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超人
⑴ 《道德经》中的“不争”是不是一种“深争”
咸蛋超人4085 :你好。
【不争】出现在《道德经》的最后回一答章(八十一章)。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圣人的行为准则,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
你若理解成【深争】,那就不是老子,也就不是【圣人】了。
⑵ 道德经怎么用在商业上呢
可以去了解一下《道商》的提出者李海波老师,他对《道德经》的商用智慧演绎与创新很有见地,而且又是师出名门正宗的道教修行者,在道教界、学术界、策划界都有影响力。网上关于他道商课程的视频很多,你可以去搜索一下,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
李海波是当代知名的商务策划实战权威专家之一,也是将高深莫测的黄老道学理论成功嫁接于商业领域,并率先提出系统性“道商——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的道学学者、国学讲师、职业谋士。这是由他的独特经历、研究领域、国际见识、国内实践、智慧资源掌控等方面复合而成的。
他少年时代即投师道门,学习领悟《道德经》智慧;26岁初登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作《道德经与策划大智慧》学术报告,30岁完成两部学术著作——《势》、《道商》,获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其中《势》被视为现代版“六韬”而广受好评,《道商》更是开启了“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研究之先河。
作为道学学者,李海波的研究领域是道家谋略学与道家商业学,他是这个学科的领先者,是“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的首倡者,是国内公开讲授黄老道学与商业实战智慧的第一人。第16届中央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为其亲笔题词勉励“商道兴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笔为其题词赐封“中国道商”。
⑶ 《道德经》中哪一句话令你终身难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这句话是一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非常基础的说法,但是也往往是因为它太过于基础,而最容易被人忽略!之所以这句话会令人终身难忘,是因为经过年少轻狂的时期后,终于认识到“我改变不了世界,我改变不了别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否则一味地站在原地做美梦,看似风光没有危险,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置于了一个必死的处境,十年后、一百年后都仍是在原地。所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看似“废话”,然而却是人生在世最实用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仅让人终身难忘,也让人终身奉行,是可谓“小小的道理,大大的能量。”
⑷ 超凡入圣--中国道家大智慧
道家南北及其它浅谈闲谈
我在很久前就见到《性命法诀明指》(赵避尘先辈著)一书,读后有繁杂之感,且无重点可找。心中顿生疑惑,与道家龙门派经典著作《伍柳法脉》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张苏晨老师的丹法有些相像。但《性命法诀明指》和张苏晨老师丹法都自称是道家北派。
后得遇真师,真师言:“现在的道家北派已逐渐走向支离、琐碎、执着、僵化之势”。一闻词语,如在我心上出。
我深思为何如此呢?随阅历增长,渐渐得出答案。
真正道家北宗龙门派在诸位大匠手里已有严格之次第,此次第并非人为之规定,完全是自然的,科学的层次。
“差毫发,不成丹”这是对南派的结论。这是千真万确的哦!南宗与北派绝不相同。但这句古语对北派也是适合的!道家宗旨,取外益内,特重色身。色身无非气脉。
北派脱胎于南宗,其实北派是南宗之折中,为何?真正南宗之法实行起来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工程,其条件和资格,三丰真人早已明言,只是大家不注意罢了:“福德须过三倍天子,智慧须过七倍状元,方可为之!”所以玉蟾真人有仙缘难遇之叹!既如此,南宗已难望其殿堂。到五祖玉蝉,创出北派。最初的就是最真的,玉蝉之法,乃是北派原始之法,也是最真之法,所谓正宗也!
玉蟾真人真大匠也,是南北两派的联系人!
胡海牙先生语:“世间一切事业若无真实传授之方法、事实之经验、精透之道理、博广之学问,兼及众美于一身之人材,则必不可以继承之而光大之。有志之士当勇担此重任也”。
此语正是说我玉蟾真人!
北派嫡传至清闵一得真人,我们才看出北派真实轮廓。闵真将北派理法,其秘密说出不少。闵真慈悲!我们从闵一得真人的著作,便可以以看出北派理法与南宗的联系。
北派入手须得玄关,得着真玄关,才入先天。在先天里盗夺采取,药物始真。南宗三家相见结丹之法,被北派折中为虚空采取之法,但此法专在尽己待人,所谓:“其要全在深耕一著,深耕功浅,得收无多,深耕功熟,得收盈仓,此是至理,幸勿自误”。
此着全在得着真实玄关后功深,才可以在虚空里盗夺采取。而此步在南宗里只是第三步结丹而已(一筑基,二得药,三结丹,四炼己,五还丹,六温养,七脱胎,八玄珠,九瑶池)。
从对比可以看出,南宗北派的顿渐之分。
结论,道家真正南宗三家相见是修命的真正顿法,北派清修也只是南宗之法无法实行的另辟蹊径而已,也是事物发展之必然。
当然我所述北派是脱胎于道家南宗的北派正宗清修之法,北派之前或与北派同时的清修之法不论的。
今有刘立先生《闵小艮道教思想泛言》一文,结论有闵真之法(也即北派)为道家修 真上乘之法,并与佛法禅宗相提并论,认为北派玄关一窍与佛法明心见性相同,这是错误的观点,后面会谈到。其实道家北派(包括闵真)和南宗以及禅宗比起来,也无非是自立苦修之渐法,所以在《天仙心传》里,有虚、寂、恒、诚之法则和劝戒也。
闵真之后,北派之理法已无大匠和真师。但却普及开来,因悟性和无真师之故,北派之法愈演愈繁,已逐渐走向支离、琐碎、执着、僵化。真正玄关和采取之秘已无人掌握和实行。
逐有赵避尘和张苏晨诸前辈之法,因悟性和无真师之故,赵避尘和张苏晨诸前辈之法,已无北派之精髓,入后天而不纯。籍于养生则可,用于修道似越走越远。
忆十七年前,我与张苏晨老师书信来往,执弟子之理。老师憨厚纯朴,虽距不远,因环境关系,未能拜见老师,今老师已去,不胜遗憾慨叹。书信来往请教中,即感老师丹法与北派不同,叩问其精要部分,也感觉老师回答模糊不清。当时手中正有清代黄元吉先生的著作《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由丘陵先生编注),一读之下,感觉超胜于张苏晨老师之法,故推荐与他,他看后欣喜若狂。由此可见,苏辰老师之法,也一般养生之静坐之法而已,用于了却生死的修道,有没有摸到先天的鼻孔,还大有商榷之处!但我也是其书信弟子,后来老师把他的理法整理成册,邮寄与我。
其实北派在得着真正玄关之前,有种种可变通的前行,究其前行的实质,也是后天的修为而已,使现有色身康强无病,然后才是清修法门的筑基功夫。现在人所谓的北派(包括现在流行诸多动静功法)其实俱在其前行的阶段打转而已!修道岂是易事!
北派的筑基功成的标准,应是齿落重生,发白反黑,阳关紧锁无漏。无此校验,说筑基已成,其实做梦而已!
苏辰老师之法虽于北派有差距,但老师憨厚质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其法,与闵一得真人恒诚之劝戒不谋而合。现在人这样用功的有几人?都是玩弄聪明,说理者多,实行者极少。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真妙言。无怪乎道家把真正修道有成之士称为真人。因为我们是假人,所以自欺,欺人,被人欺!一叹!一笑!
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纵观北派理法前与后,真确言矣!
但后来也毕竟有有智之士。记得在很久以前的《气功》杂志里,有严天放先生的文章,他于《伍柳仙踪》(伍冲虚柳化阳师徒二人的合著)看出伍冲虚之理法有别于柳华阳理法,二人于阳生之初的阐述不同。华阳之法已杂入后天,进入养生的范围。师徒之间都有此差异,何况发展到现在的所谓北派?也已“流散无穷”而已。
天放先生终于与细微处得起真知,欲修道而了却生死,摸到先天的鼻孔。读到天放先生的文章即感耳目一新,捧读再三。天放先生所领悟处正是北派正传理法差入张苏晨老师和《性命法诀明指》理法歧途之紧要处!
天放先生不仅对北派真谛发生疑问,也能真正实践修证。放眼望去,未见几人。
当时年少,感觉天放老师真再来人,即寄书信问候请教,但书信石沉大海!转眼已是中年,天放老师可安好?
但必须注意,虽有天放先生这样才智英敏之士,悟性超人,但真正北派的关键诀窍,必须由有成就的老师亲口传授。在北派清修法的著作里,是得不到真诀的!
今有司马承桢真人修道的著作,流传于世,其理法简洁明了,未有龙虎铅汞之语。其理法堪为上乘(相对道家清修法门而言,较佛法禅宗犹是下乘),世人不可忽略,应大重视!!他与北派之法不同!
为何没有引起重视呢?不因他法,只因学人!
世人总是重远轻近,重死轻生,重神秘而轻平常,重繁复而轻简易!一叹!与道之先天纯朴越求越远!人之大病也!
北派为何讲究玄关和采取?
结论:北派之所以讲究采取,是因为北派脱胎于南宗,南宗正是于真鼎中采取先天一炁,以为我用。是因为白玉蟾是南宗五祖,是道家南北两派承前启后的人物。与此处应该明了,才会得着真诀!
就一己清修法门而言,包括所有家(儒释道等)的所有法,最上一乘,非佛法禅宗莫属!言下顿悟,必真有所悟;明心见性,定真有所见!
胡海牙先生语:“世间有‘明心见性’的功夫,以禅宗最为高妙洒脱,全真北宗以玄关一窍谓之,李道纯、黄元吉之中派又称为‘透中黄’,亦妙绝”。
我就北派最初还虚和佛法明心见性,有何区别,请教真师,真师答我:“最初还虚尚有功夫,尚欲磨练,不一定是佛法明心见性之境,若已达到真正还虚境界,庶几近之,但也还要细辨”。
北派玄关一窍就是佛家的明心见性吗?按真师教导和自己思考:也还要细辨!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虽然白玉蟾真人创北派,将佛法禅宗理法融入其中,但其玄关一窍的功夫境界不一定就是真正禅宗大德明心见性之境,不能说其著作有禅宗的理论文字,就认为其见性已彻底。(这正是清修法门的顿渐之分)。
佛法禅宗之明心见性(顿悟)更直接更彻底。佛道二家只不过“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罢了。佛家禅宗大德讲法,未说一言,戒尺一拍即下座,接应学人扬眉弹指间就已心传,真“狮子吼也”!道家不及也!
道家北派见性之后,及紧接修命,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何?道家理念,最重物质色身,凡事不失于己,盗夺采取,取外益内。这就是道家北派的先修性,后修命,因为性不真,命也不聚。
当世圣贤南怀瑾先生,对北派理法,认识不清,对北派巨擎闵一得真人及著作颇有微词贬义!南怀瑾先生修色身所走之路,其实也道家清修法门借阴阳而修出阴阳之理路,以意生身为极顶,从《参禅日记》我们可以看出端倪。真令人一叹,圣人也有不可知!(南怀瑾先生对佛法藏密也了然于心。藏密有双修捷法,南怀瑾先生有无实修此法,不得而知!但须注意,藏密双修与南宗金丹大法,根本不同,藏密双修与南宗的三家相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问真师:什么是命功三乘?真师回我:下乘后天之先天,中乘先天之先天,上乘命立而性存。
命立而性存正是道家南宗三家相见身外阴阳的人元丹法,《金丹真传》安老师入室行功:“五月而体貌异,九月而得药,二年余而炼己还丹温养事毕”;孙教鸾真人入室行功:“粗备鼎炉琴剑,行未几,而体貌顿异,惠灵渐启,飘飘有出尘风味。迨年百有六岁,遂厌纷嚣,思超凡境,而余兄弟恳恳留也”,仙去时:“时危坐一榻,顶有白色,郁郁浮空,异香四彻,乡缙绅及士民,咸惊讶而罗拜焉!”
令人赞叹不已,此道家修命之妙。“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此佛家不及也!
补足命功,由命及性,自然明心见性——命立而性存。紫阳真人所以有《悟真外篇》,专述禅法!这是道家修命的高妙,聚得命真,也得真性,不参禅时已得禅妙!因为道体本来心物一元!
紫阳真大丈夫,于道家得南宗修命最上一乘,于佛家得禅宗见性最上一乘,“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其福德智慧丈夫行径有过于紫阳真人的吗??
紫阳真人是道家?是佛家?
人生有修真一事,世有佛道两家。佛重性悟,道重命有,二者互补其偏,此也是阴阳平衡之至理!
佛家由性而兼于命(六祖南派),道家命立而性存(紫阳南宗)。上乘顿法佛道两家都是南宗,下乘渐法佛道两家都是北派,真是巧合!
南宗以孙汝忠真人的《金丹真传》、紫阳真人的《悟真篇》等为正宗。
陈樱宁先辈顶紫阳真人的《悟真篇》为人元正传,对《金丹真传》很有微词,绝不认为二者是一脉相传。这是陈樱宁先辈的错误。前人已作古,对此根本错误,应纠正之。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含糊和马虎!这里没有权威和人情面子!
陈樱宁先辈,于地元丹法曾做多次烧炼试验,但未遇真师,知之不彻。尤其人元之理法,只信两家之法,来识三家之秘。他知人元之法难行,不知他之法,行也无成——我闻真师如是。
此真有仙缘难遇之叹。
陈樱宁先辈的贡献在于:他给出道家三元丹法的事实和轮廓脉络,著书反复说明三元丹法确有其事。这也非常难得。
《金丹真传》它所述即是紫阳真人《悟真篇》之理法,只是到了《金丹真传》之后,将人元丹法条理科学化,层次系统化。其层次条理并非人为之故作层次条理,乃人元之学自然客观之条理层次(人元丹法本来具备的条理层次),孙汝忠以他科学的态度,将其和盘托出,其功莫大焉!也是人元之学历史发展之必然。
信手写来,从来不觉得有资格奢谈道家,以根性学养浅薄故,只是嚼真师之剩饭而已,所以浅谈闲谈而已。道家是中华民族的本位文化,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光芒难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已有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来研究品味我中华民族的道家文化。
每每读到道家的宣言:“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在我不在天”,流在身上的炎黄血,总是沸腾,世界上有谁敢喊出这样的宣言!
道无关文字,但文能载道。谨以此小文献给和我有共同理念的同好,让我们共同站在巨人的肩膀,去窥探生命的秘密,去征服现有人生的种种烦恼和不如意!(也可以QQ里交流探讨:597704996)
⑸ 哲学领域的“超道德”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冯先生说道家门徒嘲笑孔子的话,也对也不对:道家经典《老子》亦名《道德经》(或《德道经》)!道家言“道”,为一切本体;言“德”,为各人从“道”多多少少承受而来的素质。
但儒家所谓道德,却是人间伦理,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道家那种“法自然”的——“法自然”并非说“道”以外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只按自己的方式运行:所以道家是“以自然为本”的,儒家却似乎“以人为本”!当然,儒家其实“以天为本”,这“天”是人格化的自然,有“上帝”特征,但儒家只讲“天命”,对这上帝本身则不大深究……
道家做了儒家不愿深究的事,这就是所谓“超道德”了!冯先生指出的这一点,与一楼所说的“超道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二、三楼说的则不错。
其实,与其说道家等学者“超道德”,不如说儒家等学者“超自然”,因为人类社会其实的确是“超自然”运行的——已经挣脱自然法则混沌性的束缚,所谓“文明”,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超自然”的基础和根据!
而“超道德”这一概念,其实所起的应该是“思想解放”的作用,旧的意识形态如何冲破,可以“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样缺乏理想引导会迷失方向的!理想从哪里来?就要对社会本身作反思,就要把社会放在宇宙自然中来作终极性的反思——不考察自然的哲学不是全面的哲学,儒家回避自然也许是社会使命急迫造成的;然而不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也不是可靠的的哲学,只有社会性的实践证明可行此哲学才能被接受为公理——中国历史上“儒道互补”,后来又儒释道三教互补,但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它居然还企图成为当今的主流思想哪!就是因为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这是说,它对社会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和极其精妙的谋划。
⑹ 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没有人能够看得懂,那庄子是怎样发扬它的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他也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室史,但后来他不想在仕途中继续,就准备西出函谷关,去过清静自由的生活。
庄子对历史的发展演变,也跟老子一样,一点都不乐观,他认为黄帝“使民心一”,尧“使民心亲”,舜“使民心竞”,禹“使民心变”,导致“天下大骇”,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但这不是历史事实。庄子对人和天地的比较,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道尽了人生短暂的慨叹,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
⑺ 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道德经》象天书,老子是世外通灵超人,他的智慧超越那时的地球人类智慧,接近宇宙人类的智慧。道维系各星球的人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走向心灵的统一,二千多年前中国出了老子,在有人的星球上老子这样的人会有,《道德经》的存在信息是大的,外星人易感觉到,地球人也有此同化愿望,那么,老子是不是受地外文明影响写出《道德经》的呢,我想,有这个可能。
⑻ 老子更伟大还是孔子更伟大
时常看到网上有争论,有的说老子境界高,有的说孔子境界高,各说各的道理!那么到底老子伟大还是孔子伟大?就好比超人厉害还是蜘蛛侠厉害一样,该如何回答呢。通过此文,希望大家都能客观的看待我们的两位圣人。
他们是同一个年代的,同样时代的顶尖人物,没有谁高谁低之分。他们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只是后来的读书人,为了方便研究,慢慢的就划分成道家和儒家。越分就好像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一样,其实并不是这回事。
不是说他们之间是互相攻击、对立的两个派别,只是分工和着重点不同,不管如何,最终还是殊途同归!
因此,没有说老子伟大还是孔子伟大,他们各有所长,都是我们民族伟大的圣人!
⑼ 《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兹昏”。对吗
需要辨证地理解老子的这个观点,无法硬性地说对或不对。根据不同的情境,这个观点或对或错。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两条道路,分别是内求之路和外求之路。
内求是求之于心
通过对心的修炼和探索来实现人的升华,将各种能力内化,或者按照老子的理解,就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或者至少也要成为一个超人、一个特异功能者。
在道家叫做”性命双修“,道家各派都有相应的方法和理论。不过由于正统道家很少入世,我们平时所见的入世道法都是细枝末节,甚至是旁门左道和江湖骗术,因此需要正本清源,让更多的正宗道法传世。
当然佛教也提供了一部分修炼方法,但佛教更侧重于内求,而忽略了外求,因此可以佛道兼修,甚至进一步打破门户之见,儒释道三教兼修,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给了什么启示
人生在世,必然要作事,不做大事,也会做小事,不做好事,便做坏事。好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类社会,坏事有损于人民,不利社会安定与进步。老子却主张“无为”,实在令很多人无法接受,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老子思想秃废,消极无可取。
老子学问精深,知识广博,难道他认识人生问题上连一般人都不如吗?有人认为,“老子有超人的智慧,故他的主张让一般人难以理解,打个比方说老子好像是“千里眼”,一般人好像是“近视眼”,千里眼看到的东西近视的怎么能看得到呢?”(余培林)其实也不尽然。它只不过是一般人寻章摘句读道德经所引起的误解。只要认真研读全文,我们不难领会老子“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