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教育中国

法学教育中国

发布时间: 2022-01-28 17:15:50

① "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还能走多久

放心,肯定能够继续存在。这不但涉及到对法学专业的理解,更涉及学术资源的配置。当然国家和教育部也有其他理由坚持。

② 如何看待美国法律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美国和中国的法律区别很大,但是不能笼统地说美国是英美法系(也叫普通法系、判例法系等专),属中国属于大陆法系(也叫成文法系等),因为说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可以说是公认的,但是说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则有失公允,尤其是我国的法律制度是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自成一家的,不能简单地划入某个法系。比如说我国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订立程序上就是采用英美法系的制度,但是在判断合同的成立上却又有些许不同,在要约和承诺的具体规定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没有对价制度的构建等。具体的说,美国和中国在具体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学教育和司法体制上都是有区别的。举证之类的东西,英文也叫burden of proof,就是举证负担,也就是举证责任的承担,就是列举本方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是正确的,按照我们民诉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是“谁主张,谁举证”,就是你要主张什么,就需要证明什么,同时在某些案件中会有举证责任倒置,就是让被告举证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形,尤其是推定过错责任制下更是如此。
三方举证,按照字面理解不像是第三方举证,请您再次核对一下,是否确实是三方举证。

③ 美国的医学和法学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本科可以在美国读医学专业吗?美国的医学和法学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医学院教育是从本科生开始的。高中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大学的医学专业,学制基本为5年,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也有7年制的,称为“本硕连读”,毕业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还有8年制的,称为“本硕博连读”,修满8年,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则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而美国的医学院是不招本科生的,想入读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本科毕业或具相同学历才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所以,美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与中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这一点不但许多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也不了解。我认识许多中国医科大学5年制毕业的人,到美国后一说自己在中国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美国人就尊敬地称他们“王医生”、“李医生”。
“医生”这个词在现代英文语境中的基本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博士,一个是医生。博士与医生虽然都是“doctor”,但此“doc-tor”非彼“doctor”,两者没有同一性。美国的医学院毕业生,得到的学位是DoctorofMedicine,通称MD,中文常常将其翻译成“医学博士”,其实这个MD只是一个专业学位,与通常意义上的博士(Ph.D.)是两回事,翻译成“医学博士”并不妥当,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MD是不需要写博士论文的,也不必通过论文答辩,他们在本科阶段以后的4年学习,主要是临床专业的学习,与其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所做的学术研究并不一样,所以MD的确切翻译应该是“医生学位”而非“医学博士”。
美国的医学院不是从本科开始的,入学者绝大多数都有本科学位,所以又有人认为医学院的学生等于研究生。其实这样的类比也是不妥的,研究生是从事研究的,医学院学生则专注“看病”本领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技术的培养。
美国医学院的录取标准很严格,竞争激烈。除了修读医学预科、拥有本科学历、通过医学考试这三个“硬性”录取标准外,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还有其他“软性”要求,包括大学老师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入学申请书以及在校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服务、社团活动的记录等。
许多医学院在录取新生时,十分看重申请者在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以及海外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因为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富有关怀心和同情心以及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是十分重要的人格特质,也是决定一个医生医德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报读医学院时,申请者所写的申请信也很重要,申请者在申请信中,必须清楚地表明自己为何要成为医生,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人生观等。 美国大学各自独立,对于录取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以上谈到的医学院入学资格,包括修读医学预科、本科学历、医学考试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个别的大学有特别的项目,录取优秀高中生进入大学,先学习普通大学课程,获得文、理学士学位后,不必参加考试,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比如阿拉巴马大学(UAB)等。也有的大学并不一定需要医学考试,或者不强调本科学历。

④ 全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是哪里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优势和特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专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属、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这四所学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组建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无论是从学科还是办学历史,以及生源规模等方面考量,中国政法大学都胜任“全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这一称谓。

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于瑞辰表示,2008年我们成立了中欧法学院,这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也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规模格局初步形成。来源:央广网

⑤ 中国法学最好的大学

中国法学最好的大学,
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其次是:
中国政法大学
复旦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⑥ 全国法学专业最好的大学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1、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朝阳大学,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1950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立的第一所正规、新型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法律家的摇篮”,是中国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

2、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英文: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刑事司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共同组成中国政法大学的四个骨干法学院。

现设5个博士专业、5个硕士专业和1个本科专业,下设9个教学科研机构、38个学术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公法学和法理学教育研究的重镇,其中法律史学和行政法律科学在国内具有顶尖的学术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学水平。

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等联盟成员。

4、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

⑦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的介绍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杂志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连续性出版物,每年分4期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分别为每季度的末月。

⑧ 法学教育是什么类型教育

在英国和美国,其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法律职业关系密切,而不是单独脱离法律职业、与其不相关的一种法学教育。在西方,不论是在欧陆还是在英美,大学的法律教育除了中世纪罗马法教育暂时脱离法律职业外,一般情况下都是与法律职业相联系,法学教育是为法律职业服务的。

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基本上是为法律职业服务的,但是存在着两个比较大的缺憾:一是法学教育存在一种倾向,即法学教育成为法学理论的教育,这些法学理论往往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对实在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够;二是法学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灌输,缺少对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法律职业的需要。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目前国家所属的法律院校和法律研究机构的职位有限,对理论型法律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如果我们的法学院培养出过多的、超出法律职业市场所需要的理论型法律职业的人才,就会导致某些多余的人找不到工作,除非他自愿地不隶属于任何机构而自己从事法律理论研究。
就从事理论型法律职业的人而言,也有不同类型。有些人只懂法学理论而没有法律实践,他们止步于理论而不愿或因其它原因不去进行法律实践,这样的人很难算作理论型法律职业中的真正人才。而另外一种类型的人能够做到法律理论联系实际,法律理论不脱离法律实践。这种人才的成长过程在现实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先掌握一些法学理论,然后进行法律实践并在法律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法学理论。这就像是我下水游泳之前先看了一本如何学会游泳的书,然后跳到水里学习游泳,然后再回到岸上听游泳教练讲课。中国很多自本科开始就学习法学的法学院学生在饱读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后进入到社会从事各种法律职业,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径。这种路径使得法律学生先从理论上认识了法律,然后才去接触法律实践,然后再回到法学领域进行学术研究。

另一种路径是,有些人开始不是学法律的,例如本科是学英语专业或经济学的,本科毕业后可能还工作了一段时间,对社会有了一些了解,然后因某种原因转向法律专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例如攻读美国的J.D.学位的课程或进入中国的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学位或法律双学位。这些人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后逐渐对法律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是很坚固的,进入法学院接受J.D.或法律硕士学位的学习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和那些高中毕业考大学时选择法律本科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比,这些人会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更强烈,因此其学习的毅力也会更强。在接受了J.D.或法律硕士学位的学习后,有一些人进入律师界,从事法律执业;而其中一些醉心于法学研究的人则在短暂的律师生涯结束后回到法学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法律职业人才。另外,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法律职业人才还包括那些在大学里讲授法律、进行法律研究而同时在律所里兼职律师的人。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学习法律的学生都是在毕业后进入法律实务界,成为实务型法律职业的人才(如律师、企业的法律顾问甚至包括与法律工作相关的国家公务员)。这些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构成法律人的主体,因为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所需要的更多是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实现法治理想的社会也不例外。律师队伍可以说是我们法律界的大部队或大军团。律师职业是为培养法官或法律教授甚至政治家输送高级法律人才的蓄水池。

考虑到现实对不同职业的法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法学院应以培养何种职业类型法律人才为主呢?笔者认为,中国的法学院应该以培养实务型职业法律人才为主,以其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原因:首先,我国法律职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是实务型的职业法律人才,即法学院毕业生大部分是做律师和其它实务型法律职业,而不是法律学者和法哲学家。其次,即使那些将来有志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最好也是先接受以实务型职业法学教育为基础的法学教育后有一些法律实践,然后再回到法律理论研究工作中去。

⑨ 中国法学教育现状

在人类的科学体系中,自然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人类通过探索自然规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而社会科学,是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一般认为,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但不包括法学。对于社会科学者而言,法学过于规范化,缺乏经验研究的根基,其各种法则不是科学的法则,其背景过于个别化。而对于法学本身而言,法学与法律职业联系密切,尽管法学教育也是在法律院校中进行,但是法学教育中与其说是在进行理论的研究,不如说是进行法律思维和法律技巧的培养。因此,法学研究者和法学者最后的目标总是模糊不清的,总是在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之间摇摆。我国的法学现状是,法学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为法律职业操作的清晰、明确的操作理论和依据,法学研究本身由于对立法、司法环节影响,所以常常出现实践背叛理论的状况。而对于法学的纯理论研究者而言,很少有人沉下来研究中国法学的现实需要,不管是采用统计的手段或是实证的手段,都没有人可以在理论上完成一套完成的理论体系,借助西方,借助古代,不管如何,还是脱离实践。而我国的实践,更多的需要解释学。导致这种现状的出现,与我国法律教育的定位是有联系的。在我国的法律教育中,通常采取通才教育,灌输一般的法律理论,而没有能力给学生灌输法律职业技巧和知识、技能。应该说,我国的法律教育应该分成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培养两种类型,对于善于从事理论研究者,可以采用理论研究的培养目标和手段,而对于其他进行法律职业教育者,应该以法律实践的技巧、技能和礼仪等为培养内容。如果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在教学中传授不同的知识,只能够无的放矢的一般性介绍,对学生而言,收获甚微。而目前的就业压力如此巨大,求职都需要工作经验,法学对学生没有任何明显的帮助,只是耗费其财力和青春,这是我国法学研究失败的根源

⑩ 中国法学教育反思的本书目录

序:法律人之路
一、基于逻辑的推论
二、法学教育和法律教育
三、偏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
第一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法律人才培养
一、面向21世纪的法学教育
二、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
三、法律职业及职业结构
四、法律职业的特殊性
五、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双重属性)
六、两大法系国家法学教育的异同
七、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形成
八、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九、关于构建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思考
十、两大共同体的基本关系
十一、努力实现两大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局长
十二、法律职业引导法学教育
第二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二: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
一、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二、法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责任
三、对法学教育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四、对法学教育重新定位和再思考
第三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三:构建一体化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和特点
二、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
三、构建一体化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四:构建法律职业素养的教育养成制度
一、素质教育是统领和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
二、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三、法律职业素养的简要解析
四、法律职业素养教育养成制度的建构
第五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五:司法考试制度是造就法治精英的关键环节
第六节中国法学教育反思之六: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教育应成为高素质应用类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附录一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报告--构建统一的中国法律教育模式
附录二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研究――JM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与论文改革研究报告
后记

热点内容
行政法3大块 发布:2025-02-08 10:09:47 浏览:333
辽宁大学法律硕士排名 发布:2025-02-08 09:38:54 浏览:8
应宝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章程 发布:2025-02-08 09:30:28 浏览:259
法治是制度吗 发布:2025-02-08 09:16:40 浏览:55
网约车中的行政法问题 发布:2025-02-08 08:26:50 浏览:263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
人大最高立法权包括 发布:2025-02-08 07:25:34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