻言法律羞丘戎

出处:《新作南门》,朝代: 宋 ,作者: 苏辙

全文:于公决狱多阴功,自知有子当三公,高作里门车马通。定国精明有父风,饮酒一石耳目聪。汉家宰相仍侯封,左右中兴始且终。我家读书自我翁,耻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黄门中,智巧不足称愚忠,虽云寡过亦无功。

不忮不求心粗空,举世知我惟天工。恃此知不累儿童,作门不庳亦不隆。陋巷正与颜生同,势家笑唾傥见容。

3、惟用法律自绳己

出处:《寄卢仝》,朝代: 宋唐,作者: 韩愈

全文: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馀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

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4、先公法律自治身

出处:《送师道弟守德庆》,朝代: 宋, 作者: 陈宓

全文: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临照,士旷人稀费抚循。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

『叁』 什么是道德

中国道德

《易经.系词》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之说”是中国哲学重要的宇宙起源说,也就是我们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太极阴阳之理,就是物质矛盾统一率。阴极之中有一阳生,阳极之中有一阴生,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质的无形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顾名思义,有形之物为器,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物质。而德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依照道理行为,既是“善行”,积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赖宇宙而存在,同时也受着天体运行的制约,这就是矛盾。而人类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制约。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人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人群对个人的制约。因此,上古时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为,他可以做到无私把人们集中起来。

人类群居自然根据道理建立秩序,这个秩序为“道德”。只有少数的所谓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并维持秩序,这就是古人所谓“得道”者。而那时人群大多是处在愚昧状态,因此,这个秩序就是外力对人们的制约,用今天的话讲叫做“伦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领,因为他明白道理,能给人们化解矛盾,共同创造利益,抵抗野兽和自然界的威胁。

因此,给人们带来福利的智者就承担起人们的分工协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时人们都认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启示或者神的启示。而《易经》就是圣人观察自然界摸索规律的一部集哲学、科学、数学于一体的中国的神奇文化瑰宝。

《易经.系词》有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段对于“易”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是描述人处于异常安静的状态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产生的灵感,既是“感而遂通”,进而发现内心世界的灵魂,也就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这种人类生命的一种奇妙状态当成神的启示,或者天的启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类似的经历,也都认为是天启或者神启,后期笛卡儿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灵魂。无论东方与西方,人类在生命进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东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国的天命。

尤其上古时期,人们都非常单纯朴素,而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确实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谓灵感就是良知。这些伟大的灵魂都是无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欲望对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危害。

后来,人们发现治理天下可以获得分配权,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就出现了争夺天下的中古时代,而中古时代的统治者无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欲望驱使。因此,这个时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伪道德。德者是积蓄数量以大多数为准则,因为阴阳之道理是量变导致质变,多数永远是真理,违背这个真理,人类的分配就会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时期是人类物质欲望的强烈膨胀而导致的灾难时期。所谓“物极必反”,人类开始了斗争而不是和谐,矛盾发生对立,阴阳剧烈运动开始无休止地重复暴力,中古时期正是丧失道德的人类发展时期。

『肆』 道德和法律分别存在哪些缺陷

法律被誉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古代法学家倾向于“德主刑辅”,近代法学家们强调“依法治国”.
从《汉莫拉比法典》开始,法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具有建构性、确定性、一元性、法律评价的共同性、外在侧重性、程序性、外在强制性、可诉性的特征.
道德具有非建构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评价的个体化、内在关注、非程序性、内在约束、不可诉性的特征.
个人认为:例如
1、法律的缺点是:当代法律觉有不健全性,很多权益无法用法律保障.
道德的优点是: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为”或者“勿为”,但根据个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约束或者判断该行为的“可为”或者“勿为”.
2、法律的缺点: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期,人的观念会随之变化,而法律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很多法律问题出现,且法条不能解决时,才会修改或从新解释法律.
道德的优点:社会不断发展,物质决的意识,人的思想觉悟会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道德具有灵活性.自身修养的提高,道德水平会随之提高.
3、法律的缺点:只惩罚行为.此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道德的优点:可以惩罚思想,也可以惩罚行为.例如,犯罪预备中的中止行为,有些法条可以是不处罚的.都是法律不惩罚行为,而当犯罪嫌疑人后悔时,或者当此行为引起社会公愤时,道德是可以惩罚一个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为结束后,销赃行为的时候不可罚,在道德层面是可以惩罚行为的.
总是,道德的层面比法律广很多,法律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伍』 道德与法律的 名言警句

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作家回达雷尔
我不同意你说答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作家伏尔泰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元结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有法不行,与无法同---苏轼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不行。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
纪律是胜利之母---苏沃洛夫
公正的法官立场是冷酷的中立---伯格
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不能自由---卡莱尔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洛克
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再有力量----卢梭

『陆』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它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可能存在1种同1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法官判断一种行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该行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时,行为人的心理动机也是法官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国家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即使在调整人们外在行为的问题上,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所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而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1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都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高。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1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1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1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1个统1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1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热点内容
道德经的奥秘1 发布:2025-02-09 06:58:39 浏览: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发布:2025-02-09 06:12:50 浏览:447
优质司法服务 发布:2025-02-09 05:10:53 浏览:558
太湖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9 05:06:59 浏览:748
征税立法是否要回归人大 发布:2025-02-09 05:05:29 浏览:261
教师职业道德是 发布:2025-02-09 04:57:20 浏览:635
不符合建设行政法规的有 发布:2025-02-09 04:43:29 浏览:742
西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2-09 04:33:17 浏览:54
婚姻法关于家暴 发布:2025-02-09 04:07:44 浏览:221
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发布:2025-02-09 03:55:38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