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礼

道德与礼

发布时间: 2022-01-29 18:54:41

『壹』 道德与礼仪的关系

两者都能体现出自己的修养!但是,道德是讲人心的,礼仪是讲情面的!

『贰』 关于“礼与德是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法律的突出特点是伦理道德性。“德主刑辅”“出礼入刑”一类的说法容易让人感觉,所谓的“礼”就是道德,而礼与刑的关系其实也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道德是指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1]其特点在于:第一,它评价人们行为或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第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礼”渊源于祭祀,至迟在夏代已经出现,但并未形成整齐划一的规范。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 礼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2]礼所维护的价值理念,就是仁义,其蕴涵的价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法律的质的特征不外乎三者:一是行为规范,直接指示人们应为和不应为之事;二是有强制性;三是有公共机关去执行。礼是不是法律,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强制性、执行性。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显然表明德与礼是不同的,礼是有强制性的,因为没有强制曰“导”,导之不灵,则要以礼“齐”之。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4],礼管到了人们视听言行的各个方面,是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叁』 道德礼仪有哪些

以下是几点道德礼仪
一、仪表

1、仪表——第一印象的关键

仪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格的外在表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肆』 道德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伍』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是道德修养的再现,假若没有了礼仪何谈道德与修养呢?

『陆』 道德和礼仪的定义

道德礼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版则。道德礼仪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柒』 道德和礼貌的区别

好与坏,是与非,总表明一种态度,或关于一种价值取舍,或关乎一种利益考究。每当我们在谈论有关善良、美好、正确应该的时候,我们大概就是指对象的某一功能属性,它迎合我们的身心需要,或者某些业已认知的审美观念,得到了自我的满足。当我们在议论丑恶、错误的时候,也大概是一种相反的认知心理。而当我们把“好坏是非”的评判对象定义在人类身上时,讨论人同其他存在物(包括人和非人)的关系如何时,那我们就似乎将思维对准着道德层面了,也就是常说的道德问题。

然而,诸如“好坏是非”的字眼,是否真的就一定指示道德意义呢?显然不尽然,我们的美学艺术评价中,使用的是美学术语而非伦理价值的术语。再者,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关人对客观存在物的评价,也不全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评价。比如,我们说这条狗或这把小刀很好,或者说这辆汽车行驶的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既不是在美学意义上也不是在道德意义上使用这些价值术语(好、不好等等),我们认为这条狗好,并不是说他在道德上是善的,也不是说他好看;我们的意思大概是说它不咬人,或者只有当陌生人威胁时它才叫,或者看家不错,或者作为猎狗干的不错。当我们说着辆汽车行驶的不好或这把小刀很好时,我们指的是汽车发动机在机械方面(而不是在道德或美学方面)有什么毛病,或是说小刀很锋利,切东西很快。简而言之,诸如此类说法的含义通常在于:所讲某物之所以好,乃是因为它能发挥某种功用;也就是说,它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或是被训练得很好,很听话。实际上,这种意义上的“好坏是非”,就是以客观存在物之某些属性之于人类功能、功用、功效的一种取舍判断,不可与我们的道德评判相混淆。不过,由此我们可以反省,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的看似关于道德层面的术语,却被我们泛化到“非道德”领域之中了。也就是滥用误用道德的术语,上面的例子实际上是将“好坏是非”运用到超道德领域之中了。

要说道德问题,首先应该知道,道德基本上是讨论人的问题。而上文之小刀、汽车等,同道德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对他们的好坏是非之评判,基本属于超道德范围之中。至于为何也要用“好坏是非”之体系术语来评判超道德关系呢,可能与人类的沿袭习惯有关。道德讨论人如何对待其它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发展和创造性,努力争取善良战胜丑恶、正确战胜错误。

人类的行为,千差万别,形态各异,十分复杂。实际上,虽然,我们的许多行为可以运用道德体系来规范,但是也有许多的人类行为并不在我们的道德范围之类。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文明礼貌”这样的人类行为。为了不使问题变的复杂而难以求全,暂且将“文明”搁置一旁而不论及。礼貌是人类行为的又一领域,他和伦理学及道德密切相关,我们必须细加分析与辨别。

毫无疑问,道德和伦理学同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重大关系。然而,并非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划入道德范畴。关于这点,深度来看,横向的人类整体中,并非人人举止言行都应该恪守道德;纵向的个人的发展历程中,也绝非三岁孩童与成人花甲一样地必行道德。人的有些行为是与道德无关的,而有些行为是社交性的,只涉及礼貌问题,甚至其他问题。

礼貌,很难说是一种强行的意志,可以说是既往的某些文化沉淀,到如今既定俗称地成为了某些个人潜意识,社会潜规则。礼貌与否,与人类的整体福利、发展与创造性并不直接关联。礼貌实质上属于人的爱好和趣味,而不是什么是非问题。当然,真理的是非,善恶福利的取舍,与集体道德意识的认同之间的区别,也难以分清。甚至于,为了某些规范方面的便利性,我们往往并不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相互交错,交相取用,也就在所难免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尽可能把超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和仅同礼貌有关的行为相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让我们体会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某一雇主布置文书打印一份文件。在这里,双方发生的行为都不在道德范围之类。假如雇主用了一种辱骂、粗鲁的口气来交代任务,或者当着他人的面而粗鲁地吼叫,那就表明雇主的极不礼貌,但他确实有没有做出什么不道德的事情来。骂人和粗鲁无礼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基本属于趣味方面的过错,并非背离道德。

然而,如果那封信的内容会毁坏清白无辜者的声誉,或将导致某人死亡或失去生计,那么,这一行为就属于道德范围了,就一定会产生雇主行为的道德问题。同时,文书是否应该打印这文件,也就产生了道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和做出的超道德行为是大量的。然而,我们必须始终意识到超道德行为可能具有道德含义。例如,打印文件本身是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如果打印和邮寄信件会导致别人身亡,那就产生了道德问题。

在礼貌领域内,诸如骂人、抓食和衣着邋遢等行为,在有些场合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些场合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这类行为很少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一点,反过来更说明了,礼貌其实不具备十足的道德规定,而更多体现兴趣性。我不是说礼貌和道德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说它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例如人们不能把说下流话和抢劫或商业活动中的不诚实行为等量齐观。一般地说,在我们的社会里,良好的礼貌总是伴随着高尚的道德。可以设想,如果教育人们在社交场合正确地行动,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也就会正确地行动。这里就涉及到道德与教育之间的问题了。

正因为礼貌与道德之间没有绝对的唯一性,所以要指出社交方面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之间的直接联系,常常是困难的。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社交圈子中,成员不乏道德败坏者,但他们也许都道貌岸然的样子。当然,在礼貌的同时也做到道德,那是人们普遍的良好愿望。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合乎礼貌者,不一定道德。此时,道德与礼貌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了。比如关于一些有损人权方面的种族歧视,在优势群体看来合乎礼貌的行为,却可能就是一种不平等或对人性的否定。随着人类自由平等的追求深入,对人性的发觉也就深刻而宽大,这样的礼貌逐渐会让步于道德的。

……

思想品行,并非全部的道德;同样,礼貌的文明,也绝非道德的唯一追求。在论说品德之时,切勿滥用误用,而运用某种道德体系去评价学生,教育学生时,更当谨慎为之!

『捌』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网络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体系.再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过程.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涵盖了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每个人都成为懂礼仪、通礼节、讲礼貌的好公民.总之,要切实加强礼仪建设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礼仪的道德功能,在全社会树立学礼仪、讲礼仪的风尚,营造文明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玖』 道德和礼都可以抛弃吗反正不犯法。

抛弃了道德和礼,所有人都会远离你,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谁都会敬而远之

热点内容
合同法关于合同有失 发布:2025-02-08 05:36:27 浏览:433
司法考试怎么缴费 发布:2025-02-08 05:21:06 浏览:906
刑法评判 发布:2025-02-08 05:16:56 浏览:881
改革开放四十年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08 05:05:21 浏览:681
合同法纠纷涉及到家人吗 发布:2025-02-08 04:54:10 浏览:102
世俗道德 发布:2025-02-08 04:52:35 浏览:96
民事诉讼法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规定 发布:2025-02-08 04:44:01 浏览:802
军事情报条例 发布:2025-02-08 04:29:39 浏览:652
刑事诉讼法关于赔偿物质损失的条款 发布:2025-02-08 04:01:54 浏览:958
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布:2025-02-08 04:01:16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