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仁义道德
Ⅰ 满口仁义道德,后面句是什么
后半句是“一肚子男盗女娼。”该句出自韩非子的《说难》,原句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意思是:表面看上去是大好人,但是内心邪恶,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常用来形容虚伪的人。跟披着羊皮的狼意思差不多。
《说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主君)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
其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1)极仁义道德扩展阅读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2、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3、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Ⅱ 满口仁义道德者,往往是大奸大盗之徒原句出自哪儿
“满口仁义来道德者,往往是大源奸大盗之徒”的原句的出自韩非子的《说难》,原句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Ⅲ 道,德,仁,义,礼,法(说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鲁迅之前两千年,庄门后学就已反复预言,颠倒淆乱价值序列,必将导致“人与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聃阐明的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意为“道↘德↘仁↘义”。鲁迅批判的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意为“仁义=道德”。
价值序列不同,个体的人生取向,群体的制度建构,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把第四价值“义”拔高为第二价值,而把第一价值“道”降为第三价值,把第二价值“德”降为第四价值。认为“仁义”即“道德”,“不仁义”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儒家祖师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把第五价值“礼”也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符合“礼”即符合“仁义道德”,违背“礼”即违背“仁义道德”。于是君主以“仁义礼”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义”圣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实际情形却永远是《老子》预言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并未拔高第六价值“法”,而以“仁义礼”贬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贬抑“仁义礼”,而把“法”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于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违背“天道”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圣君一出
Ⅳ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 说道提春秋战期儒道争与没关系信徒却拾起留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场场轰轰烈唇枪舌剑战斗意志顽强应该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治世策庄仅要套《胠箧》借盗跖口加讽刺--跖徒问于跖曰:盗亦道乎跖曰:何适道邪?夫妄意室藏圣;入先勇;义;知否知;均仁五者备能盗者未说: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意思呢仁义道德堕落结道废弛用才提;智谋权术现才产严重虚伪狡诈行;家现亲情淡漠现才孝慈父典型涌现;家荡安内忧外患才忠臣产我看待则呢真些所说所宣扬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谈仁义周朝主张礼乐治都自觉遵守着形价值规范尽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着定意义我自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义战历史病态严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贪拯救涤清世道说克复礼仁倡导种循礼治状态实现种同使民幸福点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记载故事意贡(庄编许儒家物故事)看见用水瓮装水浇菜趟趟贡劝用水车啊便者脸顿严肃起冷冷笑机械者必机事机事者必机羞慧智伪知识越智巧、谋略、权术越厉害掩饰更深作奸犯科起更厉害所说并怕怕智慧其实主张与儒家并矛盾孔说:用智其诈;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罢智罢勇罢用都走向反面绝反面既都没羁绊困扰百姓便安自乐、逍遥自插孝前面谈谈忠要让戴着愚民帽看比干、岳飞、袁崇焕些忠臣义士约没讴歌家走进历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宝贵命些歌泣忠臣事迹发腐朽昏庸、灵涂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我宁愿忠臣能少些再谈孝慈我华民族历倡导孝治《二十四孝经》记述许精彩慈孝故事静细琢磨却发现面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关键应该益于两位像亲父继母夺财产所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参位咋父亲尽管孔弟几棵瓜秧曾参往死打曾参种像责罚逃避重重给孝道加笔……细想少滋味:关键坏存孝倡导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团气家睦相处看起都孝贤孙根本用着标榜谁孝谁孝俗说缺嘛补嘛社现问题比说乱、背情绝义才忠臣良、孝贤孙现才需要做榜矫砭弊今我呼唤公平义提倡谐重要原恐怕公平、义、谐事太些…… 李零先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般都缺德确社都都自我道德装满满何必让我再特别提倡呢愿做事愿
Ⅳ 求一篇关于仁义道德的作文,800字左右
老师不在的日子
周四,在我眼里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里,我们可以连上2节语文课,因为我比较喜欢语文的,所以每到周四我都会格外兴奋。
周三,班主任告诉我们周四下午的2节语文课换成了历史、政治。啊?我很惊讶,语文不是主科么,怎么能一天不上呢,我心中顿时充满了疑问。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第二天的中午,我心想:都过了一个上午了,下午又没有语文,难道真的一天不上语文么?想到这里我开始有点沮丧了,下午那本应是语文的2节课我上的格外不好。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了,我只能呆呆的看着课程表上的语文课,说实话,一天都没看见语文老师了,心理挺想她的,我们语文老师教学方式很独特,我很喜欢,所以我很想念语文老师,我只能期盼着第二天的语文课了,在书包找书时,偶尔翻到语文书时,忽然想起语文老师亲切的样子,总觉得她不在好像少了些什么,我拿起语文书阅读以前学过的课文,心理有些恨自己,以前上语文课为什么不听讲,现在好了,想上也上不了了。
直到第二天,我看到语文老师来上课了,这节课要默写,我就高兴的努力默写,想对老师表达一下情感,我又忽然发现,老师不在的时候,我成长了许多。
老师,我们的学习不能少了您;老师,我们需要看到您那婀娜的身姿,知道您在我们的身边;老师,我们需要您给予的温暖,让我们感到在家一样的温馨。
老师不在的日子
真烦,老师怎么老去学习啊!放暑假和寒假足足有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还不够时间去学习么非得等到我们上学的时候。
“下午第一节课改上政治。”
“下午第二节课改上历史。”
啊?啊?啊?语文老师怎么又出去学习了?语文老师什么时候能回来啊?语文课今天不在,那怎么布置作业啊,我倒想学新课呢…
现在是上午十点零九分五十九秒,马上就要上第三节课,可一点儿心情也没有。总觉得今天过得忒别扭,一节语文课也没有。要是语文老师在或者别的老师代课再或者布置点任务,那也比不上强啊…
还有两节课和一个中午,就因语文老师不在,我好纠结……
现在是中午十二点十一分二十九秒,刚吃完饭的我正往教室走去。
“中午一过去,好好的语文课就变成了政治课和历史课…唉。”我心感叹。
现在是下午第一节课,政治老师拿着他的政治课本走上了讲台…我无心听课,一心在想着语文。
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历史老师拿着他的历史课本并动了动电脑。由于第一节课神经极度“亢奋”,我已无力再想其他事情…听课吧。
这一天过的好别扭…改天政治、历史和语文再换课,又好别扭…
老师,其实我觉得正常些比较好…真的。虽然说调课有好多因素…
语文老师有点儿话痨,但是为人还是很好很好的。性情稍有些急…待学生如兄弟…这样说好像有点疯狂…但一天不上语文课更疯狂…脑海里忽闪过一首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语文老师我想你了…
Ⅵ 满口仁义道德,教人人生哲理是个什么样的人
真小人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所谓真小人也是按本心行事,哪有这么容易的。
别想这么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而且说无愧于心,也是指的你自己的心,与他人无关,你爱做就做,做完别后悔,那也就是了。
Ⅶ 孔子的论语讲述了那些仁义道德的故事
道德思想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里的孔子画像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15]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经济思想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1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教育思想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2
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16]
人生观
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⑵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Ⅷ 其实我极为反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真真的迂腐!
还是做个实在人好,最好别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昌之人。
Ⅸ 为什么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做事却很小人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为了更好的生存,总是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面目示人,这些人也是为了生活的可怜人罢了,虽然很可恨。
Ⅹ "仁义道德"反义词是什么
1.豺狼成性[ chái láng chéng xìng ]
解释: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
出自: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示例: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诚然王法所不容。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阴险狠毒的坏人。
2.惨无人道[ cǎn wú rén dào ]
解释: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出自: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二回:“将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惨无人道。”
示例:杀我人民,系累我妇孺,惨无人道。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指没有人道的惨酷事情。
3.心狠手辣[ xīn hěn shǒu là ]
解释: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
示例:他颐指气使人,心狠手辣。
◎林平《从夏三虫说开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4.丧心病狂[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解释: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出自:《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示例:但是顽固派反对派对于进步文化机关的违法摧残其合法的事业,其丧心病狂,可谓已达极点。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5.灭绝人性[ miè jué rén xìng ]
解释: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
示例: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我死难同胞达三十余万。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