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德国道德利他

德国道德利他

发布时间: 2022-01-27 13:04:20

⑴ 利己主义,和利他精神,哪个要好一点儿

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一对形式上相对立、实质上相
一致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利己主义是把个人利
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理论,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把
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
宿,把个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规范和道德基础。利己主
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有其不
同的表现形式,如集团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绝对平
均利己主义等。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时,利己主义者
鼓吹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个人自由和人权,在确立
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特权方
面曾起过进步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资产阶
级的道德原则,利己主义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实际上
成了损人利己的理论工具。利他主义最早由法国学者孔
德提出,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采用并予以发挥,它是以利
己为目的、以利他为手段的道德原则。在理论上,它把复
杂的社会关系简单看作是孤立的个人与人个之间的关
系,认为人在本质上都有利己心,因而产生了利益上的根
本对立,为了消除对立,必须提倡利他,爱人如己,从而消
除个人利益的冲突,求得自我完善。利他主义的具体表现
形式主要有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利他主
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其作为
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
的共同福利,它带有明显的宗教和超阶级的色彩;利己利
他主义则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
有与其他社会成员结为一体的情感和为他人的社会本
能。这两种形式的利他主义都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矛盾,掩盖道德的阶级本质,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群众的
欺骗,名为利他,实际利己,至多不过是为缓和资本主义
社会的矛盾表示一下私人的仁慈而已。它与利己主义道
德原则殊道同归,而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所提倡
的互助友爱、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集体
主义精神等在本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⑵ 什么是道德义务什么是分外善行

因为有一种内在的确信,一种道德信念,即任何对禁忌的违背都会导致版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权

善行与幸福的互容不仅体现在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一种,同时也体现在善行与幸福同时具有道德上善的价值。善行的价值自不用说,相比只是不违背道德的行为,善行的道德价值,正是来源于其对道德的更高层次遵循与实现以及因此带来的对个人利益的主动割舍。
也就是说,善行之善,实际上来源于两个层面:合德性与利他性。善行的合德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对道德底线规范的“符合",更是对道德“应然性”要求的遵循。从一个普遍的概念上来说,道德义务仅仅是人所不能触犯的规则,正如康德的“绝对命令”一般,其内容都只是“不能做……”式的否定式命题,违背这一“金规则”的必然成为不道德的人。

而善行则是比道德义务更高一级的应然性要求,不践行这一要求也并不使其成为不道德的人,然而对这一要求的践行却使得其在道德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利他性也是如此,一个不利他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但是利他则因其能够“推己及人”而获得更高的道德价值,利他比不利他在道德上具有更高的善的特征。

⑶ 道德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因:
1 社会关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3 生产实践产生了需要。
4 社会出现分工。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物质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们要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一个正常的人,在他伤害了别人时会感到悔恨,在他受到显失公平的对待时就会感到愤怒。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道德律,一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觉。

这种道德感来自何处?让我们抛却哲学家那套神秘深奥的说教,用生物学的简洁语言来描述:------道德感就是生物用遗传物质记录的,用来规定对其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规范的心理机制。

本文中将用“道德天性”这个词来代替具有哲学意味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天性是为什么会形成,怎样形成?

让我们从爱克罗斯德教授的“囚徒困境”游戏说起。

爱克罗斯德教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规则:

让若干的参赛者参与比赛,每个参赛者手中都持有“合作”和“背叛”两种牌,比赛以单循环赛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参赛者都与其他参赛者比赛一场,每场60回合,比赛方式是每一回合参赛者从两种牌中选一种打出来,
------如果两个参赛者都出合作牌,则双方都得3分;
------如果双方都出背叛牌,则双方都得1分;
------如果一方出合作牌,一方出背叛牌,则出合作牌的得0分,出背叛牌的得5分。

单循环赛的所有比赛场次都进行完毕后再统计各个参赛者的总得分。

第一届比赛总共有15份参赛策略,冠军为最简单的、拉波波特教授的“针锋相对”策略:
------第一回合出合作牌,以后每一回合重复对方上一回合的出牌,即对方上一回合出合作牌就出合作牌,对方上一回合出背叛牌就出背叛牌。
在所有参赛的15份策略中,有8份“好人”策略,即包含较多的合作和宽容,得分全部排前8名,7份狡诈策略得分排在后7位。

在第二届比赛在公布了第一届的结果并附上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共以63份策略进行模拟,结果还是“针锋相对”获得冠军。

可见,在包含了善良与宽恕,但又有一定防卫能力的策略是最好的。这个游戏从数学上证明,为什么利他色彩浓厚的道德天性能够在大自然里出现,并且使得到它的物种更具竞争力。

下面具体讲述道德天性的进化。

道德的进化

在随机的变异中,有些生物会产生诸如公平感、正义感等道德天性,有些则没有。

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更易于与其他个体合作,更易于避免两败俱伤的冲突,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它得到了保留并在种群基因库中扩大比率,渐渐地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在种群中占有压倒性优势,使得整个种群都表现出这些道德天性。进而,具有这样的道德天性的生物种群,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不会被其他族群的竞争对手淘汰,从而形成了这样的群体道德天性。

例如,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群体机制,那么在异族入侵就更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的空间,从而成为优势群体。【爱国心】虽然有教育的影响,但其心理基础却是道德天性,否则它不会那么容易被激起。

一个生物群体要是具有正义感,产生清除败类的机制,群体的利益就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成为优势群体。
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公平感,那么他的成员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大量无谓的冲突,减少群体的内耗,因而相比其他群体更具竞争力。

⑷ 公德和利他主义有什么关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倾向于自我心理的道德约束,一般在公共场合有人违反了道德底线,这时别人就会责问他,有没有公德心。而利他主义是纯粹的对别人好,像雷锋式的,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公德是一个人的最低底线,而利他主义要有奉献精神,比公德的层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达到。

⑸ 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⑹ 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6)德国道德利他扩展阅读:

一、利他行为特征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⑺ 道德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相互,但道德看不见,你指望别人和你一样是不可能的。
目的是利己,但实际是给没有道德的人用的。

⑻ 利他思维于道德经那句话意思一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8

热点内容
成都共享单车法规 发布:2025-02-08 16:34:16 浏览:102
新婚姻法没有证据能离婚吗 发布:2025-02-08 15:54:51 浏览:46
刑法分论案例 发布:2025-02-08 15:36:42 浏览:562
江都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8 15:09:01 浏览:689
申请劳动法律援助要钱的吗 发布:2025-02-08 14:57:08 浏览:817
婚前合同如何写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4:48:29 浏览:162
昆山市司法 发布:2025-02-08 14:48:28 浏览:396
王万熊律师 发布:2025-02-08 14:47:46 浏览:419
刑法国有公司 发布:2025-02-08 14:47:44 浏览:54
lol皮城执法官怎么加点 发布:2025-02-08 14:24:21 浏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