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商主体立法空白

商主体立法空白

发布时间: 2022-01-30 17:04:20

『壹』 与民事主体相比较,商事主体具有哪些法律特点

您好,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审视民事主体与商主体法律特征的差异

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商行为是商主体实施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商行为具有如下显著特征使其和民事行为相区别,从而为判别商主体提供基本依据:

1.商行为是商主体以自己的名义所实施的行为

2.商行为以营利为目的

3.商行为是经营性行为

主体本身的角度看民事主体与商主体法律特征的差异

商主体本身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的法律特征,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审视:

(一)从民事主体与商主体是否需要法律的特别认可来看

商主体法定是商法的原则之一。商主体法定包括商主体公示法定、商主体类型法定及商主体内容法定三个方面。

(二)从民事主体的民事能力与商主体的商事能力的区别来看

商事能力是商主体依商法所具有的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的总称

商主体的商事能力具有不同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能力之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

1.民事能力是商事能力的基础,商事能力的取得以具备民事能力为前提。

2.商主体之商事能力得丧存续必须经由法律授权,即商事能力法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商事能力的取得须经法律授权。其二,商事能力的存续期限由法律规定。其三,商事能力的范围由法律授权.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贰』 什么是商主体

商主体在传统商法中又称为商人。是指依据商事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商事活动,享有商事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组织。作为商人应当具有商法上的资格或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营业性商行为,并能独立享受商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商法上义务。学者们在概括商主体概念时,往往强调其主体的基本特征,认为商业主体者,乃指商业上权利义务所归属之主体也 。商主体也就是各种商事活动的参加者和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然而,现代各国商法在对商主体概念作法律概括时,往往并不注重商主体的外部特征,而更加强调构成商主体的实质性条件。也就是说,法律上通常要求商主体必须以持续地从事某种营利性商行为作为其基本构成条件,并规定凡是以从事特定的商行为作为其经常性职业的个人或组织 ,均可依法定程序成为商人。 与早期商法不同,在现代的商人法或商习惯法中,商人(商主体)概念并不具有非常确切的法律含义,也并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被加以保护。1808年的《法国商法典》率先废除了以商人为标准界定商法内容的旧的商人法原则,而代之以通过商行为来界定商法范围的所谓商行为法原则,并禁止任何自然人享有商业特权。按照现代各国商法的一般理解,构成商主体的实质性标准在于商人必须从事营利性的商行为。也就是说,作为商人必须具备四个构成条件:(1)商主体所从事的必须是商行为,并且这种商行为应当具有特定性;(2)商主体必须自己就是其所从事的商行为的主体,是具体商事营业活动的主人,是商行为权利义务的实际承受者;(3)商主体须持续地从事同一性质的营利性行为,偶然从事某项营利活动的个人或组织通常不属于商人;(4)商主体须以特定的营利性活动为其职业或经常性营业,从事非营业性营利活动者按照不少国家的法律规定也不属于商人之列。 商主体的特征 商人作为商法上的行为主体,除应具备民法中有关民事主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的法律特征。这些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商事主体必须具有商事能力。所谓商事能力系指商事主体在商法上的商事权利能力与商事行为能力的统称。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商事主体必须能够参加商事活动,二是指商事主体有特定的经营范围。 其次,商主体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作为其营业内容。也就是说,作为商主体要求其从事的必须是特定的商行为,并且必须是持续性地从事该种商行为且以该种商行为作为其营业内容的主体。 第三、商主体的特殊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须经商业登记而取得。从法律上说,商主体资格的取得来源于商业登记制度,因此商业登记这一创设商主体的法律事实既决定着商主体商事能力之范围,同时又为商法对商主体的税收、工商管理奠定了基础。正基于此,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均要求商主体的成立必须首先履行商业登记程序。按照我国现行的工商登记法规,任何个人或社团组织凡欲从事营利性营业行为,成立企业法人、个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者,都必须履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未履行登记手续的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营利性营业活动。 最后,商主体必须是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商法上权利义务的实际承担者。也就是说,作为商事主体它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事活动,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以特定范围的资产承担财产责任。这一特征不仅将商主体与不具有独立资格的商业组织内部机构或商业辅助人区别开来,而且可以将商业合伙与不具备商业名称和独立主体资格的民事合伙区别开来。 各国商法对商主体概念的界定 各国由于立法理念的不同,对商主体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一)法国。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该法典第一条明确规定:商人者,以商行为为业者。这一规定强调了商主体资格对商行为的依存,创立了通常所说的规制商主体的客观主义原则。 (二)德国。德国旧商法仍以商行为来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国新商法典则确立了商人中心原则,其第1条第1款规定:本法典意义上的商人是指从事商事经营的人。它以商人构成要件来界定商主体,而不管商主体以何种类型出现,将商人分为法定商人、注册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为,商人为之适用商法,其他人为之则适用其他法律。这确立了规制商主体的主观主义原则。 (三)日本。日本现行商法典第四条规定:本法所谓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义,以从事商行为为职业的人。它以行为标准为核心,兼顾名义标准和职业标准,一方面从一定的行为自身性质将其视为商行为,另一方面又列举出另外一些行为,仅在特定条件下视为商行为,并将行为人视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被监护人进行以从事商行为为职业的营业活动时,经过登记的,可以认为是商人。这种做法融合了客观主义原则和主观主义原则,因而被称之为折衷主义原则。 (四)美国 。美国《统一商法典》对商主体没有严格限定,范围很广,第2-104条规定:商人是指从事某类货物交易业务或因职业关系以其他方式表现其对交易所涉及的货物或做法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也指雇佣因职业关系表明其具有此种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代理人、经纪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标准中,以日本商法典为代表的折衷主义原则将概括主义与限制列举主义有机结合,对商主体概念的界定较为合理,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我国在制定商法典时也应以折衷主义为界定商主体概念的原则。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适合现实需要,因此我国在立法时应统一使用商主体这一概念。

『叁』 商主体的界定

各国由于立法理念的不同,对商主体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一)法国。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该法典第一条明确规定:商人者,以商行为为业者。这一规定强调了商主体资格对商行为的依存,创立了通常所说的规制商主体的客观主义原则。
(二)德国。德国旧商法仍以商行为来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国新商法典则确立了“商人中心”原则,其第1条第1款规定:“本法典意义上的商人是指从事商事经营的人。”它以商人构成要件来界定商主体,而不管商主体以何种类型出现,将商人分为法定商人、注册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为,商人为之适用商法,其他人为之则适用其他法律。这确立了规制商主体的主观主义原则。
(三)日本。日本现行商法典第四条规定:“本法所谓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义,以从事商行为为职业的人。”它以行为标准为核心,兼顾名义标准和职业标准,一方面从一定的行为自身性质将其视为商行为,另一方面又列举出另外一些行为,仅在特定条件下视为商行为,并将行为人视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被监护人进行以从事商行为为职业的营业活动时,经过登记的,可以认为是商人。这种做法融合了客观主义原则和主观主义原则,因而被称之为折衷主义原则。
(四)美国。美国《统一商法典》对商主体没有严格限定,范围很广,第2-104条规定:“商人是指从事某类货物交易业务或因职业关系以其他方式表现其对交易所涉及的货物或做法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也指雇佣因职业关系表明其具有此种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代理人、经纪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标准中,以日本商法典为代表的折衷主义原则将概括主义与限制列举主义有机结合,对商主体概念的界定较为合理,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我国在制定商法典时也应以折衷主义为界定商主体概念的原则。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适合现实需要,因此我国在立法时应统一使用“商主体”这一概念。

『肆』 "商事主体制定标准的立法选择" 什么意思

请到大运8号楼我们详谈,或者咨询林阿姨。

『伍』 商主体的法律人格要素

关于商事主体的法律特征,通说认为,商主体具有不同于民事主体的法律特征。首先,从本质上说,商主体是一种法律拟制的主体,它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从能力的形成上说,商主体的形成一般须经过国家的特别授权程序。其次,商主体是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的主体。商主体能力的存在与其所实施的营业活动密切相连。再次,商主体是商事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即在商法上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陆』 司法部门遇到法律上的空白应该怎么处理

按照法律精神,相关政策以及当地民俗处理。同时,向立法部门进行建议。

『柒』 商主体具有的法律特征包括

法律分析:商主体又称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捌』 如何理解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

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是指商主体的类型、内容、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原则。具体包括:类型法定,商主体的类型由法律明确设定,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而不得任意设定商主体的类型;内容法定,各类型商主体的组织关系和财产关系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变更;程序法定,商主体的设立、变更、消灭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希望楼主采纳。

『玖』 在商事立法中,经营者能代替商主体的概念吗

商主体是商事的经营者,有点差别。不能取代是因为立法习惯和传统,除非出现新情况,否则一般立法术语不会轻易被取代的。

『拾』 问题 如何理解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

一、商主体类型法定:
商主体类型法定是指在确保商主体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可以进行商事经营活动的商主体在组织形式上由法律以强行法予以明确设定和控制,非经法律设定者不得享有商主体资格;投资者不得任意创设或商主体自行变更法定类型之外的非典型或所谓“过渡型”的商主体形式,禁止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主体存在,如我国法律就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除国有独资公司及外商独资公司外)、“有限合伙”等。投资者实质上仅享有在法定范围内选择所投资商主体类型的权利(而这也并非是完全任意自由的,即使符合法定商主体类型,还要符合商主体内容法定和公示法定的实体要件及程序要件)。
二、商主体内容法定
商主体内容法定,亦即商事能力法定,或者说实质性标准法定,是指可以进行经营活动的商主体的财产关系和组织关系等由法律予以明确的强行法规定。投资者只有在完全符合法定的实体要件才得以成立相对应的商主体,不得在不完全具备法定的实质性要件下任意创设、变更具有非规范性财产关系和组织关系的商主体。
三、商主体公示法定
商主体法定必然要求与商事登记法定制度也就是商主体公示制度联系起来。商主体登记法定是指商主体之成立,不仅必须符合法定的实体要件,还必须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商事登记并公告而对外予以公示。否则投资者便达不到设立商主体(或变更、注销商主体)所预期的法律效果。商法对不同商主体规定有不同商事登记的公示条件、内容和程序,以便交易第三人及时注销登记的规定均为达到公示之目的。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商主体在内容上是合法的,范围上是合法的,同时在程序上也必须合法。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才能更好的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热点内容
法律知识古树保护 发布:2025-02-08 02:59:19 浏览:984
经济法税收试题答案 发布:2025-02-08 02:26:36 浏览:237
民法典的法治 发布:2025-02-08 02:17:37 浏览:688
广东省生育保险条例2016 发布:2025-02-08 02:13:09 浏览: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么处理 发布:2025-02-08 02:05:07 浏览:524
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 发布:2025-02-08 01:50:53 浏览:255
合同法债权规定 发布:2025-02-08 01:47:23 浏览: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发布:2025-02-08 01:06:26 浏览:654
档案法规档案政策 发布:2025-02-08 00:26:39 浏览:335
道德经都 发布:2025-02-08 00:20:03 浏览: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