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曹操道德

曹操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29 01:42:36

A. 刘备和曹操哪个道德上的污点更大

曹操相对刘备道德上的污点会更大一些!

曹操起兵以后,长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独有其名而无天子之实,实际做了曹操的傀儡政权。曹操的这一行为为很多诸侯所不齿。

曹操刺杀无缘无故吕伯奢一家人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对陈宫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与曹操分道扬镳!

刘备道德上的污点减少:

刘备忍无可忍鞭打都邮之后带领关羽,张飞逃逸!

刘备为为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出兵东吴,大败。临终时的白帝托孤事件: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赐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曹操画像

B. 曹操的坏事

疑心病重 过于自负
对于曹操,与他同一时代的名士许邵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于他的性格,《三国演义》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刻画得可谓是入木三分!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惊走了陈宫,至于在现实中,他是不是真正杀过这个吕伯奢,限于史料,笔者不敢确定,但是曹操杀周不疑的事却是千真万确,实有记载的。周不疑何人?是那个和称象的曹冲共享神童之名的少年奇才,同时两人也是极好的朋友。曹操要杀他连曹丕都过来拦阻,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太祖曰:“此人非路所能驾驶也。”乃遣刺客杀之。

曹丕是何等样人?只说一件事就能讲清楚:曹操死掉,曹丕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老爹的后宫姬妾全部接受过来,被他老娘骂为猪狗不如。就是这样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老爹这回做过头了,要出来阻止,可惜依旧没能阻止住。
那曹操为什么要杀周不疑不可呢?书里说得很清楚,有三个原因:第一,曹操想把公主嫁给他,周没敢要,这让曹操丢了面子,该杀;第二:你周不疑和曹冲是好朋友,曹冲死了你怎么可以独活?该杀;第三,周的才能太大不是曹丕能驾驭的了的,该杀!杀人不希奇,但是能以这样的理由杀人,而且冠冕弹簧的说出来,曹操之奸可见矣!

曹操性格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急功近利,这点在他的选兵用人上最能体现。

曹操从来没有耐心去自己训练、带领出一支高素质的子弟兵,而更乐于去收编那些现成的兵士。曹操军队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青州兵,其主体是黄巾兵的降卒;一是乌恒兵,其主体是北方异族征召的游牧骑兵。这些兵源的战斗力固然有了保障,至于军纪……那可就不是他所考虑的了。

至于用人,曹操最喜欢用的是两种人:一是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一是善长阴谋诡计的谋臣。这里固然有这些人对于曹的扩张帮助最大的原因,可多少也和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

曹操所生活的东汉时期,朝廷用人首重门第,其次德行。而曹操本人却是宦官的后代,直到他老爹开始才冒充姓曹说是开国宰相曹参的后代,家庭出身就不用说了,至于德行,谁能认为能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的话的人,有多高的道德修养呢?如果不是黄巾之乱,可能他将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环境下,他会产生对于这样方式的恨和不以为然,就丝毫不奇怪了。

所以说曹操的用人可以说是最不拘一格的,可他这个不拘一格实在有些不拘的过了份!在他那有名的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一句话:不管你品性如何,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言外之意:我用了你,过去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再也不会有人找你麻烦了。)这与其说是召贤令,倒不如说是黑社会的用人标准更贴切!对于罪犯和亡命徒倒是有无穷的吸引力,可这样的召贤令要真有贤人敢应倒是奇怪了,诸葛亮舍曹就刘决非无因!也正因此曹操的决策集团和那些擅长文治,德行高远如孔融、杨修之辈,从来是处不好的。曹魏后来杀嵇康,其因早种。点我试试,注意左边列表哦:
曹操 票数:0我顶

---越位者【蜀国】

--------------------------------------------------------------------------------

--------------------------------------------------------------------------------

曹操自己的为人是这样的,那的后代是怎样的呢?秦始皇赢政、明太祖朱元璋也都是属于暴君一类的人物,可他们都在继承人培养上打下工夫,从而养育出了两个温文而雅的继承人(当然,他们运气不好,扶苏让赵高害死了,朱标死在了老爹前面),可曹操呢?或许是有着诗人气度的他不屑于做这种无聊的事情,或者干脆是坏事干的太多,根本藏不住,这才有了曹丕这样一个“杰出”的儿子。

曹丕的本色可不是在曹操死后才显出来的!《世说》中记载: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奖(曹丕的官位)已将去。”公曰:“今日破贼,正为奴!”这个甄氏就是传说中,《洛神赋》的女主角原型。父子爬灰到了这种程度,这就是曹家!或者,你说《世说》是戏说?那么,咱们再看看后汉书的记载吧: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曹丕好不容易把甄氏搞到了手里,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宠爱,甚至在登基以后,还把她立为皇后,可是人落到了曹丕这种猪狗不如的东西手里,你还能指望有个什么好结果?最后,还是被虐杀了。

至于曹丕对付兄弟的手段,更是天下闻名!曹植的七步诗就连黄口小儿都能背上两句,在世人看来,这好像还是曹丕的爱才之心发作,才会放过了他,却不知道,这都是他老娘舍命相拼的结果。老太太拼了命的指着曹丕鼻子说:“汝既杀我任城,不当复杀我东阿!”曹丕怕万一搞出什么事来,这才不得不放过了曹植,可从此,曹植也就失去了自由,到死都处于囚禁中。

曹操、曹丕父子对于汉朝宗室极尽凌辱之能事:杀大臣、杀皇子、杀皇后如宰猪杀狗一般,直到公元220年,曹丕干脆废掉了献帝自己登上了皇位。

在这里,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公元220年,曹丕接受禅让,改国号为魏,登基为帝,史称魏文帝。而仅仅过了45年,公元265年,曹家的大臣司马炎又接受了曹魏的禅让,登上了皇帝宝座——当然,此前也免不了的,要对曹家“杀猪屠狗”一番:公元260年,实在无法忍受司马氏欺压的曹髦坐上战车、拔出宝剑,带着几个内侍就要去宰了司马昭,结果,却被昭的手下贾充在众人面前,宰杀掉了。

仅仅间隔了45年的两出禅让闹剧,他们的导演都和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曹丕,干脆就是曹操的儿子,而司马家的奠基人司马懿(本身是曹操“不拘一格”挑选出的人才)则是他的亲传弟子。

曹操急功近利、破坏伦理,使得道德沦丧,其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自己的后代和一个自己建立起的王朝!陈治平先生的《中国通史》中评论道:因为曹操的矫枉过正,把礼教的堤防打破,使得魏晋南北朝社会后来更加糜烂,带来了三百年的大乱。

曹操死前,对儿子的行为早有预料,甚至于连自己的庙号都拟定了,可是等曹丕登基以后,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敢给老爹加上那个文字,最后只能用个武字对付了过去。(从“谥法”上讲文字优于武字)

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曹操:正因为他敢于打破一切道德的约束,这才会诞生坐着羊车到处跑,在自己宫殿里开无遮大会的司马炎(让人惊奇的不是事情的发生,而是事情被史官记录下来,却没有人过问。)淫荡残虐、嗜权如命,引发了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了胡马南下,打开了五胡乱华历史的贾南风(没记错的话,那个把皇帝当狗来杀的贾充,不是她的父亲就是祖父。)还有被胡人抓到了床上,还在努力恭维对方性能力的羊皇后,以及她的丈夫,那个被俘虏以后拍刘渊马屁,拍到对方都面红耳赤听不下去的西晋末代皇帝。五胡的铁骑第一次让汉族人退出了中原大地,这其中,记头功的应该是曹操。(历史上,汉族四次失去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后三次中,多少有天灾的成分在,唯有这第一次,却是彻底的人祸。)

对此,史式教授曾经作出一个比喻:为求速效,不顾病人的承受能力,只求治标,不求治本,狂下剧毒猛药,当时见效,被世人当作名医,等到病人身体里面积累的毒素发作,全身溃烂,再想找他时,曹操早已经死掉多年了。

道德是把一个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基础,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道德的内容或者会逐渐有一些改变,但这样的改变是自然而然、缓慢进行的,而不变的,是道德对于社会的地位。道德颠覆的后果,我们可以从永嘉故事中看得清清楚楚。

C. 曹操的为人,人生观

对曹操的评价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D. “曹操孟德”是什么意思

曹娥之操守,孟母之德行 或曹府班氏的操行、孟母的品德之意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孟母(?~公元前317)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听老书法家阎增瑞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妇人故去,举行葬礼时,三亲六友、七姑八姨,各方面的亲戚都来了,忽然一位亲友献上了四字挽幛,帐房里的几位自认为见过世面、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先生傻了眼,挽幛上写了“曹操孟德”四个大字。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曹操曹孟德是个背信弃义的白脸奸臣,拿他来形容我们这位和蔼可亲、淑德懿行的老妇人简直是糟改,给丢一边去,把礼钱退给他,不管他饭轰走算了。其他人觉得在理,就嚷嚷着要对那位献挽幛的动手。还是老总理压事,诸位,别能耐顶天了,我们这是碰到茬子了,不是人家的词有毛病,而是我们学问不够,没见过。他这一通说,满屋子的人耷拉下脑袋不言语了。老总理赶紧打发勤快人骑快马去讨教邻村的老举人。 在阎先生讲故事的时候,我也猜个一知半解,“曹操孟德”,《三字经》上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孟德”八成就是孟母的品德,可这“曹操”如何解释呢?百思不得其解。 阎先生接着讲,老举人拿着来人递过来的四个字,沉思良久,说:“汉朝班超的妹妹嫁到曹府,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丈夫早逝,曹班氏拉扯儿子过日子,没钱供养儿子读书了,忍痛割掉青丝,让儿子成才;同样,孟母是教子有方的典范,此四字取曹府班氏的操行、孟母的品德之意。” 来人回去禀报,账房里的众人才明白端的,佩服献幛人的学问之深。 现在看来,那些有深奥含义的词语只能藏在书箱,让那些“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词语爬上挽幛了。

E.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呢

曹操在历史人物中知名度挺高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些人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擅玩权谋,是个奸臣。而有些人认为曹操是盖世英雄,因为他在乱世中能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的生活过的安宁。

曹操是位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也很善于用人。在曹操的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郭嘉和荀彧就从袁绍那里投奔到曹操这里了。曹操这人做人实在,也没有啥架子。他的一篇《述志令》,当作分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很实在没有一点点的套话。而且曹操的道德自律是明显大过于野心的。曹操不是一位完人,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的身上有很重的杀气,我认为曹操身上有几个很明显的缺点:曹操很残暴,他在为他父亲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了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还嗜杀,不仅杀人民还杀名人。在他早年的时候杀名士边让,跟袁忠和恒邵有过节,在杀他们的时候,恒邵跪地求饶都没能保住性命。曹操好色,有人妻癖。奸诈又多疑。

F.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能把我咋地?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G. 曹操为何是政治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人

曹孟德虽然说在政治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但是他这个人生性多疑,心狠手辣。英雄难过美人关,曹孟德有着一个非常不好的癖好,就是觊觎他人的妻子。

1、出自于一个宦官家庭,自小生性多疑。我们都知道曹孟德的出身其实并不是算得上很好,因为他的祖父曾经是宦官,曹孟德在幼年时期就被许多贵族人士所看不起,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曹孟德,对谁都不是特别的信任,他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昏暗的,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综上所述,曹孟德之所以被称为道德上的矮人,主要与他平时的生活作风和他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曹孟德在政治上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但是他不良好的作风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黑历史。

H. 曹操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曹操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三国志·武帝纪注》) 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三国志·武帝纪》)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武帝纪》)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二.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武帝纪》)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可见曹操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三.三国时期的军阀用人问题非常复杂,足够写一篇论文来探讨了,单就曹操而言,他充分做到了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下面举例说明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三国志·张辽传》) 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三分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多有剪除异己、兔死狗烹之举,这是为子孙代汉做准备。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对操也就不必苛求了。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包括领袖气质。以上我们探讨了曹操领袖气质体现的三个方面,最后以一首词来结束本文: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I. 传说中的英雄王曹操到底品德如何!!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建安文学局面的开拓者。在中国历史上,集上述三个杰出家于一身者,恐怕只有曹操了。
一、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当年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大死,令京城震动,豪强敛迹,没人敢再犯禁令。后来曹操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提升为济南相。他上任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流亡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以上表明,曹操确称得上一个治世能臣。
二、唯才是举,励精图治
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退回北方,决计选拔人才,励精图治。在用人方面他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唯才是举,很有眼光。曹操首先重用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次重用文人。文官郭嘉、满宠等,武官张辽、徐晃、于禁等都为曹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建安七子”与才女蔡文姬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迈进取深深透入他的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他说:“天命若对我开眼,我就做周文王”。后来曹丕果然代汉称帝。 公元220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伟才逝世,享年65岁。

J. 曹操是如何做人的

明导读:汉末三国时期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招揽人才。曹操、刘备、孙权都深知这一点,都是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政治家。相比较而言,曹操比刘备、孙权做得更好。不得不说,曹操善于识别人才,其眼光是其他人不可及的。

文|汪翔

汉末三国时期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招揽人才。曹操、刘备、孙权都深知这一点,都是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政治家。相比较而言,曹操比刘备、孙权做得更好。

【01】

不得不说,曹操善于识别人才,其眼光是其他人不可及的。

当年鲁肃屡次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能用,庞统只得投奔刘备,刘备却让庞统去做耒阳县令,这样轻视甚至无视贤才的事,在曹操那里是怎么也不可能发生的。

想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华雄勇猛,连斩大将,无人能敌。当关羽欲出战的时候,袁术不屑一顾,大喝道:“量一弓手,安敢乱言!”想把关羽乱棒打出去。

曹操一看,大感吃惊,这时他急忙伸手相劝:“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于是关羽才得以出马,一杯壮行热酒等其凯旋。当时刘关张三人,只有曹操看出其不简单,曹操慧眼识人才确实是无人能及。

曹操不仅善于识别人才,更善于招揽人才。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

【02】

历史上,曹操曾三下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第一次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他特别顾左右而说:

“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二下求贤令,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强调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三下求贤令,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见笑之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

【03】

另外,在他的诗文中,也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例如《短歌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曹操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求贤令的颁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它完全改变了以往历史上的用人制度,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期——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也就是才和德如何兼顾的问题。

当然,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但现实中,有人德才兼备,有人德大于才,有人才大于德,有人有德无才,对有缺憾的人才如何运用,曹操可以说这方面的典范。

曹操的唯才是举,并不是一概的有才就行,不考虑德,而有其广义的唯才要求,即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

比如,崔琰人品一流,正直儒雅,是人人学习的榜样楷模表率,是做人的最佳标准,曹操很敬畏他;毛?,廉洁奉公公私分明,自觉自律,曹操就很敬重。任峻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曹操任命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下屯田,结果连年丰收,积谷足以装满全部粮仓。

【04】

对于有才而道德有瑕疵的人,曹操依然运用得恰到好处、炉火纯青,如郭嘉张绣许攸丁裴,他们来自不同的阵营且各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曹操以他的卓越的用人之道,使他们各自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能,为曹魏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实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价值。

对于有才无德又居心叵测的人,曹操一概不用,或驱逐或杀戮毫不留情,如缢杀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吕布,杀死介入世子之争的杨修,驱逐信口雌黄的祢衡和卖主求荣的张松。

正是因为曹操重视贤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所以他的周围,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他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徐晃就是从士兵中、俘虏中发现提拔重用的,五子能征善战,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对兵败被俘的关羽恩宠有加,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收买。他心爱的部下牺牲,他痛哭流涕,并且举行隆重的葬礼,因此他的部下如典韦、许褚、庞德对他都是衷心爱戴、拼死保护,受过他恩惠的关羽不惜背叛本集团利益将他放走。

对于文人谋士,曹操也能够以礼相待,量才使用,他的重要谋士如荀??④髫?⒊剃拧⒘蹶实榷际悄矫??吹摹?/span>

【05】

曹操的胸襟气魄非常人能比,能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不计较个人恩怨,这是他能网罗大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曾视刘备如骨肉兄弟,刘备却背叛他,并且到处宣扬他是国贼,而他却从未诋毁过刘备。张绣开始投降又反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让曹操伤心欲绝,后来张绣又投降,曹操不计前嫌,给他封侯进爵,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魏种在吕布偷袭兖州时,背叛曹操,投了袁绍,后来曹操活捉了魏种,不但不治罪,还委任为河内太守。陈琳为袁绍草拟檄文,辱骂曹操三代,后来被俘,曹操宥而不问,任命他和阮?为做司空府掾属,主管文件起草的工作。

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文件,大多是部属、公卿以及地方大吏暗通袁绍的书信,有谋士建议“可遂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爽朗一笑说:“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当众烧毁书信。

【06】

曹操在用人上讲究民主,集思广益。他从来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束缚部下的思想。

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他都要先征求部下的意见,这是他的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在权力至高无上的当时,以一个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一件事。

袁术、袁绍等人当初拥兵之重不小于曹操却败于曹操,这也是曹操取胜的关键。

曹操与袁绍最初起兵讨董卓时,曾感慨说:“吾任天下之智,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用人,取得了很大成功。

热点内容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
人大最高立法权包括 发布:2025-02-08 07:25:34 浏览:485
今年是民法典 发布:2025-02-08 07:25:33 浏览: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释 发布:2025-02-08 07:14:26 浏览:93
道德基础测试 发布:2025-02-08 06:53:40 浏览:79
重庆大学法律硕士难不难 发布:2025-02-08 06:48:09 浏览:561
长春劳动法局电话号码是多少钱 发布:2025-02-08 06:39:03 浏览: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