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任成道德经

任成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1-28 07:23:06

⑴ 国学老子道德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故而又称为道德经,就象庄子又称南华经一样,因庄子隐于南华山而得名.

⑵ 学习道德经后如何跟随紧跟保成团队

摘要 亲您好,道生万物靠德来延续。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是其内在德行的外在表现。能够阳光看待别人的人必有深厚的包容之德,这样的人在团队中也有其一定的影响力,能感化和感染着他人,促进团队形成凝聚力。有一句话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我认为至少是缺少包容之德。通过学习和吸收《道德经》智慧,使我慢慢学着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看其本质的原因,扬长避短,来逐渐提高自己为人处事和社会适应能力。

⑶ 道德经是什么意思和组成部分

首先鄙视海答!
道德经根据现在研究和推断是一本老子在担任西周图书馆管理员的专读书笔记,主要属分为两个部分《道经》《德经》,马王堆出土的的德经在前。
道,万物之大道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道可道非常道。
德通得,也就是通过学习“道”所收获的东西,包括做人,治国,用兵之类
经,意思为经典,精化,古语同音意思就相近。

⑷ 《道德经》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道德经这句话的理解是幸是福气,不幸是自然法则,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过了一步,它也会变得荒谬,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适度而止,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这是成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标准,因此大家对此非常赞赏。

袁世凯见状大怒,拒绝听劝,坚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当了83天皇帝,在全国人民的诅咒中愤怒地死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纯粹盈利的,这似乎是自然因果关系的规律,清朝带进了四万名孤儿和寡妇,并统治了中国的这么多人,清朝最终瓦解后,也是一个孤儿和寡妇完成了这一过程,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满,否则会丢失掉之前获得的。

⑸ 要想成大事必须先低头道德经里面怎么形容的

《道德经》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52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道德经》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希望有一句能适合你。

⑹ 道德经·功成事遂的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通行版本的翻译)
最好是降低智者的声望;福佑他们,他们就会接近你、就食于你;亲近和赞誉他们,他们更会迎合、就食于你;他们畏惧你,也会设法接近你。要是看不起他们,诚信不足,于是才有不信任。犹犹豫豫呵,使他们慎贵其言。功成事遂,百姓才说我遵顺自然。(楚简版本的翻译)

⑺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满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大功告成之后,功绩、名声均已取得,然后自行隐退,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金玉满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白话译文: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释义: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⑻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28、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9、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0、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3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祸伏(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报怨以德出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3、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得寸进尺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46、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48、虽死犹生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9、淡而无味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0、欲益反损
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⑼ 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关道德经的论文 谢谢 急求!!

《道德经》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热点内容
商务谈判合同法 发布:2025-02-08 11:03:21 浏览:619
行政法3大块 发布:2025-02-08 10:09:47 浏览:333
辽宁大学法律硕士排名 发布:2025-02-08 09:38:54 浏览:8
应宝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章程 发布:2025-02-08 09:30:28 浏览:259
法治是制度吗 发布:2025-02-08 09:16:40 浏览:55
网约车中的行政法问题 发布:2025-02-08 08:26:50 浏览:263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