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重法治

重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1-24 22:47:30

1. 民主当以什么为重法治当以什么为念

民主以公平为重,法治以公正为念。

2.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啊中国历来是重人治而不重法治吗

没有区别,

人治需要法律,法律要由人来执行,

3.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什么高度重视法治

法治建设水平和制度创设能力,是一个国家外树形象、内聚民力、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带领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法治中国目标越是接近,党越要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对许多重大前沿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制度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针对依法治国的意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历史关口

当前,无论从国际环境看,还是从国内形势看,我国依法治国进程都处在重大历史关口。

从国际进程看,文明国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离不开法治能力的彰显。当今世界上部分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大多与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关,给治国理政以警示。

而众多国家的复兴,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虽建国不足50年,但其凭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法治国家;荷兰人口不过600万,但因创设“国际法”令世界尊重。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因而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围的形成、法治环境的培育至关重要,关系着中国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家治理方式看,我国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培植制度优势和法治文明是复兴之梯、崛起之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中国强大不是要让人家害怕,而是要让人家尊重,所以必须有软实力,包括价值观、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资国,中国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尤其是法治规则。一位资深外交人士认为,当前无论处理国际关系冲突,还是应对贸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国际上有影响的评价体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国亟待建立一套更为公平的评价体系,以摆脱在法制形象发布上受制于人的现实。

从现实挑战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面临共识难聚、诚信难立、权益难维等考验,执政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综合受访专家和干部群众意见,当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关注:

一是法律大国与法治强国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43部现行有效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80多件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加上其他立法确认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立法进程,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法律体系也已比较健全。”张文显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有法可依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距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二是权力色彩浓与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法治的前提是公权力受到约束,但从实践中,这个状况目前仍待改变。

三是社会法治呼声高与国民法治素质低的落差。受访法律界人士说,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盼越来越强烈,期待司法的权威性、定纷止争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当前钻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权力干法、舆论扰法的现象仍有发生。

人民的期盼与需要

接受瞭望采访的专业人士,渴盼中国法治向前大步推进,在他们看来,依法治国的关键之一,在于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保障人权。

李林指出,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依然相信“权大于法”,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对法治造成较大伤害;

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甚至信钱不信法等等,使我们的法治建设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管住权力、管住官员,切实解决公权腐败的问题,取信于民。

另一个关键点是,通过法治保障人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进程中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通过法治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会将主题定为依法治国,是对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它有力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的关注和期待,表明党中央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也充分表明我们党治国理念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封丽霞这样告诉瞭望。

4. 简述唐初如何重视法治

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法制史中,唐律以其形式的完备性、语言的精确性、技术的高超性占据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法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影响力不仅作用于本国,而且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朝法制指导思想:(一)“德本刑用”,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强调法律宽简、稳定、划一,以利于执行和遵守。(三)严明法制,一断以律。

唐初统治者为了稳固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地总结了隋朝迅速来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综观唐初的律典来看,它强调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治国的根本,法律作为一个阶级的上层建筑,但在其当时的社会中,刑罚仅仅作为辅助手段。同时,从唐律的内容来看,其以封建礼教为内容,法律仅是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

唐朝统治者在制定律法时,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因此,它一方面是为了争取社会的更大支持,使社会早日恢复稳定;另一方面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对隋末的暴政予以废止。“宽简、稳定、划一”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使唐初的律法环境相对宽松一些,统治阶级的压迫使被统治阶级相对还可以承受,二者的矛盾冲突还有缓和的余地。另外唐律的“划一”,即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也对唐初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唐朝律典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还要在客观分析后,从中发现其不足之处。封建社会的阶级政治意识、小农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结合,才形成了和前几朝代相比较为宽简、稳定、划一的法律。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它必须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与之相适应。因为经济的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而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在这二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更新较快,不仅使民事法律、法规的出台显得相应滞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同时使刑事犯罪中的新类型经济犯罪增加,以致有权机关的司法解释不断出台。因此,“宽简、稳定、划一”的立法指导思想它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如果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环境,这种粗线条、一成不变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不适应的。

唐朝统治者在立法时已经深刻认识到依法办事、奉法守法的重要性,因此产生了“严明法制,一断以律”的法制思想。这一法制思想对后世的立法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的统治阶级的目的都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巩固其上层建筑,维护其统治。在立法、守法、执法等各个环节中,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法律从拟订到实施、执行的各个环节,他仅仅因“律令虽早已颁布,但是官吏们多不依照执行”,才提出了“严明法制,一断以律”的指导思想,“有良法,不等于有良好的法制”这一观念,当时的统治者也已意识到,但由于其阶级属性,使其无法去克服。现在我们的法制已经走过了这一步,因为无论是刑事司法还是民事司法过程中,如对司法有异议均可通过行政诉讼及国家赔偿获得救济。一部法律的实施是立法、守法或违法、执法几方面的统一的过程,而“严明法制,一断以律”这一法制思想就是我们经常所提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最早雏形。在一个社会中,某一行为是否犯罪,是否应受处罚以及对犯罪行为如何惩罚这些问题是法律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几步,当然法律制定是否公平、守法者的法律意识、执法者的执法水平等外部因素这些软件建设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唐朝刑罚适用原则:(一)十恶重惩原则;(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三)其他刑罚原则:1、刑事责任年龄及矜恤老幼、残疾的原则;2、同居相陷不为罪的原则;3、自首减免刑罚;4、共同犯罪区分首、从的原则。5、官吏犯罪,“私罪”从重,“公罪”从轻;6、数罪并罚的原则;7、累犯加重的原则;8、类推原则;9、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在唐朝刑罚的三大原则中,对原则一所谓的“十恶”,也就是十种直接威胁皇帝人身、权力和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以及封建信伦常关系的行为,它体现了保护统治者利益的功能。对于原则二,它则是为了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并在制度上以“议、请、减、赎、官当”等形式来保证该原则的实施,以达到对于犯罪贵族、官僚给予特别减免或适用特殊审理程序的目的。其他刑罚原则中的大部分如刑事责任年龄、自首、首从犯、累犯加重等原则对后世的法制思想方面大都有着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摘得一部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中国法制史,重法之人是包括了哪些人

什么意思?重视法治的统治阶级吗?

先秦的法家就是咯,韩非子、商鞅都是

如果说发了罪要加以重罚的,那就例如古代的十恶不赦

古代“十恶”罪的内容是: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于“十恶”成为“不赦”之罪,影响深广,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称为“十恶不赦”。

6. 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九大,为什么都特别重视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就复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制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7. 我们党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政治答题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sdbzzb

8. 解释法师为何重视法治

只有重视法治,
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才能让人民生活幸福!

9. 到底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对比中西方现在以及历史结论,当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体系特别是西方现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强,也因法而亡,因为秦法太繁复太具体,汉高祖入关中废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约法三章,这就是一种拨乱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国自战国确立法家思想以来,政治统治者为了方便御下,都喜欢严肃法律偏爱法治,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国性的共识,这种中国特色的偏激的认识,现在仍然在毒害我们,一旦发生某些因为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事件,就会认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继续加强补充更多的法律条款,并继续强调要法治,岂不知这种不断加码的法律,最后不过是秦法的翻版,最后必然是祸国殃民。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却还要加强法律呢?这就牵扯到中国法治的另一个特点愚民了,是法家都会推行愚民,读过韩非子商君书就会发现,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国的部分,其余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们变的愚蠢了,才会听话更有利于统治者。所以让你以为一切都是没有法治的结果,为了让你们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强法治,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真的需要那些与自己日常只有一点关系,甚至毫无半点关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么就给你灌输不法治的坏处,人治的危害,借具体的事件增强这类刺激,以为所以的错都是人治造成的,却闭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为有法的存在,权实际无法制约人,能制约人必然是一个法,国王想杀人也得造个借口,无端杀人就会被指责,那个借口就是法,谋反啊不敬啊什么的。所以人治没有法治的杀伤力大,但凡极端法治的社会,必然是愚民的,民众普遍自愿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认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人治的社会不会这样关注个别人有没有遵守法律,有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欧洲中世纪绝不会出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论调,因为贵族特权是常识,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国就会很痛恨,因为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会被指责,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种现象,但是归根结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层百姓,上层阶级才是收益者,法律条款都是有利于上层阶级,而奴役驱使下层民众的,于是极端法治社会才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发展到极端的产物,法的根本就是统治管理百姓,由制权者解释法律,人治不会让法律违法人性,只有法治才会这样,中国一直以来就是重法治,统治者鼓吹法治的好处,诽谤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这个吧,不要被政治导向牵着走,继续被驱使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有它的漏洞,会被刻意钻盈变相发挥,法律再完善也解决不了现实中不断增加偶发的问题,这就是个最简单的熵增课题。
中国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复,轻视人性化,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反过来看西方的法治,他们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趋向于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执政者是民选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上台可以实现这部法律,下一个上台的或许就废除了它。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能否萧规曹随成了现任领导,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国就是这种所谓的法治,法律条款只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繁琐,不重人性。不法官员钻法律漏洞,借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头来再被歪曲成是这个官员人为的错解法律,是人为的施政过失,同时也是法律出了问题,不完善。于是把这一结果以为是人治的不好,继续增强完善法治,殊不知却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导致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恶心循环。
所以,就我的观点来看,人治好于法治。

热点内容
优质司法服务 发布:2025-02-09 05:10:53 浏览:558
太湖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9 05:06:59 浏览:748
征税立法是否要回归人大 发布:2025-02-09 05:05:29 浏览:261
教师职业道德是 发布:2025-02-09 04:57:20 浏览:635
不符合建设行政法规的有 发布:2025-02-09 04:43:29 浏览:742
西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2-09 04:33:17 浏览:54
婚姻法关于家暴 发布:2025-02-09 04:07:44 浏览:221
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发布:2025-02-09 03:55:38 浏览:625
婚姻法第11条规定 发布:2025-02-09 03:22:06 浏览:936
上海劳动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9 03:15:38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