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认识基础

道德认识基础

发布时间: 2022-01-25 16:09:53

❶ 是什么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意志还是道德认识

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思想品德(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

❷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选C

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必要环节。

❸ 谈谈对思品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认识

1、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即指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方面修养的过程,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过程。

2、法律基础:所谓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而法律基础则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基本体系、社会主义法律诉讼的基本程序等,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法律意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它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也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

3、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它们既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也存在着区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调节领域;同时也有相互统一的地方,它们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层次融为一体,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1).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以法律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区别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和法律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的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混同。

(3). 思想道德与法律共同融入个体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虽然在知识层面有区别,在规范层面有相通,但他们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上,是一体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和规范转化在个体素质结构方面,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共同融入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之中。

个体的素质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复杂体,主要包括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在个体素质结构的金字塔中,健康素质既是个体在自然生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然的秉质,同时,也是在自然秉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它反映着人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改造和适应能力,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体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组合方式的一种素质。它既体现一种内在的结构关系,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动力系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既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也包括法律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政治素质共同构成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道德素质是核心。道德也是一种理性认识,因此道德也属于思想的范畴,但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想形态。道德作为调节个体与社会及他人的行为规范,它是以个体的自律作为调节的主要方式的。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如果不能使个体产生良好的道德自律能力,即把社会的道德观念转化成个体内在的价值观念,依靠自己内在的良心和善恶标准主动地去实践、活动、践履,那么是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的。

政治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也是一种理性认识,政治观念也是思想观念中的一种,当人们思想观念抽象到要用阶级的观念、用整体的观念、思考的是国家哲学问题的时候,就变成了政治观念。也就是说,思想观念层面既有个人层面的东西,也有更广泛的层面的东西,如果一种观念抽象到要用国家的、阶级的、整体的观念来思考问题时,就形成了政治观念。而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问题所持的倾向、态度,并用语言文字材料加以反映的思想观点的总和。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对社会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是思想或观念的主干或核心部分。

法律思想则是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转化为法律、规章和制度所形成的思想,是政治思想中制度化、体制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思想形态。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

法律素质属于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不仅包含人们在学习法律知识和从事法律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总体的倾向性,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个体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对于保障个人权利和履行个人的义务,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尽管具有不同的内容、领域和调节作用的方式,但在个体素质结构之中,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共同组成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覆盖几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个层面上,把所有的知识点融成了一体。从个体素质结构的关系来看,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培养和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由于个体内在素质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因此,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设计也不能单纯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本身角度来培养个体思想道德素质,而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放在个体素质结构的大背景下,按照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和开发。

❹ 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什么

人的思想是广阔无边的,道德伦理无处不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入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
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1、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
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就是按什么标准来修养的问题,伦理学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们往往把所谓道德上“完善的”典范,当作人们的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理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最集中的体现。判断一种道德理想是否进步,是以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起促进作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
2、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实质是两种道德观的斗争。
两种道德观的长期斗争,在道德修养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觉性在道德修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自觉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修养。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觉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显著标志的,它集中体现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修养原则
道德修养与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革命实践和道德修养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要在革命实践中进行修养,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实践才能够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意志和品质,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现出实效性。

加强自我修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第二,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地发展。第三,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高自我修养
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如果没有修养的自觉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首先必须有这种自觉的要求,即要有自觉性。
自觉性,在修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现为把自我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又表现为自我修养中的主动性,还表现为自我修养的彻底性。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自觉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养更富于成效。
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养的强烈动机。
第二,要学会自律。

❺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道德的基础是诚信。
诚信是我国道德体系的根本和基础。
诚信是完人的核心价值,承诺思想行动一致,客观证明有信用。相反无诚信者是伪君子。有关诚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谈及,包括伦理学、宗教、专业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学《君王论》。
“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待人以诚,纳人以信,方为真正的诚信。

❻ 怎样理解法律的道德基础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❼ 你认为道德的基础是认识还是意志(意愿)

道德的基础是认识,不是意志。
向左转|向右转
1、道德的基础是认识。
道德规范以认识成果——科学知识为基础,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2、意志对道德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
意志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舍己救人等高尚的道德行为有时需要坚强的意志。

❽ 如何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而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在校的大学生一般为90后,他们的思想活跃、多元化是主要的特点,并且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独生子女有着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大部分学生缺少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有些学生心理相对孤独、孤僻和敏感,加之紧张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等,使得他们表现出挫折面前应变能力低,自我中心意识强等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正逢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造力,知识面也相对宽范。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与失落并存,自尊与自卑同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甚至走上了极端。现在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走极端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明显比其他学生低。
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是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而且在现阶段信息资源的高速发展时期,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风气的途径加多,多少都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错误引导。有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形成了追求享乐、攀比物质、崇拜奢侈生活的错误价值观,这样的现象出现,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开始滑坡。而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并不用心,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中。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不断追求另类,在消费观念上追求名牌效应。有些大学生喜欢模仿娱乐明星,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缺乏区别和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❾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选A道德认识,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❿ 人际交往的道德基础是什么

真实。我觉得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管你们之后是不是真的会成为朋友,但最起码一开始你是抱着真实的态度去交往。

热点内容
哺乳一小时劳动法 发布:2025-02-09 00:20:12 浏览:793
河南一诺司法 发布:2025-02-09 00:18:29 浏览:517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电话地址 发布:2025-02-08 23:51:49 浏览:696
网络安全立法过程 发布:2025-02-08 23:40:38 浏览:552
诈骗罪立法目的 发布:2025-02-08 23:39:25 浏览:820
司法三效果 发布:2025-02-08 23:33:26 浏览:534
刑事诉讼法的公民代理 发布:2025-02-08 23:28:23 浏览:731
与道德有关的诗 发布:2025-02-08 23:08:55 浏览:973
广州天河法院招聘 发布:2025-02-08 23:03:48 浏览:675
东方市的律师 发布:2025-02-08 22:54:46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