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智慧哪个更重要
㈠ 人的道德跟智慧哪个更重要
道德,最重有。没道德,有智慧胜一时。有道德,有智慧胜一世。有道德,无智慧即使不成功也善终!
㈡ 知识和智慧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你我之间对知识和智慧的定义。我认为
知识:从外界吸收回来的信息,如书本,如听别人说
智慧:就是悟性,从一些事情当中悟出一些道理。
或许说知识是材料,智慧是工具。
有知识没智慧的人就是市面上的:书呆子
有智慧没知识的人大把:如:领导。因为从技术上来说领导都不如员工的。但他懂得如何处理协调人的关系。这个是不用读书能读出来的。
但从这个问题去分析,我相信没有人会觉得知识比智慧重要吧!如果说金钱和道德那个重要些我觉得还有争论性
㈢ 智慧和道德那个更重要
智慧哦,智慧可以囊括一切,包括道德,甚至它的真相
㈣ 道德和智慧那个重要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无疑是一种偏颇的观点版。但是,也不可权否认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真理。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道德规范,向人们揭示了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关系形成与发展之必然;也揭示了每个个体在群体、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之必然。
随着社会和道德的发展,道德越来越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范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通过“应然”揭示“必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的建设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更具科学认知的价值,善与真达到高度的统一。可以说,个体每一种善的品质的形成,即是对人生真话之一种把握。
心理学的研究,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揭示了道德品质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多的是关于皮亚杰的形式操作与塞尔曼的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与个体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些研究,西方相当一部分的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促使认知发展为主要目标的。
㈤ 法律与道德在当今社会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赛
即使道德存在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从道德本身的作用来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说下面六点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存,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所以社会应当提供给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会不能只有强制而没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没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没有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觉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动社会;是一个富于自觉创造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法律强制的社会。法治是对人最起码的要求,德治才能实现人的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种追求性的、自觉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强制的被动性的人生。人是一种发展与提升,而不是一种限制与压抑;人应当追求最佳与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内。由此可见,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无益于人与社会的更大发展的。由于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绳索,而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会,可能更能显现法的作用,但是却会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可造成法的松驰。这因为,没有道德做为基础的法制,将会是问题丛生的法制。这因为,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难佳,因为二者是相相辅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的层次。“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对“依法治国”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将更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加强。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缺少道德甚至违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为良法,虽然这样的缺少道德内涵的法律可以被称之为法制,却永远无法获得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来说,道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没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法治。这因为,道德先于法治,而且道德广于法治,因此道德重于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如果忽视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政呢?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法呢?道德不倡,执政与执法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德高望重,权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养才能获得正义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才能获得道德动机的确立。因此,立法和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守法的觉悟和境界,才能够自觉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如果没有道德做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执法又有谁能放心呢?所以,“无德者不可能执好政”、“无德者不可能执好当”,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共识。
其六,道德不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律,而必定会外化为社会行为,只有注重道德,社会更加地注重道德,执政与执法才会受到更多地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崇尚的制约。道德舆论也是一种社会权力(所谓“第四种权力”),也具有外在的强制力。为什么一些官员“不怕上告,就怕上报”呢,就是慑于舆论这一社会权力的道德压力。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没有不注重自己名声的,所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权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强制威力的。
仅从上罗列的几点,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因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㈥ 道德何智慧哪一个重要
重不重要首先是看对象是谁,个人还是国家,如果是个人,那这个人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对一个一般老百姓来说当然智慧更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符想成的。
㈦ 从三国演义看,智慧与道德哪个更重要
智慧与道德是一体的,真正有道德的人才会有智慧,看的长远,没有道德的人那叫小聪明,可能一时会占上风,最终必败
㈧ 人的道德跟智慧哪个更重要
道德,如果没有道德,那么智慧只会让人误入歧途,道德是基础~
㈨ 智慧&道德
辩证的说明了道德和智慧对于我们的重要性——道德显然更值得我们追求。
㈩ 从三国演义看,智慧与道德哪个更重要
《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袁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操,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