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打道德绑架

打道德绑架

发布时间: 2022-01-27 23:56:26

① 什么叫做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1.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2.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拓展资料

所谓的“道德绑架”,可能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个军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富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要求一个人代表团体去随机抽奖,如果抽不到就是损害了团体利益就要受谴责,这同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网页链接

② 道德绑架有哪些

公交车让座,城市复里公交制车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交通工具,车上经常播报给老人小孩让座,这本是一种美德,可是久而久之,老人和有小孩的家长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应当。当别人不给你让座的时候,你就说他没道德,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02
针对遇到摔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这难倒了多少人,本是助人为乐,有的老人却抓住这个人性的美德,来讹诈别人,这不是道德绑架是什么呢!

03
在亲戚朋友中,如若你有钱了,你要是不请客吃饭,亲戚朋友说你不道德,问你借钱,他们就觉得你一定要借给他,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04
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迅速,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苹果手机随处可见,看见别人用苹果,就说别人不爱国,因为韩国和中国关系微妙,中国市场抵制韩货,看见别人居然还买韩货,还看韩剧,就职责别人不爱国,这也是道德绑架!

③ 什么是道德绑架

尊老爱幼,乃人类社会基本的伦理框架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爱幼"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为了孩子,有人声称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而对于生养自己的母亲,则需要"靠边站"。"孝"行为的下斜,必然导致孝行的失衡。失衡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包括父母在内的老年人的失尊、失敬。公共交通工具上,这种失衡更是屡见不鲜。站着的老年人,坐着的年轻人,成了一道独特的社会新景观。这种景观,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和西方文明也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画作"。改变这幅和现代文明不相称的画作,是早晚的事情,问题是应该用何种方式来改变。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酝酿自己的思路。
2008年7月2日,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审议了《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其中规定,乘客应主动让位给老人、孕妇等特殊乘客。不履行义务,驾驶员、售票员可以拒绝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乘客处以50元罚款。很多市民听说后提出了异议。 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属于法规的一种。用法规的形式,赋予老人、孕妇坐下的权利,这种立法精神,值得赞许。但是,该草案用罚款和剥夺拒不让座者乘车权利来迫使乘客履行让座的义务,则大谬矣。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迫使某人就范,动机崇高,手段错误,每每尴尬收场。同样,用法规来绑架道德,硬性要求乘客如何,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并且,这种错误比单纯的道德绑架性质上更恶劣。用权力意志,强奸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尽管后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问题在于,后者的这种自由意志,譬如说不想让座,虽然与道德伦理格格不入,但他并没有给其他人造成威胁。而法规声称有权对他罚款、剥夺乘客的权利,则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了。这种法规绑架,不仅违背了现代法治精神,而且是现代文明的倒退。如果立法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这个审议中的《条例(草案)》,不是在调和社会矛盾,而是在制造新的社会对抗,无端增加人们的反感情绪:我让座与否是我个人的自由选择,凭什么要受到法规的威胁和恫吓?既然恫吓了,我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怎么样? 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固然不容乐观。我们的社会道德取向,站在了两个极端:从极端的无私道德取向一步跨越到了极端自我道德的取向的边缘,缺少中和的地带。事实上,社会道德取向的最佳立足点刚好在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中间,甚至说略微靠近个体利益。我为社会的前提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的"为",不是不要自我利益的"为"。也只有这样的"为",才是可持续的"为"。反思以前"大公无私"取向的倒戈,恐怕正在于没有照顾到个体利益所致。如今郑州市审议的这个条例,如果再将乘客个人的利益牺牲掉,即便推行,也长久不了,因为这是违背社会规律和人类意志的规定,是不文明、不合法的规定。

④ 道德绑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专人并属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4)打道德绑架扩展阅读: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

潜藏危机:“道德绑架”这词能做“挡箭牌”,人们可以说自己没违反法律就行,指责说自己的人。各种事情都因自己没违法而说自己“错了吗?”时间久了,人们一切只要求自己不违反法律,而不要道德,长久下来,道德将会消失,社会将冰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绑架

⑤ 怎样反击道德绑架

一句话直接反击所有的道德绑架:我爷我奶有文化,公交车上不掐架,我弟我妹家教好,不熊不作不瞎闹,我爸人多不抽烟,我妈坐车不大叫,您家全家素质高,我家和您比不了。

⑥ 对待道德绑架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有感“道德绑架”】
时报副刊8月31日《道德绑架与道德散架》一文 ,对我很有感触,一提绑架二字 ,谁都对这罪恶的贬义词鄙弃、排斥,若把它配在高尚的道德褒义词上实属不妥,因为道德不是硬 性的法律强制,而靠自觉的善举。道德是法律之母 ,就像个健全人内心无形的道德惩 戒法庭,共居的人类社会,谁能脱离德与法的庇佑呢?人在遇险危难时谁都想来人解救,当被别人解救时,一般都会心生感激而怀他日报偿以达心平,如果能报而不报,定会受到良心责备,尤在夜眠不寐时那脱不掉地内心道德法庭,会无情的叩问着良心,受着愧疚、懊悔、不平的煎熬。道德又象基金入伙“救助会”,遇到难处可救急,在为别人好时也是为自己好,这种伦理道德在家庭、亲友、邻里间,都普遍有约定俗成的规范着,你怎能脱离这些“绑架”呢 ?
但作为人性的道德标准,就不能只强调“礼尚往来”的伦理平衡了,而是必须要求“施惠勿念,受恩没忘“的高尚情操,不图报偿的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助人为乐”主要乐在感到胸襟宽畅、充实、坦荡,常做好事不做坏事,到死也感无愧于心,含笑九泉。人生不都追求快乐和幸福吗,其实能使心情快乐与否,主要还在受人们的赞许与唾骂之间,不顾脸皮的卑劣小人有几?斯宾诺莎的“做善事必有快乐相随”不假,所以“道德绑架”思想应改为“我爱道德、使我快乐”。 天津。86岁卢建申[email protected]

⑦ 被道德绑架应该怎么破

1、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任何人都是先为自己而活,并且活得好才能够照顾好别人,而不是一味的牺牲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权益,去养活别人。要知道,无谓的牺牲者让利再多,都无法得到获利者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只会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

2、放弃改变家人观念的奢求。对于父辈而言,他们认定了“儿子比女儿重要”的理念,就会用一生的执念来捍卫它,几乎很难去改变。就想我朋友的外公外婆,明明知道儿子不争气,却依然认为儿子远胜过女儿,甚至认为这不是儿子的错,而是作为姐姐的女儿并没有起到照顾弟弟的责任。

“重男轻女”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修正的观念,这是用几千年的时光固化下来的一种执念,甚至接近基因遗传。在现在的社会中,只要有人怀孕,依然有大把的人打听性别,依然有很多人在乎如果一胎是女儿,那么赶紧生二胎,只不过会找一个好听的借口罢了。

3、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在这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都因为从从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症状,当父母在以道德绑架的时候,她们起初会很难发现自己在被无度的压榨,直到自己被压榨到承受不住为止。

因此,一定要尽可能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了解女性的权益是什么,了解真正公平的社会是怎样的模样,借助于这种学习和成长不断重构自己的价值观,去拜托牺牲者和受难者的心态。

4、必要的时候划清界限。虎毒不食子,说的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但世界上也会有一些父母并不认可女儿是“亲子”,所以这种爱并不存在。

尽孝不是一种道德约束,而是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如果源头的那方首先放弃了这种交流,那么对于儿女这一方为何要愚孝至死呢?对于无理的索求,无需理会,只需尽到起码的职责足以,要知道父母可能连起码的职责都没有做到。

这个世界上,只有自救的人才会有出路。对于被父母道德绑架、无度压榨的女孩子而言,一定要先弄明白自己到底为谁来活着,然后才能找到出路。

也许有人认为父母生下孩子就是最大的恩情,值得孩子拿一生的命来回报。那试问,这个孩子来到世上,又有谁征求过她的意见。如果一个女孩一出生就面临如此悲惨的人生,我想无人愿意来到这个世界。

樊胜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之一,一个被严重道德绑架的女人。

⑧ 关于道德绑架

这算什么?
这算侵权案件而不是什么道德绑架
无论什么原因
你侵犯了他人的健版康权利
那么你至权少要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对于民事责任承担有明确的规定
适用于你的是
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谈不上什么道德绑架,这是你作为一个人要承担的责任

⑨ 什么是“道德绑架”!

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基本特征: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
根源: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体原因:对方道德水平不高;争取资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恶心……等。
人群范围:常见于亲戚、朋友、周边陌生人之间。
具体要素表现:亲情、孝道、对你好的善意、朋友标准、公共美德、个人付出回报不对等、个人愿望喜好、同辈群体对比(类似邻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装弱势群体(小孩、老人、孕妇、残疾)、用集体利益(公共善)压制个体、用社会恶的反例压迫对方。
道德绑架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插队,吐痰,乞讨的要钱,这类行为本身道德低下,人们本能会拒绝,但他们会以“急事儿”“弱势群体”“公德心”“别人都这样”等反驳,插队这个事,其实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个人的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道德就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把不道德揪出来,公示于人。
道德绑架的两种界定:
一、如果对方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上触碰了道德底线,违背了道德标准(比如破坏公物,殴打老人欺负弱小,公共场合抽烟,违法行为等),损害了他人利益,这时候正义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用道德批判、审判他,这种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道德,让正义发光。
二、如果对方在道德标准范围之内,没有违背法律,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或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的不作为,可以被理解和接纳(比如不让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应该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谴责。
道德绑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正义、道德、集体的力量“压制”个体,他的出发点无论对错,代表的都是正义的大多数,所以,一般个体在正面反驳时比较困难,只能默认、忍气吞声,进而失去辩解的机会和期望。
认清道德和道德绑架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修养,它是对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不同于并高于法律,它本身不具备“责任”“义务”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更多用来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审判功能和强制性质。在不违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义务”,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妄图用道德要求对方做点什么,犯了逻辑错误:道德是评判的,不是用来做点什么的。
道德绑架的几种混乱逻辑——
,强制一种因果关系,即道德就是义务,你就应该去做,去执行。
,用集体给人套上一层枷锁,这样就成了多数人对付少数人,而被绑架者往往会有口难辩。
,扣上罪恶或不道德的帽子,绑架者往往会利用这点,给当事人扣上“你这个人很坏,没道德,没素质,没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长道德绑架的人对于不让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态度就是:你不让座就是没道德,就是个大恶人,就应该受到集体的批判和社会的惩罚。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遵守道德或社会公德,让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挡箭牌,攻击别人人格绑架别人道德的人。他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可耻可恨。
如何应对道德绑架?
,转移矛盾
如果有人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你可以把矛盾或事件的焦点转移,比如把道德绑架者、事件的纠结之处引到其他人物或其他事件上,最好是无关轻重的小事上,以减少矛盾的激化程度,减低人们对自身的过度关注。
比如,不想让座可以装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装,这些是逃避战术。如果有人问,你咋不让座?我会反击说:整车该让座的人那么多,干嘛让我让?把矛盾转到整车人,以整体压制对方。还有就是父母逼婚,这种事父母往往会有孝道压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绝就会被认为是不孝,这种情况应该把矛盾点转移掉,不要纠结于孝顺与否,结婚与否与孝顺没有必然逻辑,只要绕过孝顺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钱(这个话题,哲学诗画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还是不说了),直接反驳
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对待道德绑架和恶意攻击,你要学会说no,最好是当场严词拒绝,然后绝地反击,拿犀利的语言和事实的铁证暴击对方,当场戳穿对方的那点伎俩,让他不攻自破的同时,还能使其感到无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给点教训,不然他的欺软怕硬的性格就会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队,你说他时他反而说有急事,这种情况你就可以直接反驳说,大家都很忙谁不急呀!再比如,过年时有些亲戚总爱打听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说,最近闲着呢,没上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反问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欢的事吗?如果他(她)说有,话题就岔开了,如果他(她)说没,那就给他(她)讲讲理想或梦想是什么样的。
,条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线问题,答案只有是与否,这时候可以尝试条件限制法。就是在是与否之外加上限定条件,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体做法是:我不马上回答,先给这个问题限制一些条件,满足为是,不满足为否,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目的是为了抢先占领道德制高点。
比如,你正在充电,对方跟你借数据线,此情景,只有借与不借两种。不借对方说你小气,借吧,不知道对方啥时候还,如果提前要回来,对方仍可能说你小气,这时就要进行条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绑架。比如告诉他,我可以借给你,但只能借20分钟,或者让你充20%的电,能用就行等等。条件提前给他限制好,让他先有心理预期,有了这些,后续就会变得简单。

⑩ 遭遇道德绑架怎么办

人情社会,道德总是被公众舆论放在第一位。从而太多的人无形的被道德的链条捆绑,的确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颂,然而是否就应该处处让着老人,把小孩子当回宝呢?遭遇道德绑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显然,现在的社会社情是不值得我们这样再一味的遵守条约的。最近有关老人的话题都特别敏感,有老年人晨跑霸占机动车道,被出租车撞死的案例,也有老年人霸占篮球场跳广场舞和年轻人起冲突的事件,亦或是一直沸沸扬扬的扶老年人反被讹的事情,无数人抱怨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贪小便宜、毁坏公物、不守规则、倚老卖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隔阂。老人们更偏向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行事,劝导、教育都是没有用的,等真正出事的时候,他们却会反过来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仿佛一切都是天意,而非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过错。所以并不是非要对老年人和和睦睦就能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学会在尊重的同时维护好个人的权益,不要在乎什么别人的眼光,舆论道德之类的。还有熊孩子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我经历过最难忘的就是,母亲的朋友带着小孩子到家里玩,小孩子特别调皮,一直吵着不停要我珍藏了很多年的玩具,我是特别不想给,可那个熊孩子的妈也一直惯着孩子怂恿我妈,没有办法我妈也只好叫我拿出来给他玩,这一玩意料之中,我的玩具被他弄坏了。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糟糕,我抓着熊孩子不放,就让他赔偿,可他妈就一直说一个玩具而已,大的要让让小的,因为是客人我妈在一旁也不好说什么。最后我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就跑到房间里哭了起来。隐约间还听到熊孩子妈说我脾气不好,要好好管教一下,当时我整个人都气炸了,只有在房间里一个人默默发泄。后来我妈也告诉我她很看不惯这件事,也好好的安慰我,让我下次有什么就不要顾及了保护好自己就行。

热点内容
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 发布:2025-02-08 13:44:26 浏览:549
驾培机构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8 13:32:17 浏览:918
姓名变更条例 发布:2025-02-08 13:31:26 浏览:809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规则 发布:2025-02-08 13:11:43 浏览:662
法院解查封 发布:2025-02-08 12:54:48 浏览:848
初级经济法法律关系要素举例 发布:2025-02-08 12:27:34 浏览:618
经济补偿金新劳动法 发布:2025-02-08 12:01:47 浏览:184
上海徐汇法院地址 发布:2025-02-08 11:59:39 浏览:296
2017劳动法辞职违约金 发布:2025-02-08 11:42:14 浏览:347
重庆电动车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8 11:25:45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