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法治的前提

什么是法治的前提

发布时间: 2022-01-29 08:14:27

⑴ 实现“法治”的前提是 A.法制 B.德治

实行法治的前提是保证有法可依,,不是法制或者德治。

法治中国,立法为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法治通常包含两重含义,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首先必须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在立法先行的同时,注重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

在立法实践中,各个法律部门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比较完备,有的相对薄弱,有的还有空白,如行政程序法、机构编制法、部门组织法、财产申报法、预防腐败法等规范公权力的法律尚未出台。即便较为充实的法律部门,也需要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立、改、废。

(1)什么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健全立法体制。充分发挥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主导作用,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法律化倾向,必须健全立法体制。

要充分发挥宪法赋予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立法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大立法工作更加繁重。与外国议会不同,全国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会期较短,间隔较长。

而专门委员会作为常设委员会,可以在人大及其常委会闭会或休会期间,不间断地开展法案的研究、拟定和审议工作,故国外学者又称其为“行动中的议会”。同时,专门委员会长期联系“一府两院”对口部门工作,由专门委员会牵头起草法律,更有针对性

⑵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有法可依,保障公民权利。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中国现行宪法,即八二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

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⑶ 实行法治的前提是什么七下

实行法治的前提是保证有法可依,就是确保人大能够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⑷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4)什么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⑸ 法治以什么为前提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⑹ 实现法治的前提是什么,

有法可依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前提,不过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小前提,有法可依是建立在更大的社会前提上的,而且这个社会前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其一,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产生私心野心等等,从远古的母系社会过度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现在,从各个阶段对比可以发现远古的人群思想比较单纯,所以那时候的社会背景可以很好的施行法律。不过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的人是没有这种观念的。
其二,从东西方国家的对比可以发现,像美国日本欧洲那些地方的人普遍很守法,在日本这种情况尤其显著(这不是崇洋媚外,咱必须尊重事实),这种现象也是有理由的,人的生活质量很高了之后,心里追求的境界就会更高了,他们会更在乎自身形象,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们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 的这些东西,所以他们会更加谨慎小心得生活,所以这种社会背景更容易实现法治。就我国目前状态我觉得正处于过度时期,在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水平之前很难改变现在这种“素质低”的情况。

⑺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吗

前提是民主。
不管如何法制和法治,如果我一个人能软控硬控规则制定,那法制是我的法制,我来制你而已。你觉得这样的法制对人类发展进步,对民族发展进步,有多大意义?

⑻ 什么是实现法治的前提

公平,公正。没有公平,公正的客观因素在前任何法律法规等于一纸空谈。

⑼ 如何理解法制是法治的前提

这个问题,我高中的时候也许更清楚!
法制,就是依靠法律制度,只有根据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法治,就是利用法律法规治理社会,它的要求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只有有了法制才能实现法治!

⑽ 什么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热点内容
网约车中的行政法问题 发布:2025-02-08 08:26:50 浏览:263
贵州计生条例2017 发布:2025-02-08 08:06:35 浏览:8
公司大股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8 08:02:52 浏览:202
遗嘱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8 07:45:20 浏览:178
劳工道德风险评估表 发布:2025-02-08 07:38:32 浏览:821
人大最高立法权包括 发布:2025-02-08 07:25:34 浏览:485
今年是民法典 发布:2025-02-08 07:25:33 浏览: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释 发布:2025-02-08 07:14:26 浏览:93
道德基础测试 发布:2025-02-08 06:53:40 浏览:79
重庆大学法律硕士难不难 发布:2025-02-08 06:48:09 浏览: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