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性道德
⑴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也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⑵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2)普世性道德扩展阅读:
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
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⑶ 怎样理解普世主义
普世主义是哲学上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且被理解。在伦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这种思想存在于许多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中。普世主义最早出现于宗教、神学和哲学概念上的普世。
既代表活力又意味着稳定的普世主义原则是帝国的基本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帝国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这种态度能够将各被征服的民族和个人纳入帝国核心,从而不断扩大帝国的权力范围,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础。
被这一体系所同化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因为它允许被统治者将自己重新定义为统治者。在被征服者的眼中,征服者最初的暴力转变成宽宏大量。
普世主义被用于数个方面,在宗教上,它是宗教的普遍原则-----比如基督教普世主义(Christian Universalism),是基督教的普遍原则,包括信上帝,信耶稣,信灵魂不灭,信原罪和死后赏罚。
哲学上的用法来自康德,极其晦涩我也看不懂。君主制的普世主义---似乎相当于世界之王,把君主制推广到全世界的意思。
和我们接近的普世主义,应该是道德普世主义---寻找和推行能为人类广泛接受的普遍道德观念。要超越种族,宗教,国家的限制。对此有一个简单的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乔姆斯基的原话很复杂,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⑷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适)价值观,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主要由公平、正义和自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公平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每个人所收到的结果必须符合他之前的行为。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自由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
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也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⑸ 道德具有普遍性 因而具有普适性对吗
道德作为一种来价值观、社自会意识、文化形式、上层建筑,是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的实践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是相对的,不能夸大。
普适性有时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国家,这种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条件地存在的。
⑹ 普世性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财产私有制,罗马法中关于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⑺ 宗教的普世性有哪些
首先,要搞清楚并不是所有宗教都具有普世性,而且,所谓的普世性也是相对普世来讲的!其次,所谓普世性,包括这个宗教本身教义所包含的这种对社会风俗习惯等存在引导作用的方面,另外,它有一种人类关怀,且较容易被人接受 (这是我的拙见)
⑻ 普世伦理就是普遍真理吗
可能会有很多人提出疑问:这个世界上有“普遍真理”吗?不管结果如何,总的来说,人们还是会同意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某种普遍性。这些是可以被事实证明的,比如,原子弹爆炸成功、卫星发射升天等。同时,真理的普遍性,往往指的是隐藏于语言表达或符号运作中的逻辑关系,例如,2+2=4。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也无论用什么符号表达,都无损于这种逻辑性的存在,即其客观性的要求。
“普世伦理”或“普世价值”就不同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可以同意2+2=4,但不会同意这个结论就是“善”或“恶”。
那么,到底有没有“普世伦理”呢?“普世”(general),也有人喜欢把它理解为“普适”(即普遍适用),但在这里还是用“普世”更为合适,因为它在意思上更接近于一种对“世界伦理”的构想。
如果说“普遍真理”的根由必须从人类语言活动的形式规则中获得答案的话,“普世伦理”的根由则存在于对人类活动的内容所具有的普遍性要求上。它与对人性的理解有关,也就是说,必须把合乎人性作为“普世伦理”的基本标准。这里所说的“合乎人性”,并不是事先假定了的人性的“善”,而是以“人的尊严”作为人之为人的基准。也就是说,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是他的尊严。所谓“普世伦理”,就是指一些什么样的伦理规则才可能使人真正如人那样活着。它预先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人为什么不应对他人撒谎、欺骗别人、偷盗与谋杀,即使这样做可能会使自己获得某种好处。
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汉斯·昆(Han kung)有一本书叫《世界伦理构想》,里面专门谈到了“普世伦理”的问题。从中大约可以概括出这样三层意思:
首先,它指的是一种价值基础的转移。这包括,从一种无伦理的科学转向一种对伦理负责的科学,从人的技术统治转向为人性服务的工程技术,从一种毁灭自然环境的工业转向一种促进人的真正兴趣和需要的与大自然相结合的工业,从一种形式上合法的民主转向一种活生生的、自由与民主两者重新和好的民主。
其次,它指的是一种“责任伦理学”。它必须使自己区别于“成就伦理学”(例如,以成败论英雄、论对错)与“思想伦理学”(以为伦理学只涉及行事人单纯的内在动机与修养)。“责任伦理学”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任何一个团体的内在和平,都必须同意以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社会冲突;任何一种经济或法律秩序,都得以某种一致同意遵守其规则为前提等。
最后,它包括这样一些可以“共同拥有”的东西:例如,坚信人类家庭的根本上的一致性,所有人的平等和尊严;关心个人及其良心的不可侵犯性;关心人类社会的价值;认识到权力并不等同于法律、人的权力不会自我满足,而且它也不是绝对的;相信爱、同情心、无私和精神的力量以及内心的真实性,最终拥有比仇恨、敌视以及自私自利更大的权力;深切期望美好的意愿将最终获胜等。
总的来说,普遍真理并不是普世伦理,但两者有着众多相通之处。普遍真理与普世伦理的根据都只能在人这里寻找,只是前者着眼于人的话语或思维形式的普遍性,后者立足于人性中的普遍性的情感要求,例如,维护尊严、获得承认等。其实,既然相信在所有语言后面都潜存着某种“普遍语法”,也就有理由相信在人性中潜存着某种共通的情感能力。
尽管多样性与差异性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但追求同一,并为这种同一提供论证,始终是哲学的内在动力。这几年,无论是各国政要,还是学者、专家,也都在思索着“最低限度”上的人类所可能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不管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有多么大,但至少应该存在对话与交流的可能。这种对话与交流,正是“普世伦理”得以可能的前提
⑼ 什么是普世价值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人权、法治、科学皆属之。它是举世公认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范畴。 普世价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本性所具有;二是现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无论什么国家、民族、宗教、阶级等,全都属于人类。人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种。既然来自同一物种,就必然有该物种的共同特性。 普世价值体现了人的基本权利,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中,有‘以民为本’一说,但这种民本思想,只是体现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认识到要稳定其统治地位,必须对黎民百姓有所体恤和倚重。它并不承认民权是人的天赋权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赐的。这种观念延续到当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领袖亲,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历史上,儒家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可惜,时至21世纪,这种公然违背法律、道德准则的行为,在某些当权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国不能拒绝担当普世价值,这是大国的世界历史责任。有关中国是否需要普世价值的论争,本身就有问题。当今时代,有谁会说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人权,都是坏东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东西,谁又能拒绝呢?恐怕争论在起点上就有误解,这种误解不仅是对对方的,也是对自己的。中国需要普世价值,这里只有是,没有非,是不容也不用争辩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谁的普世价值?那些拒绝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反对的不是普世价值,而是普世价值的话语主体——西方;而认同普世价值的人,有时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认同普世价值还是认同普世价值的特定表述主体——西方。
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问题不在普世价值本身,而在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现代文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西方建构起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塑造包括一个三段论证:首先,自由存在于人的天性,具有绝对价值的意义,构成普世价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历史中生长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价值;最后,西方对自由拥有文化主权,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西方自然拥有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在现代化历史上自觉地构建普世价值,意义不仅是追求实现普世价值,还有谋取普世价值的主体权利。从古希腊希波战争到当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导的普世价值话语保护的。
西方现代自觉构建普世价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现代化或全球化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幻觉或文化错觉。后发现代化国家,总是不知不觉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话语权。他们对普世价值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西方的态度;或者因为认同西方而认同普世价值;或者因为反抗西方而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这两种选择,无一不使自身落入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的陷阱。
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是危险的。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同时也认同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权,丧失“思想主权”,使自身沦陷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蒙昧中,这样不但谈不上对世界历史负责,甚至谈不上对中国历史负责;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更危险。在思想竞争的世界历史中,陷自身文化于地方知识与地方价值,将普世价值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无异于为西方文化霸权“卧底”。
任何一个有世界历史担当的民族或国家,都应该具有自觉的普世价值使命。抗议西方普世价值话语权的唯一方式是:构建中国立场的普世价值,这是大国崛起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否则,突然吃饱了志满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发户的浅薄。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建构普世价值呢?是没有这种能力、还是没有这种权利,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愿?
首先是意愿问题。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博大的普世价值关怀,天下国家的政治理念、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都使中华文化自觉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即使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19世纪中国一败再败,有亡国灭教之灾,康有为却在中法战争之际开始写他的《大同书》,把人类社会分作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太平世大同成就,“无国界而为世界”、“人民皆为世界公民”。早年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发愿建设富强幸福的现代中国,从大本大源处求索,动天下之心,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现代历史在起点上就有普世价值的宏愿。这种宏愿难道就消失了吗?
宏愿从未消失,只是缺乏历史的机遇,让我们获得权利。起初的问题是,我们空有普世价值的意愿,却缺乏弘扬普世价值的权利。不是没有意愿,而是没有时机。 “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国家富强了,才有资格讨论普世价值。否则靠什么在严峻的历史面前为“乌托邦”作证呢?普世价值的宏愿一度在历史中受挫,却从未消失。建国60年努力,现代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崛起,国家富强为我们这一代人争得了建构普世价值的权利,谁又能够回避?未有小康而思想大同,是虚妄张狂;已有小康而不思想大同,是狭隘愚昧。
现代中国曾经有、也一直有构建普世价值的意愿,如今又有了构建普世价值的权利,下面考验我们的是,是否具备构建普世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知识问题,还决定于胸怀和眼界。这一代人是否意识到这种使命并有能力担当?2008年是中国参与普世价值重建的元年。从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到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角,在器物、制度与思想不同层面上,开始展示自身的魅力。遗憾只是这种魅力依旧面目不清,意义不明。中国能理直气壮地明确告诉世界,中国文化将为世界的繁荣、幸福、公理负责,什么样的制度是正义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善良而有意义的,中国如何创立典范?恐怕我们目前还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
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也将改变世界。西方学者在世界经济危机与美国反恐战争的困局中,看到中国的世界力量的崛起。有深远洞察力的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今世界不是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世界进入中国与美国协调的“中美国秩序”;不是中国暂时地修改世界格局,而是中国模式将永远改变人类历史上由自由资本主义及其否定形式马克思主义塑造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目前是否真有这种实力不说,至少中国文化目前仍没有这种自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想想祖先,那是何等志气。
现代中国历史起点上树立的普世价值,曾向我们许诺过世界历史的“道德制高点”,世界大同的主体是中国。用西方的话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天选民族的担当。这种担当可以让国家与个人感到尊严,进而高标自律,进而思想深刻、道德勇敢。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都清醒地意识到,民主自由在法国的成败决定世界的命运。美国革命也一样,汉密尔顿认为美国的共和主义伟大政治试验决定着世界的命运。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每一步都担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这种责任在历史中实践着,只是有待明确的思想表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自觉的真正使命。
我们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看到“世界命运的影子”,必须有所担当。目前的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参与普世价值重建,而是如何参与普世价值重建。我们应该具备大时代应许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毫不妥协也毫不掩饰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回答普世价值的根本问题吗?能为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知识与信念体系吗?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一种制度理想与实践典范吗?能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提供一种善良高贵的意义吗?如果能,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类历史的方向与方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与世界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现代国家社会的合理正义的制度,中国是否为此努力、是否做出典范?什么是人的生活的意义,什么是中国文化为人类有德的生活提供的普遍的价值尺度?面对上述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否有此诚意并如此努力?
明确勇敢地回答这些关切普世价值的问题吧,否则就不要轻率地狂想所谓中国崛起,我们即使躲得过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躲不过自身深重的精神危机。
民主、自由原本是发源于古罗马、古希腊的西方价值观,但是他构成了全世界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与核心。五四运动率先高举起“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大旗,毛泽东也认为他找到的避免王朝更替的钥匙就是民主,当然这只是在野党的诉求,一旦自己掌权还是觉得集权比民主更可靠,这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啊。
民主是民众及在野人士的蜂蜜,当权者的苦酒,孰利孰弊有人却茫然不知,还沉浸在30年前当道的思维定势之中。
⑽ 什么是普世价值观它的存在合理吗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10)普世性道德扩展阅读:
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
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