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道德经
❶ 这个印章里的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篆字方章,正过来看,从上向下,从右向左,是:“和光同尘”四个篆字。
和光同尘,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出处老子《道德经》。
和光同尘
❷ 老子公章句就是道德经么 有多少篇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 河上公不知何许人。通行的《道德经》版本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详细解释请看http://ke..com/view/980638.htm
❸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有多少人校注过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淫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❹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经注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淫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❺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翻译
你要写出是哪句呀 不然怎么给你翻译......
❻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版本
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未出现之前,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与《老子指归》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 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 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❼ 道教张天师曾经用过的木印章值大少人民币
是东汉的张陵,也就是世称的张天师.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鹤鸣山开创道教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龙虎山(12张)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信徒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 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张道陵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张道陵还遥置了“北斗治”,它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成功的纪念。
一代张天师张道陵雕像
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这就是后来称为的“五斗米道”。还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张道陵“五斗米道”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❽ 任法融书法右上角的盖章是什么章子
任法融,俗名任志刚,汉族,1936年生于甘肃天水,幼承家学,熟读经史子集,深谙儒释道思想。14岁时出家,师从王嗣琳道长,宗奉全真龙门派,1955年夏开始挂单楼观台,后任监院,一生研道弘道,1986年起任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95年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05年起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著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黄帝阴符黄石公素书释义》、《太上老君十四字养生诀》等,在文化界尤其是道教界享有盛誉。
那个叫起首章,又叫闲章,一般和作品后面的章子相搭配使用,如果后面的是阴文的话,前面的要阳文篆刻,后面的是方形的话,前面的就要是异形的。一般作品只用两枚,但要是横幅大尺寸(四尺以上,136X78CM)也可以用多款闲章,落款章一幅作品只用一枚。
古人刻印,由于习惯、章法等的需要,形成了约定成俗的独特的规则,即:
1.名章印要加“印”字,如两个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三字章;三个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四字章。
2.古人一般除名字外还有字号,刻字号印章时无“印”字。
如两个字的字号无“印”字,就是二字章;三个字的字号无“印”字,就是三字章,等等。
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单姓氏的成为二字印,复姓的成为三字印。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3.为了印面的布局和构图的需要,采取的变通的方法形成了字数不等的印章。
❾ 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内容
作为秦汉黄老学者的著作,《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内容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善生的观点解释《老子道德经》。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这是《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故陆德明《经典释文》概括此书为“言治国治身之要”。
从“天道自然无为,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出发,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用自然法则来论述治国养生之道,寻求能使国家太平久治、个人长生久寿的方法,这是自战国、秦汉以来黄老道家学说的基本内容。汉代发达的政治学和医药养生学,在思想上无不受到黄老学派的影响。但是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比较偏重于探讨安邦治国的“经术政教之道”。河上公这一齐国黄老学派“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政治主张,由于适合汉初经济凋敝、人民亟需休养生息的形势,由盖公传与曹参,并得到汉文帝、窦太后等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汉初盛行了七十余年。及至汉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黄老学遂退出了政治舞台。
但是,作为“经术政教之道”的黄老派政治学说虽然不时兴了,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的黄老学说却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汉代社会追求长生成仙风气盛行的背景下,黄老养生学得到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到了东汉时期,黄老学已演变为偏重个人养生成仙的学说。王充《论衡·道虚篇》称:“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怡淡无欲,养精受气。”《后汉书·矫慎传》载吴苍《致矫慎之书》曰:“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遯,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可见东汉人认为黄老学的主旨是养生成仙,而非“理国养人,施于为政”。东汉统治阶级中颇有人喜爱养生之术,甚至以黄老作为祭祀崇拜的神灵,祷祠求福。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皇太子劝谏光武帝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又《楚王英传》称:“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汉桓帝延熹八年,两次遣使者去陈国苦县祭老子,欲求成仙(《后汉书·桓帝纪·郊祀志》)。汉灵帝熹平二年,陈国相师迁奏前相魏■与陈愍王刘宠共祭神,希幸非冀,罪至不道。魏■辞与王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而已,无它冀幸(《后汉书、陈敬王羡传》)。可见到了东汉后期,祭黄老求长生已成为帝王贵胄之常事。这种风气对桓、灵之世民间奉祀黄老的原始道教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从上述汉代黄老学说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河上公章句》以黄老思想解说《道德经》的时代特征。首先,《河上公章句》关于天地万物生成过程的解释,完全符合汉代黄老的元气自然论。《河上公章句》注《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文云: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和万物,天施地代,人长养之也。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可见河上公是以黄老家宇宙论作为个人养生的理论根据。
关于天人相通的观点在《河上公章句》中也有表述。如四十七章称:“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实。”从这一观点出发,河上公以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论述了黄老学的两项基本内容,即治国与治身之道。《河上公章句》常以治国与治身并举,“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治国的目的在于安定人民,致国太平长久,其要点在于爱惜民财,不为奢泰淫侈,嗜武滥刑;治身的目的在于身心清静安宁,达到长生久寿,其要旨在于爱气养神,除情去欲,不为烦劳放纵。二者共同之处在于效法自然,“无为养神,无事安民”。故《河上公章句》云: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德惠,无令下知也。(十章)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为之也。治国者寡能,从弱共扶强也。(十一章)
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尽时也。(三十五章)
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于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四十四章)
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五十九章)
治国烦则不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
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六十四章)
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七十四章)
《河上公章句》对治国与治身之道虽皆有论述,但其重点却在治身养生,带有秦汉黄老学的特征。故全书第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
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二句经文的原义,是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并非“常道”。“常道”是老子哲学特有的概念,幽深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河上公解释“常道”为“自然长生之道”,而非“经术政教之道”,这未必符合老子的原义,但却表明了作者轻视治国而偏重养生长寿之道的倾向。第六十四章注云“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则更清楚表明了作者轻治国而重治身的思想。
道家养生学的内容,主要是讲怎样通过精神形体的锻炼修养,达到战胜疾病衰老,长生久寿,甚至不死成仙的目的。《庄子·刻意篇》中已提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善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二书中皆有黄老家论养生的内容。《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医药、房中、神仙家著作也多托名黄帝、容成等上古真人,与黄老学有密切关系。但直接以黄老养生思想来解释《老子》的汉代典籍,现存仅有《河上公章句》一书。
根据《黄帝内经》、马王堆出土的医药养生书、《道引图》,以及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等资料来看,汉代医药养生方术门类颇多,主要有服食方药、道引行气、房中固精、守一存神等几大类。服食方药(包括草木药与金石药)的目的在于借药物的外力保养身体,延年祛病,后来道教的外丹方术即源于此。行气、房中、存神等方术,则是要通过保养人体内的精气神等维持生命的要素,调节人体自身功能以祛病延年,后世道教的内丹养生术由此发展而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方法主要属于内修方术。黄老养生家认为:人身之精、气、神三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称为“三宝”。人之衰老病死,皆因三宝亏损枯竭,故欲长生者必须重视精气神的保养。故《太平经》云:“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行气、房中、存神,就是早期道家及道教保养精气神的三大养生要求。《河上公章句》对此三项皆有论述。
首先,关于行气术,河上公认为人禀天地之和气而生,和气散则死亡,故善摄生者必须保养和气。“治身者爱气则身全。”保存的方法在于调节口鼻呼吸,使呼吸轻柔缓慢。故曰: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鼻口之间,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鼻口呼■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六章)
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
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合谓呼吸也。(十章)
其次,关于房中固精之道,河上公称男女之精为“精气”,认为“治身者当爱惜精气而不为放逸”。保养精气的方法,一是在男女交合中节欲重施,忽使精气漏泄,二是还精补脑之法。《河上公章句》称:爱情重施,髓满骨坚。(三章)
人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寿之道。(五十九章)
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四十六章)
最后,关于保养精神之道。河上公认为:“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精神?空虚,喜清静。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木厌神。”(七十二章)这里的所谓精神,不反指人的心思观念,而且有神灵的含义,即驻守人体五脏之中的灵魂。人之精神易爱外界声色财货诱惑,产生嗜欲贪念,使精神劳动,离形而去,如此则生命危矣。故欲长生者必须除情去欲,保持五藏空虚,精神安静,形神相抱不离。《河上公章句》对此多有表述,如: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五章)
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食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十章)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为之也。(十一章)
上述行气、固精、养神三项养生方术,上承汉代黄老道家之学,下启魏晋神仙道教。东晋南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和上清派经典,对《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术又有进一步发展。《河上公章句》之所以为后世道教徒重视,其原因正在于此。
❿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释义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西汉社会尚黄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 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 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 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 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 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 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 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汉黄老思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