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还是道德行为

还是道德行为

发布时间: 2022-01-24 09:48:19

㈠ 一切应到行为都是道德行为吗,为什么请举例

个人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应当的行为,可能符合常理和常情的行为,但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要正确处理,情、理、法、道德的若干层次的关系。
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是应当的行为,符合情理,但这跟道德没有关系。
欠债要还钱,符合情理,有时不合法,也不道德,比如是赌债。

㈡ 如何区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是否有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的支配

㈢ 道德行为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各种文化中的道德观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㈣ 什么是有道德的行为

道德行为抄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1、一定是与他人或社会集体发生利害关系的行为。 2、是自知的行为,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认识的行为。 3、是行为者本人意志自愿选择的行为。 因此,也就能够从道德上对其进行善恶评价,行为者负有道德责任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 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 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 那种不受道德意识支配,或同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无关,又不能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即 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或非伦理行为。

㈤ 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还是道德的好

㈥ 道德和文明有何区别哪些属于不道德行为哪些属于不文明行为

从概念上来来讲,广义的文明源是具有高度智商的生物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用来描述、认识、了解、掌握该社会的工具。它包含历史、经济、科技、语言、文化、法律、教育、地域、风俗等等等等,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它就有一定的范围性,我们常见的一般表现为:社区文明、组织机构文明、城市文明、国家文明、人类文明等。狭义的文明是相对于其他文明相互对比而产生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范围内社会整体的评价。
而道德是文明的产物,是思想的产物,比较复杂。道德的产生源泉多种多样,有“人性论”、“信仰论”、“社会进步论”、一般具有人格特点的,可以表现在个人,也可以放大到整个社会。可以通过思想约束人的行为。
道德的内涵出自文明,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道德的事,如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抽烟、骂人、打架等,这些肯定也是不文明的。

㈦ 道德行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没有主观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于主体的思维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观性。问题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观性。要么具有,要么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么道德就对人没有了动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来行动。因为没有客观性也就会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绝对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马克思,都认为道德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思想枷锁。
所以这种道德观下,道德具有客观性的表现是一方面这种道德被客观物所影响,一方面能影响一定量的主体。不具有客观性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因为阶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么就没有一个客观的不变的道德。而且这样道德变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许是否认道德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不具备客观性的因素导致结果是道德无力,道德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这种道德观是倾向于道德没有客观性的。说道德具有客观性则是儒家学说的论证,康德也有过涉及。此处只讲儒家。儒家经过发展,在道德问题上,认为道德是与宇宙本体分不开的。
宇宙本体是个客观的实在。这个本体具有客观性,而这个客观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这就是儒家心性说的研究内容。儒家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内心的道德和客观的本体相联系,然后借着本体的客观性就有了客观性。这样道德就有了动力。可是事实的残酷性是,形上学,本体论被认为是失败的,是精致的艺术品而不是真理。所以这种道德客观性也就不成立了。

㈧ 你知道什么才算是道德行为

道德是复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制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
道德的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

㈨ 什么是道德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个体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外在行动,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基本手段。

热点内容
外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5-02-09 07:05:05 浏览:110
道德经的奥秘1 发布:2025-02-09 06:58:39 浏览: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发布:2025-02-09 06:12:50 浏览:447
优质司法服务 发布:2025-02-09 05:10:53 浏览:558
太湖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9 05:06:59 浏览:748
征税立法是否要回归人大 发布:2025-02-09 05:05:29 浏览:261
教师职业道德是 发布:2025-02-09 04:57:20 浏览:635
不符合建设行政法规的有 发布:2025-02-09 04:43:29 浏览:742
西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2-09 04:33:17 浏览:54
婚姻法关于家暴 发布:2025-02-09 04:07:44 浏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