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立法的不足
❶ 1、我国旅游立法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国的旅游立法应该是在1949年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高峰期。
❷ 完善我国旅行社及其相关立法的角度有哪些
从旅行社经营者来讲要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杜绝零负团费等现象。从导游角度,要敬业守法,提高服务素养等。从政府、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为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共同努力,各尽其责。从游客角度,倡导做文明游客,不能过度维权。等等,,进一步完善旅游法,为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
❸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政策瓶颈有哪些
一、缺乏一整套的旅游产业政策
从总体来看,目前国务院一共发布了三个产业政策:一是汽车产业政策;二是水利产业政策;三是电子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政策,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我国还没有出台一整套有关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旅游业界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旅游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在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方面,虽然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言,旅游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培训计划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培训系统分割严重,而且存在着许多漏洞,很难真正达到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在旅游产业的财政政策方面,因为旅游产业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经济产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投资扶持政策,如土地政策的优惠,税收政策的优惠,外汇兑换的政策(包括外商所得利润和工资等收入汇出的自由),相应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但在旅游业的实施上往往与政策脱节,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国家旅游产业投资政策,且政策形式较为单一。另外,在市场准入、透明度、国民待遇上都存在着壁垒。
四、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政规制和法律规制
在旅游相关的法律方面,旅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瓶颈问题。从全国来看,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性旅游专门法规——《旅行社管理条例》,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从地方来看,各地制定的一些涉及旅游的法规往往与其他行业的管理内容杂糅在一起,较少有单方面整体反映旅游管理的专门法规。由于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规制和法律规制,使得管理部门在对行业主体进行管理时无据可依,无法可施。
五、目的地推广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在旅游目的地推广方面,多年来,旅游发展基金不足,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收取机场费(旅游发展基金)的制度,但由于数量小且资金来源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旅游发展基金的不足直接导致宣传费用的匮乏,中国国际市场促销费用是700—1 000万美元,海外办事处15个,相对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来说,我们的宣传投入过少,另外,在宣传推广手段等方面也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六、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
在扩大入境旅游政策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先发展入境旅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旅游开始逐步兴起,90年代以来,出境旅游逐步产生,总体来看,除了出境旅游市场上还有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之外,基本上都形成了买方市场的局面,因此,相对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签证问题。特殊的政治原因使我国同大多数主要客源国之间的签证手续异常烦琐,办理和审批时间也较长,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像欧盟成员国之间那样实行互免签证制度。但是,国外那些追求旅游体验效率的旅游者一般都不会在签证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矛盾很容易使部分客源分流到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航空的开放问题。有一个说法是,开放的国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天空,但国家航空主管部门认为天空的开放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一旦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就免谈。另外,我国在一些能够成为潜在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和航点上存在空白。例如,我国与南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直达航线,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❹ 我国旅游法建设的现状及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1年至今:旅游法制建设的调整和巩固阶段。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为促进自由贸易,旅行我国入世承诺,作为服务贸易的旅游业,有必要对不适合世贸规则的法律进行修订。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法制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加强建立、逐步强化的过程。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法制建设也日新月异,推动着我国跻身旅游大国的行列。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旅游立法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模式上以及程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与市场经济和依法治旅的现实需要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从严格意义来讲还不是专门的旅游法律,充其量只是旅游行政法规。旅游法 规虽然制定了很多,但只是七零八落,没有形成法律体系。
❺ 我国《旅游法》采取综合立法模式。对还是错
我国旅游立法来的宗旨是促进旅源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原则:
⑴采取综合立法的原则
⑵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⑶国家监管、行业自律和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原则
⑷旅游资源合理保护的原则
⑸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
⑹坚持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⑺坚持与我国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原则
故:我国《旅游法》采取综合立法模式是对的
❻ 简述我国旅游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三大市场“两增一减”,出境、国内旅游增长有所放缓,入境旅游持续下降。
第二、大资本进军旅游行业,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旅游投资额约占全年旅游直接投资总额的57%,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
第三、泛旅游现象日趋显著,旅游消费行为自主化、多样化,旅游空间日趋泛化,城市、乡镇以及村落皆是重要的旅游活动空间,同时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催生了创意旅游、在线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地产等多种旅游新业态。
第四、在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在线旅游市场初具规模,市场交易规模较2008年增长近5倍,达到2204.6亿元,在线旅游预订使用率持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
第五、旅游管理走向法制化,《旅游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
(6)我国旅游立法的不足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旅游法》分总则、旅游者、旅游规划和促进、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10章112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为促进自由贸易,旅行我国入世承诺,作为服务贸易的旅游业,有必要对不适合世贸规则的法律进行修订。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法制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加强建立、逐步强化的过程。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法制建设也日新月异,推动着我国跻身旅游大国的行列。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旅游立法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模式上以及程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与市场经济和依法治旅的现实需要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❼ 我国旅游立法体系如何
目前尚不成体系
❽ 试述我国各级立法关的旅游 立法权限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宪法。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像刑法、刑诉法、... 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独立的立法权。
❾ 我国旅游立法体系是怎样划分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些旅游或与旅游有关法规和回规范,为旅游企答业同旅游者及其他法律关系主体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法律保护。
如今旅游业已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9年《旅游法》起草工作启动;2010年国家旅游局召开起草《旅游法》专家论证会;2011年旅游法起草组在京再次召开旅游法立法研讨会。这样,我国的旅游法规体系趋于形成和完善,更有利于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