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青年
① 道德经主要内容是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经》就被奉为答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
② 道德经,论语,易经,,,,青年国学班!
打广告还是找组织?
③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http://www.economiclaws.net/images/loading.jpg)
四、为何中国的大门一般都有两扇?
因为如果只有一扇的话,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动,做的太小,东西又放不进去。两扇门也寓意着一阴一阳,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五、为何儒释道三教要合一?
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们完全照儒家行事,就会很辛苦,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一点错都不行,实在太累。道教告诉我们要保生、贵生,它说求生是不错的,但是用身体去换取,是不对的,所以要保生,并要视生命如宝贵的宝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养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乐生、乐死,修来世,轻身体,现世的躯体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为人类着想,这就叫作同,即《道德经》中的一句“同,谓之玄”。明明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完的,而简单一本书,一千人读有一千种读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有时候也许不能参透其中的最简单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况且,还是拾圣人的牙慧,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学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许还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最初的理想。福生无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
④ 《道德经》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类,不适合青少年,求具体观点
竞争力实力,没有实力要靠运气,你这是在赌运气,看有没有帮你。
我虽然只看过一点,但是我知道,顺其自然与不顺自然仍然是自然,人始终没有摆脱生死,天地对人仍然是刍狗一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人永远在一个范畴内生存。摆脱传统范畴借鉴能接受的传统,拒绝不适合的传统。与时俱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16岁的青少年适不适合读道德经我们老师叫我们不要深究,不要把心思放那里,但是我真的很喜欢道德经这
表示不到16岁就开始读道德经了。老师只是认为你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影响学习,学习搞好了,老师才不会管你业余时间研究什么呢!
⑥ 年轻人适合读道德经吗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本哲学类书籍,书上记载了作者老子对天地和宇宙的思考,并且告知了众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道德经》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大象无形这个成语,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简单。因此,尽管《道德经》阐述的是世间的大智慧,却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是被翻译最多的一本书,爱因斯坦的手里便有一本德语版的《道德经》。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却了解甚少,实在是惭愧。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读《道德经》?我认为,《道德经》虽然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籍,也可以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目,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应该读《道德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年轻人的阅历不够,读不懂《道德经》。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一个人从书中获得成长,但是只有书籍对一个人来说合适的时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吃肉类可以帮助孩子长得更快,但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却不适合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对他不适用。到最后不仅达不到长身体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同理,《道德经》是老子毕生对天地思考的结晶,一个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道德经》中的意境的。年轻人和《道德经》,正如初生的婴儿和肉类食物,如果两者不匹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尝试阅读《道德经》,但是往往都是翻了两页就放弃了,原因就是看不懂。并不是《道德经》本身晦涩难懂,而是年轻人因为缺乏阅历,缺乏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无法读懂《道德经》。
第二个原因是年轻人所处的年龄段不适合。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占有”的心态去生活。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会觉得你不正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拼了命的奋斗,让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绽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应该有的心态,年轻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从追逐功利的过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过吃亏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进的方向。
无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特殊的品质,而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经历过年轻时的冲动、愤怒和挫败,是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无为的境界的。
⑦ 老子幼年期间读什麽书到青年时期是做什麽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造人。老子走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谁也说不清。在周文王时被请到朝中,委以专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坐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到处讲学,颂扬周德。到昭王时老子辞官去昆仑山隐德修行。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多字,这就是老子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⑧ 道德经对人生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认为是港片《倩女幽魂》里抓鬼擒妖的经典台词。很久以后才知道是先秦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开篇之语。
《道德经》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
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
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
诱惑呢? 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经》究竟是讲什么呢?我认为道=轨道=规律;德=认识;经=经天纬地=为=实践。
《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
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
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治国方针。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
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
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
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
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
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
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
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
⑨ 道德经笫75条
第75章 代斲伤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若人民不畏惧死亡,则以死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名家注解河上公: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王弼: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朱元璋:王者陈纲纪,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责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犹有过误者,故违者君有所不赦。
经典解读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当时的执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压制人民,滥杀无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正所谓“司杀者杀”,在老子看来,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残暴无道的执政者却把人民推向死亡线上,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老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现象,提出了严正的批评与抗议。
此外,老子还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断章取义地认为:“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人的。”
其实,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经被残暴的执政者压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就会畏惧死亡。在那种情形下,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再敢做坏事呢?
老子的主张是,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采取宽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遗祸无穷。尽管本章中有好几个“杀”字,但仔细体会老子的原意,他绝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人,这一点是应当搞清楚的。
--------------------------- 智慧典例 ----------------------------------------
摆正位置,别越俎代庖
老子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意思是: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由此可联想到两个成语:一是“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厨师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他下厨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话,是说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曾子说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样的意思。
张玲是个很活跃的女孩,点子多,做事有股冲劲。刚到公司的时候,她的表现让领导颇为满意。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张玲更加自信,觉得工作形势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别的部门还没有开完会,于是大家就在门外等候。张玲却一个人跑了进去,并且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告诉大家应该如何、该怎样。她哪里知道,这番指手画脚的评论,让这个部门的同事十分反感。
这样的事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任何人的工作,她都会发表一通评论,自认为别人都没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个需要领导签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张签了。当领导问起时,张玲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结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雇了。
张玲是位思维活跃的员工,可惜她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不仅到处评论他人的工作,最后竟然还越俎代庖替领导做主,犯了职场大忌。其实,如果她能脚踏实地,多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用在本职工作上,多提有价值的建议,完全能够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在企业里,有些人从不主动去做事,总希望别人包揽一切,自己坐在那里拿拿工资、拿拿奖金就行了。而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一些“有为青年”总喜欢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这种工作热情应该鼓励,但超过了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黄威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还算不错。由于专业对口,他在公司如鱼得水,很快成了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颇受经理重视。
经理为人不错,常向下属征求意见,而且向来很看重年轻人。于是,黄威就将自己对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当地向经理提出。一开始经理还很高兴,直夸黄威将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黄威也便飘飘然地开始狂妄起来。他隔三岔五地向经理指出管理上的不当之处,甚至还不经意地流露出对经理的轻视。时间一长,经理厌烦了,最后胡乱找了个“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将黄威辞退了。
一开始,同事们还都觉得很奇怪,经理平时不是这样的啊!但他们后来一讨论,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经理雇佣黄威是因为看重他的技术,而不是每天让他在企业管理方面说三道四的。相信再大度的领导,都很难接受下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自己的管理行为。
多动脑子,积极提出建议,当然是好的。事实上,每个开明的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下属。但是领导需要的是在了解情况后,认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胡乱聒噪。
有些年轻员工,在得到了肯定后就有些“飘飘然”,心浮气躁,忘乎所以,对什么事都喜欢表一下态,并热衷于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但是,如果你对这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不懂,你的意见又有何价值,你的话又怎能服众呢?指手画脚,只会惹人反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