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存在主道德

存在主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28 20:02:38

⑴ 请解释:潜意识学说,存在主义,道德相对主义

潜意识学说认为人的犯罪不是人意识的主观意愿造成的,而人被自己的潜意识推动,无力自拔;
所以饶恕了罪恶。

存在主义认为因为这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改变世界(即使不去改变,即也是对这个世界选择了“不去改变”而改变了世界),所以某个人身边世界的一切,包括错误,都是由这个人造成的,这个人要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
所以把错误推回给每个人自己。

道德相对主义则认为一切道德只是人发明出来的,所以都是相对的,有矛盾和错误的。
所以看着一切都不再生气。

⑵ 道德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吗

因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只有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区别,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但是道德存在道德范式,这是文明发展揭示的结果,也代表了进步的道德观。

《联系》在道德规范中这样阐述道德范式:

相对目标的主体意识确立,道德规范确认现实行为与现实结果的意义以及现实效果与目标兑换的等价关系。成就目标所包含的生存、灵活、安全、自由、独立、名誉、规避风险、完善等各种要义复合成有关主义的必然确认的线索,在以目标为中心的效应场中,索引关键的效应因式,对应必然联系的要素,构成普适的道德范式

主义原则:道德规范的本质,确定主体目标形式与道义抉择方式,亦即道义。

功效标准:道德规范的附则,衡量实现目标的作为的价值观,亦即功德。

名利观:第一道德观。确认现实目标的价值以及符合道德的价值取向。

荣辱观:第二道德观。确认为人目标的价值以及符合道德的手段方式的选择。

正义期望:确认符合道德观的目标。

道德风险:存在破坏正义的主观因素、违背道德攫取目标的可能。

文明的契约:标的及交易的形式和内容均符合道德的契约。

权利与义务:契约的重点。约定围绕现实现目标的具体作为与达成目标后的利益分配。

共同秩序:道德规范的核心规则,约定人们共同确认的交易方式。

自我保持:确立恒久目标、独特价值观。在共同秩序下的个体精神包括利益、名誉、品格、特色的展现和保持。

根据道德范式能够简易地分辨和把握道德规范。人们信奉不同的主义决定着接纳或排斥不同的观念,使观念支撑的意识形态随之迁移,但不改变自然赋予生灵的求生的冲动、与生俱来的真善的感应、心灵与天地良心互感所唤起的意识和良知。随着联系文明客观地揭示目标交易的等价关系而统一观念意识,整个社会信奉的主义必然向人本主义回归,与此同时,法制维护的社会整体效应中心形式所在保管体现出的社会良心与人的良心偕同,于是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保持端正、健康、完善,并符合文明、简约、正直、正气、正义的初衷。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原本莫衷一是的错误观念、侥幸自诩清白的机会的偏执,认清道德规范与外在的法律法规两者效应的一致性,减小因观念的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客观举证人的内心无不平衡的主张。

⑶ 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对职业人生有何影响拜托了!!!

以我的理解,萨特的观点有两个方向:
存在先于本质;他人是地狱 这两个观点其实是辩证关系。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先有你这个“人”存在,然后你在不断的努力中去塑造你自己。就像有一堆木片。你可以用你的努力和脑力使这些木片变成木桶或者房子。在你塑造自我的本质的时候,你的尊严和自由也就会体现出来。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有自己的选择。(当然,别人也和你不一样,所以别人也有自尊)
所以,我会有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你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世之道。在意见统一的时候,因为有共识,所以大家都没事,但是一旦有吵架和分歧,就证明了你与他人格和还是存在的,而且不可避免。这种隔阂也就在证明,他人在破坏你的世界观。但是你跟他吵架就证明你有自己的自尊,不愿意成为他人想象中的个体,而是想成为你自己。
要实现“他人是地狱”,就必须要满足“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先于存在,就已经注定你的命运,人就不再拥有自由。所以这两个是辩证关系。
所以萨特的道德观是“人是自由的,也是个体的”。
这样的想法肯定不可能当幼儿园老师等教育类型的工作。办公室工作中也会扮演独行侠的角色,不会太参与集体活动。
是你需要的吗?请留点提示。

⑷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4)存在主道德扩展阅读

存在主义注重品格教育,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把知识看作是认识“自我”存在和发展“自我”的手段,强调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格完成的需要。

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有利于认识“自我”存在和发展“自我”的原则,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⑸ 什么是道德,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四种道德观是什么,你主张哪一种,为什么

什么是道德伦理道德是一个做人的底线,目前社会中存在的送道德观什么的,我认为啊,我们也一处人行道的这个是这个主张这一种。

⑹ 社会上目前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道德是做人的心理底线。法律是做人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法律是带有强制性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愿意讲道德的民族。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事实证明,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下,社会的道德水准才是最高的。如果做不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道德就是空谈,就是说假话。道德就会成为一种欺骗的道具。

第三,对外开放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门打开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乘机而人,从而腐蚀和毒害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西方敌对势力会利用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宣传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的一些社会思潮,如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性解放思潮等,也会对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实践证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要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⑺ 绝对主义道德伦理是什么急求回答,谢谢各位了!!!

道德绝对来主义是一种理论或信自仰,相信存在着判断道德伦理问题的绝对标准,而且并不受社会或者场合的影响。依据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内存于普世规律、人类天性和其他基础来源之内。道德绝对主义有时被拿来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应,并且经常被简单地类型化为类似的语句:“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结果主义又称结果论,是伦理学中的学说,指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该行为就总体而言是否达到最高内在价值(参阅价值学[axiology])来决定,即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后果。
结果论最简单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它主张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就总体而言该行为的快乐抵消痛苦之后的净效应是否达到最高。简单地说,造成快乐的行为就是对的,造成痛苦的行为就是错的,而不管动机与否。其他不同于古典功利主义的形式,若非以各个等级事物的内在价值来判定(即G.E.穆尔的理想的功利主义、伦理的利己主义),就是看各类事物的结果是否恰当合适。
结果主义相对于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代表人物康德)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只需注重动作的意图,而不管结果如何。

⑻ 现阶段的社会道德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道德沦丧之根源
说起这个话题其实改讲讲中国古代的道德从何而来,我们的教科书上怎么得到的古人的5000年文明史,以及代代相传的礼仪道德,还有传为佳话的道德成语。古代也有古代的黑暗,古代也有古代的弱点,但是冷兵器时代国家法律只有这点好,那就是杀人偿命,关键就在于这个偿命上,因为那时法律认为如别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的话自己是有权在政府抓到杀人者之前的任何时候杀死对方而无罪的。所以这就是一个社会公德的底线,不管贫富都要遵守这一底线,不遵守不行。虽然暴利些,但是从社会公平和道德公平意义上来说是国家法制的准绳,是对是对不良思想的人的一种法律之外的震慑,一种道德震慑,是法律公益的最大支持。而现时社会模糊了这个重要点,法律和道德相悖,甚至于杀人犯被政府抓了,受害者连在刑场手刃仇人的机会都没有,让很多人坏人有恃无恐,甚至于有钱人可以出钱了事。国家法律把人的耻辱和精神打击归纳到可以用钱来买,还有价格,这才是社会公德沦丧的关键点。每个人都知道尊严如果可以用钱来换的话就不是人类圣神的尊严了,那就等同于街边的垃圾了。一个尊严都没有的社会何来道德?何来管理?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度内心憋着如此巨大的愤恨无法排解才是社会道德扭曲,人性泯灭的源头。金钱等于尊严,因为尊严可以用金钱买。这和在菜市场论斤称两买尊严有何区别?那这还叫尊严吗?这也从根本上说明国家和人,人在这个社会是处于什么状态。所以人命是有价格,每个人在头上可以插标论价的,只是卖人的地方是在法院而已。面对受害人没钱取得证据,没有钱请到律师帮助,没有钱和时间了解法律知识法律是如何保护善良但没钱的受害者的?然而这种人在社会的比例有多大?由此而论法律是不是只保护富人和坏人的道德公益而已。

⑼ 道德行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没有主观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于主体的思维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观性。问题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观性。要么具有,要么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么道德就对人没有了动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来行动。因为没有客观性也就会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绝对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马克思,都认为道德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思想枷锁。
所以这种道德观下,道德具有客观性的表现是一方面这种道德被客观物所影响,一方面能影响一定量的主体。不具有客观性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因为阶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么就没有一个客观的不变的道德。而且这样道德变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许是否认道德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不具备客观性的因素导致结果是道德无力,道德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这种道德观是倾向于道德没有客观性的。说道德具有客观性则是儒家学说的论证,康德也有过涉及。此处只讲儒家。儒家经过发展,在道德问题上,认为道德是与宇宙本体分不开的。
宇宙本体是个客观的实在。这个本体具有客观性,而这个客观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这就是儒家心性说的研究内容。儒家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内心的道德和客观的本体相联系,然后借着本体的客观性就有了客观性。这样道德就有了动力。可是事实的残酷性是,形上学,本体论被认为是失败的,是精致的艺术品而不是真理。所以这种道德客观性也就不成立了。

热点内容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
人大最高立法权包括 发布:2025-02-08 07:25:34 浏览:485
今年是民法典 发布:2025-02-08 07:25:33 浏览: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释 发布:2025-02-08 07:14:26 浏览:93
道德基础测试 发布:2025-02-08 06:53:40 浏览:79
重庆大学法律硕士难不难 发布:2025-02-08 06:48:09 浏览:561
长春劳动法局电话号码是多少钱 发布:2025-02-08 06:39:03 浏览: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