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减法

道德经减法

发布时间: 2022-01-24 14:38:25

Ⅰ 老子《道德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人与社会似乎自从出现,就是一对矛盾体。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对物质索取、给予的观念。

人自化生就与生俱来带着一颗自为心,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但越往后似乎曲解了这句话,演变成了囤积居奇,直至后来在利益分配中厮杀。

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性扭曲、社会冷漠。

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变得奢侈,一个灿烂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后在冷漠的发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广贤文》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那么是否有一个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会的冷漠。

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经常保持盈满反而会失去更多,经常与人相争,得到了也不能长久,堆积在多财富,也会有守不住的时候。

白话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生活节奏快、好的物质本来就很稀缺,抢都不一定得到,还要适可而止,那不是等于束手待毙吗?

大家请看!

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质!

水杯里的三种情况:满的、半杯、无。

当你端着满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别人抢水的时候,最后会发现本来已经有的半杯水也没有了,最后只能是怀着愤怒去抢别人的水,最后水洒在了地上,谁也不会得到。

因为一个杯子所装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有了必要的物质,是否可以短暂的停歇,让已经得到的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婪再次失去。

回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获得愈多,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越来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会发笑,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谁会愿意做这种傻事!!!

大家记得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总有一天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被别人冰冷的拒绝,那时谁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们要懂得不是我被爱所以才爱人,应该是我爱人所我被爱的道理,这样社会不再冷、人性不再贪,确实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路宽了、心暖了很多困难也就不在了,自然会左右逢源、立于不败!

人在社会本不难,莫让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间处处是仙坛!

树无根凋零,人无根落寞,这个“根”就是我们的知足心、包容心、博爱心。

道祖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减法,才能积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谨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闪光,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

Ⅱ 道德经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总之,《道德经》从最初的创作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道德经》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道家思想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Ⅲ 为什么道德经如此深奥难懂

道德经。被哲学家推崇为经典。被道家、道教作为修行的圣典。我是正统道家门徒。不同的人读都有不同的观点。其中的内容适合各个行业、各个理论、各种看法。可以说十个人读,可能就有十个看法、八种观点。

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选段: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4)道德经减法扩展阅读:

老子的思想体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Ⅳ 道德经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5)道德经减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Ⅵ 《道德经》这部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巜道德经》给我人生的启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话: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的来说,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豁达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够不被世间的纷扰是非所羁绊,看淡人生,笑对人生,畅享人生,不枉活着一生!



Ⅶ 怎么理解《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深意

怎么理解《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深意?

答:老子的智慧之高!他讲出来的话就是这么的精简有力,又充满着智慧。因为我们现在要分析的是“经营企业之道”、“经营人生之道”,所以我们重点放在第四段:“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在让我们了解一点:你分享的越多、奉献付出的越多,你的生命会越富有!

这个跟一般的数学观或是逻辑观是不相符合的。一般的逻辑观、数学观就认为:就好像我们的财产、在我们生命里面扣掉、减法,你减,照理说应该越少,怎么说你为别人付出,反而会得到越多?

这就是硬邦邦的、物质的那一种公式――减法的公式,跟实相上面不一样的地方!人生实际的运作不是那样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于二,或是五减一等于四,不是这样。不是我十万元,我如果捐出五万块,十减五那就剩五万块。我就比较少了,我就亏了!那是死板的数学运算公式,物质的层次。

真实的生命不是这样!你奉献得越多,无形之中,大自然、各方面,众生回馈你的越多。如果你是用买卖的,买卖的当下就银货两讫。但是如果能够提升到超越名利的层次,不讲条件,然后就是一种慈悲大爱跟大众分享。记得!“既以为人”――你的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在着想、为大众在着想,宁愿多付出、不去贪别人便宜,你的人生反而会越来越富有!

别人认为你像傻子!你这样不是吃亏吗?结果吃亏就是福,傻人有傻福啊!所以不要用那一种死板板的:“这样我就吃亏。”不是这样。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大自然她是很奥妙地在运作!你越强化自我、认为自己越厉害,你要抓越多、舍不得奉献、舍不得付出,反而到后面,你是抓到一场梦、一场空!如果你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也了解生命的实相,你懂得奉献、付出,很奥妙的――你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喜悦!这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热点内容
优质司法服务 发布:2025-02-09 05:10:53 浏览:558
太湖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9 05:06:59 浏览:748
征税立法是否要回归人大 发布:2025-02-09 05:05:29 浏览:261
教师职业道德是 发布:2025-02-09 04:57:20 浏览:635
不符合建设行政法规的有 发布:2025-02-09 04:43:29 浏览:742
西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2-09 04:33:17 浏览:54
婚姻法关于家暴 发布:2025-02-09 04:07:44 浏览:221
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发布:2025-02-09 03:55:38 浏览:625
婚姻法第11条规定 发布:2025-02-09 03:22:06 浏览:936
上海劳动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9 03:15:38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