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经典吗
⑴ 道德经经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权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⑵ 论语和道德经 哪个更经典
说“经典”,显然《道德经》毕竟那是老子被要求下,总结毕生感悟凝练成的语言,完整而准确,可称“典”;《论语》只是笔记整理,只是后人奉为经典,因为思想高度而已,现在不会有人拿本笔记朗诵的吧。。。
但如果“经典”只是说哪个的高度更高的话,那没法说了,主张都不同,看个人的哲学倾向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是本派思想的源头,都是祖师级的经典
⑶ 为什么老子《道德经》是经典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
⑷ 道德经有什么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有: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⑸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⑹ 古人为什么不把《道德经》作为四书五经的一经
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但是《道德经》是道家著作,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一致,所以不能将《道德经》列在四书五经之中。
五经地位的形成,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前期,治国理念遵循的都是黄老之说,把《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施政圭臬,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决定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的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经》。
北京孔庙十三经碑刻
至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古代一般将其视为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种,官方并不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也不作为科举考试标准。
⑺ 《道德经》中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智慧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
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舟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⑻ 哪本书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当代道教协会会长 任法融任道长的注解还是比较好的《道德经释义》还可以参照 河上公本原文加释文 比较好理解 现在道教公认的就是河上公本
⑼ 《道德经》为什么被称为是一生必读经典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老子写下了一部五千余字的著作。在两千多年之后,这本书倡导的思想,依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它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这部著作就是《道德经》。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就曾言,她更愿意用心去解读《道德经》,因为不管儒家还是道家的学说,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道德经开篇第五章就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老子在书中极力描写了天地宇宙的宏大,提醒人们自身的渺小,让人对天地大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⑽ 请问各位大神,为什么《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是谁最先把《道德经》供为道教经典的
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内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容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
东汉时候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其创立者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创教的时间大约在东汉顺帝时,创教的地点在西蜀鹤鸣山。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其宗教特征不少与太平道相似。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太平道是奉事黄老道的巨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 时所创,因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黄老中的黄,就是上古时期的黄帝,老就是祖述黄帝所传的“道”的道家代表老子,黄老之学是先秦就很流行并影响两汉的重要哲学思想。
所以,道教开始的这些流派,其共同点都是集中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上,只是方法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