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讲修心

道德经讲修心

发布时间: 2022-01-28 07:02:54

『壹』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修身治世的宝典

中国的历史,三皇时期,“凡被称为皇的人,光芒万丈,施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万物,天下百姓都不会违背他。“在三皇时期,人类处于先天的纯真无邪状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显天道,以开化蒙昧,使心灵纯真而简单的初期人类,在道中自然率性而为,施行无为而治,天下行于道中。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心灵慢慢变得不再纯真,被各种私心欲望所污染,从而生出心机与智巧,出现了欺诈、争斗等,社会中相应出现了犯罪与战争等灾祸。此时,人类已经背离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为,必须建立“德”,以规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导百姓重新回归于道的标准。 因此“帝”便应运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后来,道德越来越下滑,“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九黎部胡作非为,人和神变得杂乱无章,辨不清事物。
后来,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对天地间的秩序进行一次大整顿,“绝地天通”,人神联系隔断。
三教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开悟后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国历史上交相辉应。你所说的道德经,便是老子留下的传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产生。
再后来,人离道更远,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三教在说什么了。有人开始信科学、马教、进化论。原始正教进入末法时期。
物极必返,否极泰来。转轮圣王以弥勒佛号下世,普度众生,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据《韩国日报》2014年10月20日报道,韩国中源大学最近迎来了建校5周年纪念活动。20日,校园里的石像上被发现开了100多朵优昙婆罗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国内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

『贰』 关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1:无欲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些都是强调内心的净化,与佛家的禅定一致。

2:知足常乐,老子强调自足者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 乐。否则 老是与别人攀比,只会致悲伤消沉,所以知足对减轻心理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物质欲,官欲 财欲高度膨胀的情况下,有了知足观,就会什么事都要适度,过分往往事与愿违。过分会带来内心 紧张,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态。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该争时要争,不该争时不争,现在有的人 事事必争,无形中导致了心理高压,所以对事业的成败及身体的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一生 要须知要做的事很多,策划好自己何时加何事,何时减何事,理应得到的就增加,不能求到的就坚 决减掉。这样才能保护心态好。

4: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拓展资料: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叁』 道德经,一直想修身养性,自己脾气易怒,想在道德经里面找到修养窍门,一直未能改变性情,求助有这方面指点

下文来是道德经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对你有帮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肆』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专个体修行即修属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伍』 道德经主要内容说什么

《道德经》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应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道教的圣典,为道教教理教义之宗本,全文约五千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文理深奥,表达了道家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不仅是道教思想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维护宇宙和谐、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原则,又有“尊道贵德”的道德规范;既有“常道与可道”的真理学说,又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怀,又有“柔弱不争”的修养准绳;既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气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之道;既有“归根复命,深根固蒂”的养生之道,又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价值取向;既有“爱民治国”的韬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全文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修道积德、处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从宇宙观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道德经》就像是一个智慧宝库,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是难于尽言的,只有靠读者去细细品味,才能开启自己心灵的窗户,体悟到其中之奥妙,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说,《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类生活的指南,有着利于社会、指导人生的功效。

『陆』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老子说的修养大法

说起老子所说的真正修养之道,这就要从《道德经》第十篇说起了,其原文有两版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权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
戴:通行本作载,意思相同,是负荷承载之义;营:指卫气营血,引指人的形体;魄:就是魂魄,此处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说专注于一,也就是以一念代万念的意思也。
槫:音团,古楚人以槫为圆,藉指运转循环成一团和气。此槫字是依帛书本,后世通行本多作专或抟。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承载精神和形体而守于一念,能不相离吗;运转气息成柔弱如绵的一团和气,能像婴儿处于母腹一样吗。
这两句历来学者公认的,乃是老子为学人指出了一条修身养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门是以形神合一、气柔如绵、清静无染,弃凡情、守柔弱、绝世智为宗旨。此类方法皆属上乘修为之功,绝非世智辩聪之辈所可妄见,虽然在此处所说是修身养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处的论述,还要体会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论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为都不能是勉强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顺之道,包括养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适合我们,过于刻意的、勉强的去模仿他人,并不是真正的养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柒』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包罗万象,他包来括宇宙及万物的起自源于归宿--生于无而又归于无;治国修身之道(这个里面讲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为官从政之道。我曾经说过,君子用《道德经》无为之用,小人用《道德经》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说,真正读懂了《道德经》,上可得屠龙之术,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会得到无限的自由与洒脱,当然还可能成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议研究一下,不过慎为小人之用。

『捌』 道德经里面讲述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道德经》中还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玖』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传世名作,这本传世名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问世,便在诸子百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而在后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为主要载体,穿越千年时光,流传至今。那么《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什么?这个问题虽“大”,但我们也可以概括着说。不同视角之下,我们可以说《老子》整本书在讲“道”,也可以说《老子》整本书都在说“无”。

3、总结

也就是说,当我们就《老子》一书中内涵的道家老子学说体系来看,可以说这本书主要在讲“道”。但即便是“道”这个名字,也是老子强行取的,毕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视角来看,可以说《老子》一书在讲“无”。

当然,以上也是个人的一点小心得,也仅仅是选取了两个角度来说《老子》一书中的主要内容,不同视角之下看到的“宝藏”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给您带来一点点收获,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欢迎交流讨论。

『拾』 如何用道德经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经》的真意。最好参看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深回入浅出,说理透答彻,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点。参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实际中去体会,一点一滴的在德业上的进步,加深信心。

补充二点: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视原文,但原文深奥,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础(比如一些学者)没有修行的实践只从字面解释,也会误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讲对讲通讲透。
第五:对于黄元吉原著《道德经讲义》不敢妄加评论。提问者可以与南怀瑾的《老子他说》相比较,必能受益。

热点内容
行政法3大块 发布:2025-02-08 10:09:47 浏览:333
辽宁大学法律硕士排名 发布:2025-02-08 09:38:54 浏览:8
应宝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章程 发布:2025-02-08 09:30:28 浏览:259
法治是制度吗 发布:2025-02-08 09:16:40 浏览:55
网约车中的行政法问题 发布:2025-02-08 08:26:50 浏览:263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
人大最高立法权包括 发布:2025-02-08 07:25:34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