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2015年立法
⑴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规
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有四部,另有大量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经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1984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公布;根据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第3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991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并公布施行。
《婚姻登记条例》国务院令 第387号,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烈士褒扬条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1980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同时废止。
《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民发〔2011〕218号
《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4月22日民政部发布,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部务会议修改,2013年7月5日实施。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国务院发布实施
《信访条例》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
《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 第 21 号
《基金会管理条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废止。
《殡葬管理条例》于1997年7月11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1997年7月21日国务院令第225号发布施行。
建议:进入中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进行分类查找。
⑵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规
优抚安置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
2、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3、革命烈士褒扬条例
4、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革命烈士褒扬 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
5、湖南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
6、民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 总后勤部关于重新印发《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
7、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
8、民政部关于颁发《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的通知13、9、军队评定伤残等级工作管理办法
10、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11、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12、湖南省实施《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细则
13、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暂行规定
民间组织管理类: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3、基金会管理办法
4、关于印发《社会团体年度检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5、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
6、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
7、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
8、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
9、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社会事务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3、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
4、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婚姻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5、出国人员婚姻登记管理办法
6、民政部关于发布《华侨同国内公民、港澳同胞同内地公民之间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8、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9、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
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
10、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11、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12、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基层政权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湖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4、湖南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
行政区划类:
1、地名管理条例
2、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3、湖南省地名管理办法
4、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
5、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6、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
社会救助类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3、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社会福利类:
1、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
2、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3、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4、关于印发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5、有奖募捐社会福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6、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7、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8、民政部关于批准发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殡葬管理类:
1、殡葬管理条例
2、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3、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4、湖南省殡葬管理实施办法
救灾减灾类:
1、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2、湖南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3、民政部关于做好救灾捐赠款物接收、发放、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4、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5、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特大自然灾害救助补助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⑶ 10月起有哪些法律法规正式实施,2015
2015年10月起实施的法律法规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关于修订纳税人识别号代码标准的公告》
《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
《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的通知》
⑷ 民政部2015年101号文件
民政部、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10月1日起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伤残人员、城镇“三属”、“三红”人员生活补助提高15%,农村“三属”提高30%。这是近年来优抚对象提标幅度较大的一次。
通知指出,从10月1日起,伤残人员(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残疾抚恤金标准、城镇“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三红”(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5%,农村“三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30%;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2400元,烈士老年子女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1200元,以上提标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360元提高至410元、参战参试人员生活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人每月360元提高至460元,农村籍老义务兵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月增加补助5元,以上提标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
调整后,一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为每人每年60210元、58310元、56400元,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7850元、7610元、7360元。 居住在城镇的烈属定期抚恤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120元;居住在农村的烈属提高到每人每年14510元。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及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1750元、41750元和18840元。 据悉,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第22次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第25次提高烈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和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生活补助标准,也是近年来优抚对象提标幅度较大的一次。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此次提标新增第四季度投入经费19亿元,全年共安排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经费337亿元。
⑸ 民政部发(2015)195文件
该文号(民发〔2015〕195号)是民政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服役专表属现量化评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文件的全文内容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官方网站查看。
同时该文件截止目前仍为有效文件,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民政部在2017年开展了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经2017年第22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197件中即包含了该文件。
⑹ 中国慈善立法是否已经通过
实际上,2005年,民政部就已经正式启动了《慈善法》的起草工作,2006年《慈善事业促进法》草案出台并被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并准备于2007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但是,在2007年的“两会”上,立法规划中并未能见到慈善法的影子。人们不由揣测其间原因。
慈善立法的定位争议被认为是慈善立法延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曾参与早期慈善法讨论的杨团指出:《慈善法》草案之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慈善到底是靠政府还是靠民间,二是靠“大款”还是靠大众。
但是,这个理由未得到普遍认同。“一个如此简单的选择题,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你觉得会是问题的所在么?”同样曾参与立法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教授如此对本刊记者说。
而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的多次讲话与论述也印证,起码在高层,关于慈善“民间-政府”“大众-富人”的认识并不是问题。
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处长朱卫国曾专门撰文指出:慈善法的立法本位,是“靠民间,而不是靠政府”“靠大众,而不是靠大款”。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也曾在某慈善法的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要践行“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民政部将不再作为慈善主体,而要为慈善事业、民间慈善事业创造条件。要逐步推动民政部门主办的慈善和救助、福利设施由民间组织和社区承办,逐步实行管办分离。”
慈善立法延缓的另一个理由是郑功成教授提出来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就立法而言,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与可能条件,是有一定的计划的,立法机关必须保证一些重要的或者发展进程中需要急切规范的立法项目优先出台,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慈善事业立法虽然很重要,但在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法律还未制定之前,显然不可能将慈善事业立法摆到优先位置。”
但是,属于政府责任的《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是否就具有优先于慈善法的理由呢?郑功成教授的理由是:面对巨大的灾难,慈善行为能够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呢?
这正是一种现实的考虑。民政部部长李学举8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和城乡困难群众救助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当时,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了3.1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64亿元。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救助主要依赖于政府,这是一个必然,因此,民间慈善不可能在其中成为主角。
但是,这种现实的考虑并不能抹杀慈善之与救助不同的意义。
对于受难者而言,来自政府的社会救助属于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而慈善,其意义则不仅在于救助,更在于一种慈善文化、一种志愿精神的释放。
民间慈善组织缺失
接下来,“一对一”的行为方式被认为是一系列问题的核心所在。这种模式被评论者认为难脱“旧时代的施舍与恩赐观”。而现代慈善观念,则是以施助者与受助者法律与人格地位平等为基础的。
捐赠与受赠分离的“个人——机构——个人”的行善模式,被视为是一个成熟的现代的慈善模式。但是,尽管中国也有慈善机构,人们却更愿意选择“一对一”的模式。
这是中国慈善行政色彩浓厚的一大结果。
民政部官员曾公开表示,“我国的慈善工作基本是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在救灾和群众生活困难救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民政部门直接承担慈善募捐工作,难免出现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缺乏慈善事业本该有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
慈善的窘境也就不断出现:一方面大家都在感慨中国慈善人士太少,国人慈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当真有慈善家出现时,往往被“枪打出头鸟”。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教授看来,问题的真正所在在于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的缺失。
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NGO发展的老话题。这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处长朱卫国在他的一篇论述慈善的文章中曾写道:“慈善法不能是一部伪善庇护法。我们决不给非法、虚伪、欺诈、贪婪等留置空间;‘颜色革命’的企图和势力更不要幻想披上慈善的外衣。”
“慈善立法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慈善组织的发育问题。而要是离开了慈善组织,那么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是够用的。”王名说。
对慈善行为的捐赠、优惠、管理,实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规范。这一点,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也曾提到。
目前,我国涉及慈善事业以及公益捐赠的法律法规总共有六部,分别是:《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上,关于慈善组织发育的问题仍然会出现。王名说,“关键不是民众是否捐钱捐多少的问题,而是这些钱能否得到一个合理的利用,能否有所值的问题。”
在他看来,慈善NGO(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不解决,那么慈善立法是否拖延就是一个“假命题”。 这涉及到如何对NGO定位,包括政府和慈善NGO的关系、慈善组织的属性与结构治理。慈善组织的注册问题、企业捐赠12%的税收减免政策如何落实等等。
“这显然不是一部慈善法所能够解决的。”王名说。
在8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慈善进入立法的窦玉沛最终也并未明确表明,慈善法将何时出台。
⑺ 民政部“令”的法律效力及省市民政厅的的通知的法律效力如何
1、民政部令第来19号是国自务院部门规章,具有法律效力。下级政府及部门和执法人员可以使用。
2、浙民民(2003)167号文件不属于法律法规规章,是规范性文件。在区域内有普遍效力,如果下级政府部门及人员依据文件执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可以申请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并一并撤销该文件。
⑻ 民政部:今年《地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拟报送国务院审议
7月15日,民政部官网关于印发《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包括修订《地名管理条内例》。
民政容部办公厅表示,《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已经2019年第1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共包括11件工作计划,涉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方面。
《地名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范畴,今年,修订草案送审稿拟报送国务院审议,由区划地名司、政策法规司负责。
据中国政府网站信息,《地名管理条例》于1986年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布并正式施行。此后,民政部曾在1996年6月18日颁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政部官网显示,在《民政部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中,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属于抓紧研究论证的项目。
此外,行政法规方面包括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街道办事处工作条例》,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法律方面包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部门规章方面包括制定《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和修订《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⑼ 民政部规定2015年不对个人开具婚姻证明,百姓怎么办到哪开
无犯罪证明应该由用人单位申请,公安机关不对个人出具。公安部2015年8月22日在其官回方微博“公安部打答四黑除四害”上就晒出了18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其中一项就是有关“违法犯罪记录证明”解释:违法犯罪记录是公安机关内部掌握情况。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政审、调查或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任用需要调查了解的,应由需要单位派人持有效证件及单位介绍信,申请派出所出具证明,对个人一律不予以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