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比人治好

法治比人治好

发布时间: 2022-01-30 03:45:19

① 为什么法治社会比人治社会更好

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要实现法治,立法机关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就要依法执政。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国要求:

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

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正当性。

(1)法治比人治好扩展阅读

归纳起来,人治论者的基本假设大致有以下几点:

1、社会决策中为了法治所需付出的沟通成本高于个人决策的风险成本。

2、社会和国家的统治说到底最终要通过个别人来进行,特别是贤人和智者。

3、社会中会产生这样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智慧的人。

4、社会应当有而且确实有办法将这些贤人智者选拔出来,赋予他们以决断事物的最终权力。

人治论者从经验中看到,人的智力和远见事实上是有差别的,人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也是不同的。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一些贤人智者来指路,并且人们也往往非常信赖、高度尊敬这些贤人智者。贤人智者的判断往往确实比常人的判断更好,更可能正确。

此外,这种决策方式往往可以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省去了其他许多麻烦。社会治理尽管需要法律、规章,但是任何完备的法律总是会存在许多照顾不到的地方,因此仅仅有法律,即使是好法律也不能保证结果就好,还必须有贤人和能人来运用法律。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在人治论者看来,是贤人的政治。事实上,人治论者并不完全否定法律规则的重要性,例如,被列为中国“人治论”的代表人物的孔子就非常强调“礼治”,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实际就是强调遵循规则、制度和法律。

但是,所有的规章制度,最终还必须通过人来治理。“徒法不足以自行”。最极端的人治论者可能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但他的基本假定是可能培养或发现一个无所不知、通晓一切的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其实,他强调的是知识的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治

② 到底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对比中西方现在以及历史结论,当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体系特别是西方现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强,也因法而亡,因为秦法太繁复太具体,汉高祖入关中废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约法三章,这就是一种拨乱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国自战国确立法家思想以来,政治统治者为了方便御下,都喜欢严肃法律偏爱法治,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国性的共识,这种中国特色的偏激的认识,现在仍然在毒害我们,一旦发生某些因为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事件,就会认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继续加强补充更多的法律条款,并继续强调要法治,岂不知这种不断加码的法律,最后不过是秦法的翻版,最后必然是祸国殃民。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却还要加强法律呢?这就牵扯到中国法治的另一个特点愚民了,是法家都会推行愚民,读过韩非子商君书就会发现,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国的部分,其余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们变的愚蠢了,才会听话更有利于统治者。所以让你以为一切都是没有法治的结果,为了让你们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强法治,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真的需要那些与自己日常只有一点关系,甚至毫无半点关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么就给你灌输不法治的坏处,人治的危害,借具体的事件增强这类刺激,以为所以的错都是人治造成的,却闭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为有法的存在,权实际无法制约人,能制约人必然是一个法,国王想杀人也得造个借口,无端杀人就会被指责,那个借口就是法,谋反啊不敬啊什么的。所以人治没有法治的杀伤力大,但凡极端法治的社会,必然是愚民的,民众普遍自愿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认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人治的社会不会这样关注个别人有没有遵守法律,有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欧洲中世纪绝不会出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论调,因为贵族特权是常识,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国就会很痛恨,因为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会被指责,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种现象,但是归根结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层百姓,上层阶级才是收益者,法律条款都是有利于上层阶级,而奴役驱使下层民众的,于是极端法治社会才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发展到极端的产物,法的根本就是统治管理百姓,由制权者解释法律,人治不会让法律违法人性,只有法治才会这样,中国一直以来就是重法治,统治者鼓吹法治的好处,诽谤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这个吧,不要被政治导向牵着走,继续被驱使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有它的漏洞,会被刻意钻盈变相发挥,法律再完善也解决不了现实中不断增加偶发的问题,这就是个最简单的熵增课题。
中国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复,轻视人性化,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反过来看西方的法治,他们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趋向于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执政者是民选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上台可以实现这部法律,下一个上台的或许就废除了它。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能否萧规曹随成了现任领导,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国就是这种所谓的法治,法律条款只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繁琐,不重人性。不法官员钻法律漏洞,借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头来再被歪曲成是这个官员人为的错解法律,是人为的施政过失,同时也是法律出了问题,不完善。于是把这一结果以为是人治的不好,继续增强完善法治,殊不知却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导致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恶心循环。
所以,就我的观点来看,人治好于法治。

③ 法治一定比人治社会更好吗

假设你想做公务员,你是希望凭公平考试,还是凭领导意志?
假设别人上法院告了你,你是希望法官凭法律断案,还是凭法官心情判案?
假设你去车站买票,你是希望大家按规矩排队,还是凭力气挤,或者凭关系给你弄票?

④ 法治比人治有哪些优越性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这个“优越性”一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即人治)。夜就是说,依照法律决策优于一人的决策,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响而能作出公正的裁决。

二、法治有监督体系,能有效的防止个人专断和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已成为一条公理。

三、法治能客观的反映和作用于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平等、交换自由与主权明确,要求合法权利得到可靠保障,而这些只有通过实现法治才能全面达到。

四、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没有保障,也不能发展。要建设民主政治,就必然要实行法治。尽管这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最终走向法治是不可避免的。

⑤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对利益的要求来行事的。这是人治的广义概念。但人治有少数人的人治与多数人的人治之分。少数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数人的意志及其对利益的要求来行事的。这种人治,类似我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人治。按照少数人的意志及其对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称之为少数人的法治,这种法制,类似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政治。

“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权力是否严格依法运作.法治国家要求树立“法大于权”的观念,创设“法大于权”的制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把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逐步清除“人治”和“权治”等遗留下来的不良影响。具体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法治”与民主相容,“人治”与专制相合。“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治国方式.现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人治”是与自然经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治国方式,君主专制是人治国家的主要统治形式.在人治国家中,一切人只服从拥有权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强调“权自法出”,人治强调“法自权出”。“法治强调权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权力都应当具有合法性根据,没有合法性基础便不得行使任何权力,即使人们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关权力,也不发生法律效力.‘合法性’这个概念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学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与合理性概念有内在关联;其二是法学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实上,它所讲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强调“法大于权”,“人治”强调“权大于法”。“法治”强调一切公权力都应当服从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权力的产出之所.没有法律根据的一切权力均为非法.即便是紧急状态下政治权力的运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则.[vi]所以,以法律为治的治理活动服从既定的规则,而不取决于统治者头脑的一时聪明或其他什么智慧.这种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统治者个人的性情及好恶的影响,防止政治权力的滥用和个人独裁的灾难。
“人治”是最高统治者不受法律约束的“权治”.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大于法律.谁拥有国家权力,谁就主宰国家和民众.在人治国家,官本位观念盛行,人们普遍地崇拜权力,漠视法律.因为掌握政治权力是发财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条捷径.正所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中国古代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皇朝尊崇儒学,倡导“以德治国”,隋唐以后还采用了科举考试.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罗织了巨大而又严密的权力关系网,法律和道德在权力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其结果是官场政治黑暗腐朽,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国古代历代皇朝始终跳不出“政权兴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强调法律至上,“人治”强调领袖至上。“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规则相比较,法律在治理社会活动中,在规范人们交往行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选性;其二是与任何组织和个人相比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因此,法治国家要求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公民一样遵守法律.
“人治”强调的领袖至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领袖的意志高于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废法;其二是掌权国家权力的领袖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他依靠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得以执行。

⑥ 法治和人治,的优缺点各在哪里

1. 法治的优点
法治的社会中,法具有绝对的权威,一切的行为与交往都有确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们凭借法律的指引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人们凭借法律可以预见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结果。人们合法的预期利益可以得到实现,人们权益的受损可以用法得以补偿。许多的社会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稳定地进行着,人们享受法所带来的稳定与安全。
2. 法治的缺点
法虽可以确立一种人们普遍遵循的一种社会秩序,但是正是它的优点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点。秩序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连续性往往意味着一定的保守性和滞后性。社会生活的繁纷复杂,以及社会的变动不居,有限的条条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会规则往往因为社会的变化变得不合时宜,新情况的出现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应对的办法。
1. 人治的优点
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正是认识不断变化世界良方。社会不断在在进步,人也不断在发展。虽然,过去的规则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可人能及时因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认识与现实的一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针对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和适用对象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正义,从而使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社会正义获得有效分配,有利于缓解法律规范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内在的紧张关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这方面判例法国家通过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内部衡平法对普通法的特殊补充机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会适应性。规则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复杂的程序和长期的时间,因此法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变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头”个人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总是敏感的,个人的反应总是迅速的,个人的意志总是集中的。个人的决策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和时间,能够紧扣时代的变迁。
2. 人治的缺点
作为社会的一种治理的模式,则应当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认可。人治,必竟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众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个人与众人总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决定未必就符合纵人的需要。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许多人的命运常常因为有权者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没有了合理的预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掌权者的号令朝令夕改,人们的行事则完全凭着对掌权者个人意志的猜测作为指导。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满着危险,人治往往有走向专制,人治往往损害人们的合理预期,人治也往往与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⑦ 人治与法治相比,哪个好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

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就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在那里,政府权威源于法律权威,服从法律权威,道德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的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只有当人们认为有某种道义上的义务遵守法律时,人们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会不仅是法治意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往往也是与民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⑧ 怎么判断人治比法治好

我的答案通不过
说明人治比法治好

热点内容
一村居一法律顾问ppt 发布:2025-02-08 06:16:45 浏览:441
社会与法频道普法剧 发布:2025-02-08 06:16:23 浏览:963
合同法关于合同有失 发布:2025-02-08 05:36:27 浏览:433
司法考试怎么缴费 发布:2025-02-08 05:21:06 浏览:906
刑法评判 发布:2025-02-08 05:16:56 浏览:881
改革开放四十年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08 05:05:21 浏览:681
合同法纠纷涉及到家人吗 发布:2025-02-08 04:54:10 浏览:102
世俗道德 发布:2025-02-08 04:52:35 浏览:96
民事诉讼法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规定 发布:2025-02-08 04:44:01 浏览:802
军事情报条例 发布:2025-02-08 04:29:39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