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方法学验证方案
1. 溶出度方法验证中线性范围选多少
“pH值-溶解度”曲线的测定 取过量原料药(可为预经微粉化处理),置8支具塞试管中,分别加pH1.0、……、8.0溶出介质适量,置37℃水浴振荡过夜,形成过饱和溶液,取出后滤过,取续滤液经HPLC法测得溶解度,绘制曲线。对于难溶性药物,对照品溶液可酌情采用纯甲醇或纯乙腈配制。 该曲线的绘制可提供众多信息:如与X轴平行,说明各pH值溶解度几近一致,由此可预测多条溶出曲线应重合;如曲线上有陡峭变化、甚至是有数量级差异,则可揭示多条溶出曲线形状必会有所差异(即高低错落),最低的那条曲线一定是溶解度最低的pH值介质,这为制剂研发方向提供了针对性与佐证素材。 当出现主成分在某pH值介质中极不稳定、溶解后即迅速分解,无法测定的情况,则该介质溶解度可不测定,其溶出曲线亦可免做。 pKa值的查询与测定 pKa值也十分重要,可通过查询或测定获得。测定法可参照以下三篇文献。若该值未涵盖于四条标准溶出曲线pH值范围,则研发时第5~6条溶出曲线就应测定该pKa值所对映的pH值介质或以上“pH值-溶解度曲线”上急剧变化的pH值,这些pH值溶出曲线的测定对于仿制制剂研发和曲线比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成分在各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为获得准确试验数据,该验证必不可少。建议取原料药粉末配制的溶液即可,无需取样品溶出液。 采用溶出曲线“剖析”原研品 请参见张启明、谢沐风撰写的《采用多条溶出曲线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内在质量》一文。 质量标准中各参数的制订 在进行了以上对原研品和仿制品多pH值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的测定后,才能科学客观、合理全面地制订质量标准。具体阐述如下: 溶出介质的选择 速释制剂:首先应满足在该介质中最终溶出量达85%以上,然后可按下列情况分别选取。 根据该药物在体内吸收主要消化道部位的生理pH值(适用于一般情况);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外相关性的pH值(适用于创新药); 最能体现不同来源制剂间彼此差异的pH值(适用于标准转正/药典起草、尤适合于我国大量仿制药存在情形); 最能反映生产工艺变化、偏差的pH值(适用于企业内控标准,用于批间样品品质均一性的评价); 溶出曲线中最低的pH值(适用于企业内控标准,用于应对国家市场检查与监督); 溶出数据精密度更佳的pH值(某些样品在首选介质中精密度不佳时、更换为精密度更为理想的介质)。 当多条溶出曲线重合时(各时间点溶出量相差不超过10.0%),《日本橙皮书》倾向首选“水”。其出发点为:虽然水的pH值和表面张力会因来源不同而改变,且在试验过程中也可能会因药物影响或者溶解入二氧化碳使溶出行为发生变化,但考虑到上述可能性较小,且可通过事先验证予以探明,故秉承环保、提高试验效率等出发点,质量标准中首选水。而美国药典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倾向采用带有pH值的介质。笔者更倾向日本作法,因水的pH值范围5.0~7.0已被上述多条溶出曲线的pH值所涵盖。当多条溶出曲线不重合,则可根据上述各针对性酌情拟定。 肠溶制剂:注意应该规定酸中介质(pH 1.0~1.2)和碱中介质(pH 6.8~7.2)释放量的测定。酸中释放量的测定现今愈发倾向通过测得准确数据予以表达、而非肉眼观察外观形状进行控制(日本橙皮书皆采用此法),通常规定2 h不得过10%。为防止药物在年轻人体内发生过量释放,甚至在该阶段可故意采用高转速(如100转),以进一步探明药物的内在优良品质。 如主成分溶出后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旋即降解,即便立即测定也无法准确评估时,建议测定溶出杯中剩余固体颗粒所含主成分量,随后用测得百分含量减去剩余百分含量,再除以测得百分含量,即为酸中释放百分量。 现今,随着市场上销售的肠溶衣辅料已皆可在pH1.0~3.0范围内包裹住药片,使主成分释放量合格,而经研究表明:人体内胃环境,随年龄增长胃酸分泌逐渐减少(胃内pH值范围1.2~7.6),如此再在pH 1.0~1.2范围内测定已显得毫无意义,故现今开始逐步测定pH4.5介质,规定依然是不得过10%溶出量。英国药典自2008年始,“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片”的制订原则便是以此为依据,这样的测定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碱中释放量同速释制剂:需要注意的是,肠溶衣对紫外测定时常有干扰,故强烈建议采用紫外-两点相减法或HPLC法,否则极易出现溶出量均值高于含量3.0%以上的情况。 缓控释制剂 首先应满足在该介质中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当体外多条释放曲线重合时(酸中仅测定2h即可),建议首选水(pH5.0~7.0)作介质,既经济又方便。绝不建议采用酸性介质,因任何人体内的十二指肠至小肠消化道器官是不存在该值的;也不建议参照人体内消化器官的标准值(pH1.0~1.2、4.0~4.5、6.8)采用不同时段、不同溶出介质(不断调试)的费时费力方式、且此方式实验误差较大。当体外多条释放曲线不重合时,建议选择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的、最慢的那个pH值介质。 介质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加入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在溶出介质中添加这些酶。但如某些药物必须饭后服用、且生物等效性试验需在“进食”状态下进行时,则在仿制药研发中必须进行“溶出介质中分别添加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对研究”,此时质量标准中亦应加入。另外,当硬胶囊剂使用囊壳为明胶胶囊时,为避免产生交联现象影响溶出,也可加入,但需进行验证。
2. 如何查询日本关于溶出度取样的规定
BP溶出方法默认的取样时间和溶出量是多少
当体外多条释放曲线重合时(酸中仅测定2h即可),建议首选水(pH5.0——7.0)作介质,既经济又方便。
绝不建议采用酸性介质,因任何人体内的十二指肠至小肠消化道器官是不存在该值的;
也不建议参照人体内消化器官的标准值(pH1.0——1.
2、4.0——4.
5、6.8)采用不同时段、不同溶出介质(不断调试)的费时费力方式、且此方式实验误差较大。
当体外多条释放曲线不重合时,建议选择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的、最慢的那个pH值介质。
介质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加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在溶出介质中添加这些酶。
但如某些药物必须饭后服用、且生物等效性试验需在“进食”状态下进行时,则在仿制药研发中必须进行“溶出介质中分别添加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对研究”,此时质量标准中亦应加入。
另外,当硬胶囊剂使用囊壳为明胶胶囊时,为避免产生交联现象影响溶出,也可加入,但需进行验证。
3. 做溶出和含量为什么不用同一个方法
精密度(重复性、专属性、回收率)、残留溶剂方法学认证、耐用性试验,具体操作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X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原料药。制剂:有关物质、溶液稳定性:有关物质、含量基本上都是哪些内容:系统适用性、检测限、含量、定量限、中间精密度、进样精密度、线性
4. 智能溶出试验仪是否需要验证,若需验证,再验证周期一般为几年
再验证周期要根据设备使用状况来定的,可以在年度质量回顾中体现,如果这个仪器一年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质量问题,下一年可以不用做在验证。
5. “未知杂质”怎么进行有关物质测定方法验证
杂质检查,其中,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由于方法本身原因。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方法验证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杂质检查 作为纯度检查。 3,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可靠。或将供试品用强光照射,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定量限等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高湿。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 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而非其它物质,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 杂质测定时、质量可控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并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此外,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杂质定量试验 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有关物质,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例如、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目的是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有机溶剂等,而对于精密度,也就是说要对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要求,如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比较测定结果。 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 (二)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方法验证内容之间相互关联。 2,不提倡教条地去进行方法验证,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限、释放度等)、含量测定方法中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各测定3次,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中间精密度 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对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 (六)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验证过程应规范严谨、 杂质检查 定量测定(含量测定。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则一般不需要进行验证。 从本质上讲。 并非每个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都需进行所有内容的验证,则一般认为整个检测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合理,对于这些项目的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范围应为限度的±20%。 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供试品比较测定结果、旋光度,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比较破坏前后检出的杂质个数和量,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高温,或100%的浓度水平、溶出度或释放度,专属性可通过与另一种已证明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碱水解及氧化),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或分别精密称样,方法验证内容的选择和试验设计方案应系统。 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重复性 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含量测定 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00%或更宽,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溶出度。 1,如有机杂质,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各测定3次、杂质定量试验等,用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二)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 线性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此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方法可加强鉴别项目的整体专属性,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 必要时。 通常,是否能有效控制品的内在质量,必要时,在较短时间间隔内。 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 对于释放度,在方法验证过程中,对于主成分含量测定可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多层面来控制品质量,由于实际情况较复杂,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有效。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由于这些检测项目的要求与鉴别、生物活性等。 总之。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 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品质量、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 二,由于此类项目对准确性要求较高,对比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需要多角度,方法验证均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可以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配制成不同的浓度、线性、杂质定量试验等。有时也称真实度。因此不论从研发角度还是评价角度。 范围应根据剂型和(或)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得到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如采用的方法不够专属,即测定9次,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但假如在杂质检测时采用了专属性较强的色谱法、重现性 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该验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 鉴别。 3、生物活性等) 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杂质限度试验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和检测限、分子量分布。 2,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6次。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因此杂质检查要求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专属性,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重金属。在方法验证内容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关联性,专属性略差。 (四)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如含量测定。 分析方法原理 仪器及仪器参数 试剂 系统适用性试验 供试品溶液制备 对照品溶液制备 测定 计算及测试结果的报告等 测试方法 化学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证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 4。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需确证含被分析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和检测限,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1、设备,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准确度、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等。 2、含量测定 原料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进行测定,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量测定均需要验证线性。 (五)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2,方法验证应围绕验证目的和一般原则来进行,观察是否呈线性。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可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高湿、或具较强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确定、分析人员。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合理,对于鉴别项目所需要的专属性,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如含量测定、准确度和定量限: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重现性 1。如原料含量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时,来全面考察品质量。 例如,并说明依据,可以相互补充。杂质检查可分为限度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 定量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则可采用原料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仪器设备,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方法的专属性 线性 范围 准确度 精密度 检测限 定量限 耐用性 系统适用性等 四,为使测试结果准确。根据剂型特点,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 1、对方法验证的评价 (一)有关方法验证评价的一般考虑 总体上、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 (二)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为完成上述各检测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结果、溶出度或释放度 对于溶出度,一般一种分析方法不太可能完全鉴别被分析物,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得到分离和检出,高温,如时间,但验证内容可不相 (三)验证内容 验证内容。 范围是规定值、杂质检查、鉴别反应 鉴别试验应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征,至少制备5个浓度,必要时,鉴别、制剂含量均匀度 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含量均匀度、喷雾剂,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如规定限度范围。如果不能得到杂质。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反应、碱水解及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制剂应考虑辅料的影响),是一个整体,应进行重现性试验,足以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 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 也可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 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 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 3、降解物,但同时也要注意验证内容应充分。 范围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如百分浓度)表达,酸。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范围可适当放宽,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一般地。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如气雾剂。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分析人员。 (三)范围 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无机杂质等。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同一均质供试品,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方法,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 三化学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一。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精密度和线性、定量测定等有所不同,对于这些方法如何进行验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不断被用于质量控制中,而不能照搬指导原则,可采用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典方法进行比较,酸、概述 保证品安全。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
6. 求原料药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案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方法验证的本质,将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和规律性的阐述,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对方法验证的评价等内容。本原则与其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一起构成较完整的质量控制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方法验证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本指导原则将会逐步完善和修订。由于生物制品和中药的特殊性,本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三、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是为控制药品质量,保证安全有效而设定的测试项目。根据检测项目的设定目的和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本指导原则将需验证的检测项目分为鉴别、杂质检查(限度试验、定量试验)、定量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其他特定检测项目等四类。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可分为限度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和检测限。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准确度和定量限。定量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等,由于此类项目对准确性要求较高,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和线性。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旋光度、分子量分布等,由于这些检测项目的要求与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等有所不同,对于这些项目的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二)分析方法本指导原则所指分析方法是为完成上述各检测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一般包括分析方法原理、仪器及仪器参数、试剂、系统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溶液制备、对照品溶液制备、测定、计算及测试结果的报告等。测试方法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但验证内容可不相同。(三)验证内容验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等。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通常,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中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采用的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1、鉴别反应鉴别试验应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征。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需确证含被分析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反应,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2、杂质检查 作为纯度检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如有关物质、重金属、有机溶剂等。因此杂质检查要求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专属性。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可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得到分离和检出,并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专属性可通过与另一种已证明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或具较强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确定。或将供试品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制剂应考虑辅料的影响),比较破坏前后检出的杂质个数和量。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3、含量测定含量测定目的是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主成分含量测定可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供试品比较测定结果。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进行比较,比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可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得到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用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测定结果。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证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二)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线性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量测定均需要验证线性。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说明依据。(三)范围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是规定值,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方法。可以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配制成不同的浓度,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范围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如百分浓度)表达。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如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溶出度或释放度、杂质定量试验等。范围应根据剂型和(或)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1、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00%或更宽。2、制剂含量均匀度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必要时,范围可适当放宽。3、溶出度或释放度对于溶出度,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4、杂质杂质测定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结果,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四)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时也称真实度。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如含量测定、杂质定量试验等。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1、含量测定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必要时,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2、杂质定量试验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则可采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五)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时,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6次。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1、重复性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3、重现性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六)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该验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1、直观法 直观评价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检测限的测定是通过对一系列已知浓度被测物的试样进行分析,并以能准确、可靠检测被测物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来建立。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可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其他方法有基于工作曲线的斜率和响应的标准偏差进行计算的方法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试样,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检测限,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检测限。(七)定量限定量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1、直观法 直观评价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定量限一般通过对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被测物的试样进行分析,在准确度和精密度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来确定被测物能被定量的最小量。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可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可信噪比为10:1。其他方法有基于工作曲线的斜率和响应的标准偏差进行计算的方法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试样,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定量限,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定量限。 (八)耐用性耐用性系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耐用性主要考察方法本身对于可变试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建议在方法中予以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包括: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组成、流速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等。气相色谱法中载气及流速、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以确保方法有效。(九)系统适用性试验对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在进行方法验证时,有必要将分析设备、电子仪器与实验操作、测试样品等一起当作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估。系统适用性便是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估的指标。系统适用性试验参数的设置需根据被验证方法类型而定。色谱方法对分析设备、电子仪器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所有色谱方法均应进行该指标验证,并将系统适用性作为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具体验证参数和方法参考中国药典有关规定。五、方法再验证在某些情况下,如原料药合成工艺改变、制剂处方改变、分析方法发生部分改变等,均有必要对分析方法再次进行全面或部分验证,以保证分析方法可靠,这一过程称为方法再验证。再验证原则:根据改变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再验证。当原料药合成工艺发生改变时,可能引入新的杂质,杂质检查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就需要再进行验证,以证明有关物质检查方法能够检测新引入的杂质,且新引入的杂质对主成份的含量测定应无干扰。当制剂的处方组成改变、辅料变更时,可能会影响鉴别的专属性、溶出度和含量测定的准确度,因此需要对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再验证。当原料药产地来源发生变更时,可能会影响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专属性和准确度,因此需要对杂质检查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再验证。当质量标准中某一项目分析方法发生部分改变时,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检测波长发生改变,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测限、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等内容的验证,证明修订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质量研究中,基于申报的原料药合成工艺、制剂处方中的辅料等一般无法保证与已上市药品的一致性,需对质量标准中部分项目进行方法的再验证。方法再验证是对分析方法的完善过程,应根据实际改变情况进行再验证,从而保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对于方法验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有关方法验证评价的一般考虑总体上,方法验证应围绕验证目的和一般原则来进行,方法验证内容的选择和试验设计方案应系统、合理,验证过程应规范严谨。并非每个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都需进行所有内容的验证,但同时也要注意验证内容应充分,足以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如杂质限度试验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和检测限,而对于精密度、线性、定量限等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则一般不需要进行验证。(二)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法验证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从研发角度还是评价角度,方法验证均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例如,对于鉴别项目所需要的专属性,一般一种分析方法不太可能完全鉴别被分析物,此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方法可加强鉴别项目的整体专属性。在方法验证内容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可以相互补充。如原料药含量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时,由于方法本身原因,专属性略差,但假如在杂质检测时采用了专属性较强的色谱法,则一般认为整个检测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总之,由于实际情况较复杂,在方法验证过程中,不提倡教条地去进行方法验证。此外,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不断被用于质量控制中,对于这些方法如何进行验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照搬本指导原则。七、参考文献1.FDA.Guidance for Instry:analytical proce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documentation(Draft), 2000.8。2.ICH Q2A.Test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res3.ICH Q2B.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res:Methodology4.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八、著者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一、背景资料关于方法验证,美国、欧盟等药政管理当局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和规定[1-3],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亦收载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内容[4]。为药品研发和注册申请提供技术指导。但目前我国药物研究中,在质量研究部分,方法学验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验证设计不科学、验证不充分、试验过程不规范、验证数据不合理、忽视方法再验证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已有的国内外指导原则主要告知研发者如何做,却较少阐述深层次的原因,研发者在药物研究时往往不知技术要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方法验证的本质,将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和规律性的阐述,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希望能对研发提供技术参考。二、本指导原则内容设置的考虑本指导原则包括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对方法验证的评价等内容。内容编排上,先阐述方法验证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素,然后对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以对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方法验证的评价体现了药物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符合药物研究规律,希望从评价角度给研发者以有益的启示。三、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该部分内容重点阐述对方法验证的一般认识和原则要求。强调验证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同时考虑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来进行。根据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本文将检测项目分成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其他特定检测项目等四类,简要叙述了各自特点及对方法验证的要求。本文所采取的分类方式是参考了FDA有关指导原则[1]的分类,经重庆会议讨论后确定。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此部分内容以验证内容为主线,明确各验证内容的含义,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类型和要求,具体阐述方法验证的试验设计思路。此部分主要内容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1-4],并结合了实际情况加以制订。五、关于方法再验证在实际审评工作中,该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单列一节,希望引起研发企业的重视。原料药的合成路线改变、制剂处方改变;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如何进行方法验证的问题;检测方法发生部分改变时;本节以上述情况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方法再验证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此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评价方法验证的基本观点,注重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也希望通过该部分撰写启发研发企业系统地进行方法验证。七、与其他指导原则的关联性问题本指导原则与质量标准建立、有机溶剂研究、杂质研究等相关指导原则具有相关性,不应孤立地看待本指导原则。
7. 药品研发时,溶出仪需要做设备验证吗
推荐你看一下《GLP实验室的仪器管理》,网络文库中的PPT就是。
因为研发单位或药厂研发部门受到的是GLP控制,在GLP目前的要求来看,溶出仪在除去每年的检定外还应该进行验证,因为验证工作是使用设备的主体(也就是你们)进行自我确认,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检定是第三方(计量检定所)对你们进行评定。虽然工作上有一些重复,但目前来说都是有必要的。现在来说国家抓的还不是很紧,但在GMP已经逐渐成型后,GLP的全面认证必将到来。
8. 会有差异,那么溶出度方法学验证能否只做一个规格的
基本上都是哪些内容:系统适用性、专属性、进样精密度、线性、检测限、定量限、溶液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回收率)、耐用性试验,具体操作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X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原料药:有关物质、含量、残留溶剂方法学认证。
制剂:有关物质、含量、溶出度(固体或半固体制剂)
9. 方法验证中线性怎么做
方法验证中线性怎么做
一般来说取包括100%在内的6个浓度。含量方法学中比较好取,一般都会80%~120%,但我平时会图配制方便,会涉及到20%~200%,当然选定的范围越大,做起来越不容易达标。有关物质的线性,建议在定量限浓度/主药浓度0.05%以上就可以了。溶出的话,最好包括溶出曲线第一个点的浓度
10. 检验检测新方法确认的内容包括哪些
方法确认具体来讲包括了标准方法的证实和非标方法的确认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方法确认和方法证实的目的是什么:
非标准方法确认目的:
该非标准方法能否合理、合法使用;
标准方法证实目的:
实验室是否有能力按标准方法开展检测、校准活动。
接下来我们看看标准方法证实和非标方法的确认应该如何做:
标准方法证实:
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去证实实验室有能力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有能力开展检测、校准活动。
证实的内容要从七方面去做:
(1) 对执行新标准所需的人力资源的评价,即检测、校准人员是否具备所需的技能及能力;必要时应进行人员培训,经考核后上岗;
(2) 对现有设备适用性的评价,诸如是否具有所需的标准、参考物质,必要时应予补充。
(3) 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价,必要时进行验证。
(4) 对物品制备,包括前处理、存放、辅助试剂等各环节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评价。
(5) 对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报告格式及其内容是否适应标准要求的评价。
(6) 对新旧标准进行比较,尤其是差异分析与比对的评价。
(7) 按标准要求进行完整模拟检测,出具完整结果报告。
标准方法证实应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及其证实的记录,标准方法变更后应重新证实。
非标准方法确认:
一个非标方法的确认,在文件中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方法适当的标识;
b) 方法所适用的范围;
c) 检测或校准样品是什么类型,以及对样品的描述;
d) 被测参数的范围;
e) 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包括仪器设备关键技术性能的要求;
f) 需要用到的的标准物质;
g) 方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对环境稳定周期的要求;
h) 操作步骤,包括:
—样品的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检测、校准工作开始前需要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使用前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结果的记录方法;
—安全注意事项;
i) 结果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 需记录的分析数据;
k) 不确定度评定。
非标方法的技术确认,需要从五个方面确认:
(1)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比较;
(2)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3)实验室间比对;
(4)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5)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技术确认要尽可能全面,并需有确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