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清净
『壹』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里说: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我都已经背了下来,为什么还有那恐怖的
如果是心理问题还是要找心理医生,道家的方法没有真传或者悟道很难发生作用。
经文发生作用得先理解内容。持咒,持是持而不散的意思,“行动坐卧,不离这个”,古大德比喻成若朗月当空。并不是说单单背下来就行了。而且不建议没有师傅的的人持咒,观想及其类似事,不见真空,真性,真清静,以执心修道有可能出问题。
『贰』 求道家《清静经》与《道德经》的解说。
都是死的书,毒品。书写自然,但是你会偏颇,读了没读!但伤害自己和别人有用。
『叁』 太上老君常说清净经
说白了就是 我今天把这部天人所习经文 抄录成书 流传于世间 你是上等智慧根器的人学习体悟之后 可以上天做天官 就是说当神仙
『肆』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德经》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
谈到
道之动,道之用..
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
40.中的反:是39
中的“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反有翻
之意
40
中的弱:是39的
“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40
中的
反,弱
是归本之意,而归本就是天道中的效法自然,
因为自然对应于
:
“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个规则
。
老子在《道德经》里谈了不少
自然的规则,由自然的规则
来归本。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与老子《道德经》39.40
的“
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个规则”归本而效法自然对上,孔子的话
与老子的《道德经》也对应上了
『伍』 今日读了道德经,圣人言 不争不居功自傲 清净无为 不露锋芒 处以平淡心。说说你们的理解吧
翻遍道德经,都没有这些话! 你在那玩自我改编那啊!那个圣人说的?理解成这样还圣人言呢啊?下回说我认为!
『陆』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清净为天下正。什么意思
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一句是“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另一句是“躁生寒,静生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一句意思是:当他看到落叶归根、万物归根,老子就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物回到根源,“归根”老子说这个叫做“静”。这个“静”含有很多的深意,一方面就像落叶从树梢掉落在地上,落叶归根,很安静地躺在大地上。一方面这是一种安静祥和,包括人忙碌一生,当他很疲惫的时候,躺在大地上。本来一直打拼、冲刺、奋斗,冲到很辛苦、好累啊!然后躺在大地上休息。这时候你会呈现很祥和、很宁静。
当我们能够来到跟天地父母、跟大地合一的时候,这个不是说光只是死亡那一刻,是平常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来到跟天地合一,我们放下那些忙碌,我们很轻松、很放松地躺在草地上,躺在森林中的那个树叶上。你就会很知足、宁静,说不出的喜悦、祥和就会呈现出来,“归根曰静”。
如果讲到更深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包括说一个人一期生命的结束。当他命终时,一样回到这个“道”上面来、回到法界、回到山河大地也是一样,非常地宁静。佛教把这一种阶段称为大般涅槃。但是佛教所讲的那个涅槃还有更深的含义,不是说死亡静静地躺在那里叫做涅槃,涅槃就是涅槃寂静,就是老子所讲的“归根曰静”。
第二句大意是:浮躁可以产生寒凉,宁静可以生成温热,所以清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不扰民的清净无为的治国之策。
供参考。
『柒』 《道德经》道出人性欲望: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自在,你觉得呢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泽光书院 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捌』 《清净经》原文以及解读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就是我们说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师爷。这篇文章基于《道德经》的基础之上,用里面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讲解了人处于混乱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头脑清醒。这里面主要讲解了“清”和“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要想真正修炼出来,所要花费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单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清”三点水加一个青,“青”的含义代表颜色,本意是象征着年轻的事物,充满朝气,充满生气,活力。水是生命的原动力,三点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联想,对这个字有一些想象。“静”,同样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青”一个“争”,充满的活力还要去争夺,正正就要负了,所以“静”的意思是让我们心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虚一下,不要那么急躁,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样既清又静,自己的状态就调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从事一些事情。
我们再看看正文都讲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开头讲解了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道”在运转,这个“道”是什么呢,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叫做什么,所以把她叫作“道”。她无形,这里解读这些语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说到“无”的时候就要想到“有”。说大道无形,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形态,但万物确实在这样的规则下生存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是无形却也有形,肉眼看到是无,内心观到是有。道无情,是《道德经》里一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情便是不仁,解释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在道的运作下生存的,老天爷不会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说是无情不仁,运行日月,日月就代表着天地间的万物。大道无名,这是宇宙中永恒存在的规律,并且名可名,非常名。名称只是一个代号,所表达的是那样一个意思,万物因此而生长存养。接下来又说了道的几种特性,把这些特性诉说出来让读者去理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一切烦恼都是人过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的情形下,会出现浮躁的烦恼,这就是自己欲望过多的表现。清楚地知道自己实实在在需要的是什么就努力踏实地去行动,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里有很关键的一个概念,执著。可以为自己定个目标方向,但不应该在头脑里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画面,而把一切的行为往这上面去靠拢,如过生活中太牵强就会反噬自己,反而越来越糊涂。
『玖』 道德经有多少章说到清净
道德经里面说来到清净自的章节是非常多的,基本上都是在教你怎么样情景,有些他没有直接说情景,但是他也是在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够清净,所以基本上整篇道德经都是在教你这些清净的办法。道德经上面说清静为天下正。这是直接说清静的好处,那么他就会从各个方面来教你怎么样清静,不管是哪一个章节,比如说他说不争。不争也是在教你怎么样清静。通过不与别人争,不与自己争。来达到清静的墓地,还有就是吾有三宝,其中说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说的也是不争的道理。最近读道德经,发现很多里面都是在教你怎么样清静的,比如和光同尘的也是一样,就是要混俗也是一种清静的方法。所以道德经基本上都是在讲怎么清静的。尤其是德经讲的更多,道经的话,刚开始是讲道是什么东西。然后讲到德,讲到怎么样修德行,修德行,其实就是清静。所以道德经,只要你看到的每一个文字,你都可以把它理解成清静,这样去理解就会比较容易。
『拾』 清静的好处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给出了答案:常清静。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十五章,看看其中隐藏的宇宙规律吧!
规律一: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就是得道;得道的人,看起来好像不足。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老子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缺点。但越是有大成就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缺点,这就是“大成若缺”。
这些人会不断努力、不断充电,其前进的动力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会很好地避开自己的短板,这就是“其用不弊”。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大意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高明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要出问题、出毛病了。
形容一个人到达鼎盛,叫“如日中天”,其实这不是好事!因为如日中天的下一步,一定是日中则昃,马上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大成若缺,才能其用不弊。
如果有两个管理模式:一种是“大成若缺”,另一种是“大缺若成”,您选哪一个?
衡量管理制度,不在于其是否有残缺?而在于其中是否有纠错机制——没有纠错机制的制度才是最大、最致命的残缺!
管理制度好不好?要看人们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能否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内在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