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韩愈五道德

韩愈五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24 13:08:38

A. 为什么韩愈说仁义有定名 道德为虚位

《原道》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而斥佛、老与杨、墨同科,岂为知道哉?韩愈工于文者也。”(见注)可见人们看得都很清楚。尽管如此,韩愈的道统论毕竟在历史中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所以不能不重视。像这里的排摒佛、老,就很为理学所喜欢。韩愈说得明白,仁就是博爱,所谓仁即爱人,这是直接从古义套下来的。而义就是得当、得宜、适宜,也就是做得恰到好处(该怎样就怎样)。道就是路,就是从这里而去达到的轨道,所以遵循、所以凭借的轨迹。所谓道犹路也,道就是所以之、所以由、所以达。道规定了一个定向,朝向那里,所以道路一定不能错,错了路头,就满盘皆空了,因为所有的道路都是送达一定目的地的。德就是内自足,无待于外的,也就是个人完满。可以注意的是,韩愈在这里讲仁义、道德,所做出的区别,是有专门定指的,就是指对老子,这种排辟佛、老的做法与宋儒如出一辙。所以韩愈才会说仁义是定名,而道德是虚位。并且说明,老子所讲的道德与他自己所说的道德是不相同的。所以,这里与仁义对列的道德,乃是一种专门的东西。仁义是一定的,而道德是有轻重升降的。道有君子、小人之分,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所以,道是有分别的,要具体看。而德亦有凶有吉,这应该是说小人之德凶、君子之德吉了。因为德者得也,小人之道当然不可能致吉。韩愈说老子把仁义低估了,这不是毁谤的问题,而是认识的问题。因为老子坐井观天,看不到仁义的伟大。所以韩愈说,他所说的道德是指仁义之公而言

B. 韩愈五箴译文

五箴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作品名称: 《五箴》
创作年代: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处: 韩愈文集
文学体裁: 箴铭
作者: 韩愈

目录

五箴①游箴
言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
韩愈生平作品
注释:
赏析:五箴① 游箴
言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
韩愈生平 作品
注释:
赏析:
展开编辑本段五箴①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
游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
行 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
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
说明: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针)②----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五种法则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养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则。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时贤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此处之‘针’当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汉书》‘针刺’、‘箴谏’并作‘箴’,《素问》之‘针’盖本作‘箴’,后人传抄,改‘箴’为‘针’,亦犹今人改古籍文字为今天通行文字。……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针刺。”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又说道:“这里提出的是中医养生防病的总纲--五箴。‘针’当校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针刺。《云笈七籖》卷三十四引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尊生八笺》引《养生大要》略同,可与《宝命全形论》所述养生‘五箴’内容互参。此外,与此五箴相似的内容,亦散见嵇康的《养生论》。”
编辑本段韩愈生平
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作品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编辑本段注释:
①《五箴五首》并序,方氏《举正》:“《吕谱》于永贞元年,时掾江陵。”魏廖本均无题注。但对“余生三十有八年”考辩较详。魏本引韩醇曰:“公生大历戊申,四十有八,则元和十年也。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兴祖曰:“四十有八当作三十有八。按贞元十八年《与崔群书》云:‘左车第五牙去,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此云‘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从此观之,公年未四十,屡有此叹。如作四十八,为误矣。” 2 讼:责备。《论语》:“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 3 蚤:通“早”,表时间。 4 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 5 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叛:违背。 6 台中之评:樊汝霖云:“此谓为监察御史坐论天旱人饥出为阳山令。”倾:倾轧、排挤。韩愈在《论天旱人饥状》中提出“伏请特敕京兆府”停征赋税,而京兆尹李实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认为韩愈是有意倾轧、排挤李实。 7 呶呶:谓多言也。 8 方崧卿云:“蜀本作《悔箴》。”朱熹云:“‘行’或作‘悔’。”王元启云:“此箴专论悔之当否,标题当作《悔箴》。作‘行’则与言分二骍,首句言行并举,先已自乖其例。” 9 《说文·页部》:“颇,头偏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凡偏之称。《洪范》曰:‘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人部》曰:‘偏者,颇也。’” 10 《说文》:“瘳,疾愈也。” 11 尤:缺点、错误、罪过。 12 比:亲密。 13 《说文》:“臧,善也。” 14 闻:名声。 15 子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孟子·公孙丑》:“(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 16 贾:招引、招惹。 17 寤:通“悟”,醒悟。
编辑本段赏析:
林云铭曰:“《知名箴》此所作《五箴》之一也。士生斯世,立名原不可少,惟其有实,而名自从之。病在一个‘急’字,盖急则掩人,急则欺人。人必不肯受人之欺,受人之掩,皆取祸之道也。祸至以为悔,何如祸未至以为戒。若闻戒而不知顾,是自纳于祸而已。立名者,宜以此箴为当头一棒。至所引‘子路有闻’,解作著闻之闻,似以‘未之能行’作‘不称其实’看,昌黎所注《论语》,此类甚多,然皆奇合,不可拘未注而訾其谬也。” 峻峰补评:《五箴》神旨旷远,词旨深切,语意含蓄,笔势恢宏,曲折跌宕。表面上是自戒,实际上蕴寓着激愤和不屈,从而充分体现了韩愈对旧文体不断加以改造变化的创新精神。

C. 跪求:韩愈传赞扬了韩愈的哪些优秀品质

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编辑本段韩愈简介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编辑本段文学主张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编辑本段文学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编辑本段韩集版本

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分析
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为有力。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编辑本段名作《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 说》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1]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事业无穷年。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说》)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圣人无常师。 (《师说》)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编辑本段韩愈墓地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韩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 1.2 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韩愈纪念馆
潮州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阳山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展厅内挂满了韩愈在阳山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在阳山韩愈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诗及诗序富有激情,读后让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韩愈传
文言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白话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孤,无父也。”——《说文》),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混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召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后来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国子博士早晨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锷很平庸俗气,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李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有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谐。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某某帅三十个人,去迎接佛骨,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施舍(毕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乱世之中求个平安吧),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赶这个时髦,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参见我另一篇文章)。 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官员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韩愈贬官为潮州(今广东潮汕吧?当年鳄鱼泛滥成灾,想必也是蛮荒之地)刺史。 韩愈到了潮阳,又上表给皇帝说:... 宪宗对大臣们说,昨天看了韩愈的表章,想起他劝谏我不要接纳佛骨的事情,我发现他还是很爱我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宪宗属于一惊一乍的人物),但是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是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宪宗打算重新启用韩愈,所以先跟大臣们打个预防针,想看看大臣们如何反应。宰相皇甫镈讨厌韩愈的刚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个跳出来回答,韩愈终究是狂妄粗心,把他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州郡吧,于是授予韩愈袁州刺史。 开始,韩愈得了潮阳,开始办公,问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都说,本地西边的湫水中有很多鳄鱼,体型巨大,把老百姓养的家畜将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穷。过了几天,韩愈亲自去看了一下情况,命令判官某某抱着一个猪一个羊,投到湫水中,并作了一篇祭鳄鱼文,让鳄鱼们滚蛋,如果不听就派人收拾它们,不要后悔。祝愿完毕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刮起了狂风,伴随着打雷,几天之后,湫水全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担心鳄鱼。 袁州的风俗,男女到别人家做仆人的(估计是少男少女的家长借了富户的钱,把儿女作为抵押),如果超过期限不还钱,则做工的人就永远做富户家的仆人。韩愈到袁州之后,增设了相关法律,赎出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他们的父母,改变从前的约定,禁止富户这种抢男霸女的行为。 元和15年,上调韩愈为国子祭酒(国立大学的校长),转去做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正赶上镇州乱兵杀死了州长田弘正,推举王廷凑代理军政长官。朝廷让韩愈去安抚人心。韩愈到了之后,召集军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造反。慷慨陈词,王廷凑在一边听了对韩愈很敬畏。后来又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国家劳动部人事局副局长)。后来又改为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兼任御史大夫(言官,负责向皇帝建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为韩愈不太去指定地点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早先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史大夫派去到皇宫中和皇帝做沟通的官)李绅(谁知盘中餐的作者)弹劾。韩愈没有被查办,不服气,还是不去上班。李绅和韩愈都是脾气性格急躁走极端的人,于是互相吵闹,别人怎么劝也不听。于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绅作浙西观察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等到李绅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哭诉,唐穆宗(很贪玩的一个皇帝)可怜他,于是让李绅作兵部侍郎,韩愈作吏部侍郎。长庆(穆宗年号,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四年12月死去,时年57岁,追认韩愈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谥号为“文”,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作韩文公。

D. 韩愈五原译文

【原道·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10],今之为民者六[11]。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13]。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14],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5]。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16]。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17]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18],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0]。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2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25],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6]。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27]。」《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29]?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30],庙焉而人鬼享[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32],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33],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原毁·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7]。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8]!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9],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E. 求韩愈《原性》原文及译文

一、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原性》收入其所著《韩昌黎集》杂著部。


(5)韩愈五道德扩展阅读

一、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长庆四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F. 请问是谁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人性的五种道德的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中文名
性三品
代表人物
韩愈 王充
快速
导航
上中下三等论

善中恶三种论

上中下三品论
简介
中国古代一种关于人性的学说。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性三品之说受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影响。
上中下三等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他认为:“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体和性情都来源于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认为,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虽然性是主,情是从,但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他比喻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实性》)。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的教育。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善中恶三种论
董仲舒以后,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王充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上中下三品论
荀悦明确提出“性三品”的概念;韩愈讲得更细一些,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与生俱”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接于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强调上品与下品之间不可移,同时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与“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并以此反对佛教的灭情以见性之说。这一人性论至宋而息,但遗迹犹存,北宋李靓说:“今观退之之辨诚为得也,孟子岂能专之!”(《礼论》第六)韩愈的“性三品”说和董仲舒的一样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G. 问一个关于韩愈的问题,韩愈在《原道》中批评老子的那些言语显得特别浅薄,难道韩愈没认真读《道德经》

“海纳百川,来有容乃自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包容太多,历史上才出现三岁皇帝,包容太多,科学技术上没有能人,包容太多,感情上没有真爱,……因为太过纵容和太过苛刻都不利事物发展,所以,伏羲八卦本意是阴阳平衡,不是易经、道德经等经那种偏说,建议多运用自己的智慧多做些逻辑推理,不要人云亦云的跟风,谢谢!(本段是摘自气数学创始人对一位资深古学易人的评说)

H. 韩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做了怎样的新解释有何意义

开始看道德经了,我讨厌玄乎的东西,觉得害人不浅,所以重新去认识它。我上一贴提到的粘稠度概念,时间前行宇宙无限,粘稠度为零,时间无限加快,沧海桑田。粘稠度无限时间凝固。具体的关系请参照双曲线,注意这是二维的关系,所以不要提出三维的疑惑。具体自己去思考,接下来我来慢慢读道德经,因为开始读,所以需要时间,慢慢来。

I. 韩愈的道统论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韩愈道统论的意义:1,韩愈的道统论,使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传承了传统儒家的思想,同时。韩愈的道统论思想,真正的使三教并立转变为三教合一,为后世儒学发展为理学,奠定了基础。2,强化了君主专制,提倡了尊君主张。强调了君、臣、民三个等级制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将传统儒学中,圣与王合二为一,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重新塑造了士人的价值观念,在韩愈看来,儒家的基本原则是仁义,而仁义最基本的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等,也就是人道。儒家的道德原则在人道中被赋予了充实的内容。体现在一表现为内心修养,一表现为行动。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对士人的积极入世具有引导作用。4,韩愈为了重振儒学,完全否认了佛道学说在当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是因为当时佛老学说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后来的理学采纳了佛道学说中合理的成分,以至于儒家道统思想在宋明时期达到一个巅峰时刻

J. 谈谈韩愈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有何异同

求解:韩愈、董仲舒和王充“性三品”说的异同?

异:
董仲舒认为,人性受之于天命,这种受之于天命之性,既有善的因素,又有恶的因素,人"有善善恶恶之性"。由此出发,他根据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思想,而提出了性三品论,并作了具体说明。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种:一是情欲很少,不教自善的"圣人之性";二是情欲很多,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欲,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性善、性恶之论,都是不足称的,只有善善恶恶才足以称为性。
韩愈把人性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性,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同样是先天具有的,这五种道德的不同差异也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先天具有的上、下两个品级不同的人性,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他以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为根据,证明上品之善性与下品之恶性,是不可改变的。
韩愈在人性三品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性三品论,同时提出了情三品论。他认为,人不仅有性,而且有情,与性三品相对应,情也有三品。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性之于情,视其品",同样"情之于性。视其品"。情之上、中、下三品与性之上、中、下三品分别对应。
同: “性三品”说 韩愈继承董仲舒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与生俱生”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是合乎人性的。这种理论也为封建法律把主要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提供了一种根据。

热点内容
优质司法服务 发布:2025-02-09 05:10:53 浏览:558
太湖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9 05:06:59 浏览:748
征税立法是否要回归人大 发布:2025-02-09 05:05:29 浏览:261
教师职业道德是 发布:2025-02-09 04:57:20 浏览:635
不符合建设行政法规的有 发布:2025-02-09 04:43:29 浏览:742
西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2-09 04:33:17 浏览:54
婚姻法关于家暴 发布:2025-02-09 04:07:44 浏览:221
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发布:2025-02-09 03:55:38 浏览:625
婚姻法第11条规定 发布:2025-02-09 03:22:06 浏览:936
上海劳动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9 03:15:38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