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坛
A. 这么多老人读道德经,还要开会道德经的会,开道德经是不是洗脑的那样
道德经里吓人的解释
任何一门学说,都有对有错,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狭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经、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们说的话,做的事,难道都是对的吗?
但奇怪的是,如今很多人喜欢迷信自己崇拜的偶像,不许别人指出这些人的斑点不是,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道德经里说:“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话,是不是消极的?是不是和孔子一样,也是为……之家服务的呢?而当时,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而对后人的各种解释,各种歪曲,各种利用,如果被老子、孔子看到后,又会如何呢?
将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解释为积极向上的很多。问题是,这些话怎么看也不像有积极的意思。
而我国古人为什么不能像西方人一样,好好说话,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非要让后人去猜呢?
我们今天对论语,对道德经的解释,就真的是作者创作时所想的吗?还是我们强加到他们身上的?
而道德经不说有一千个版本,也有八百。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后人一次次加工出来的。古人为何那么喜欢借助别人的嘴,塞进去自己的思想呢?其目的又是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底啥意思
除了上善若水,我本人最喜欢道德经里这句话了。不是因为这句话高深莫测,而是读起来带劲,感觉很霸气,很顺嘴,这就是我的肤浅之处。
说实话,我没有从道德经里读出解释宇宙万物的规律,也没有从中读出悟道修行的法宝,更没有从中读出能通晓万物,大彻大悟的结果。所以,我才说我很肤浅。
在我眼里,这就是一本书,而且很难读。道德经我读了不下于300遍,在各大论坛上也看了各种对道德经的解释和讨论。
最后,反而被道友们彼此间的谩骂和争论弄得越来越迷糊了,直到今天我干脆就放弃了。
很多道友将这本书吹捧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什么自然科学、军事、治国、修身、齐家、安天下,这本书里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如果真的这样,我想每个科学家和政治家也许都读过道德经吧,特别是西方那些科学家。
这就是一本书,过分解读和神化,反而会使原来宝贵的东西令人敬而远之。
对于道德经,我只能如此肤浅的认识了,不知道看过并喜欢道德经的您,对道德经又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呢?
B. 刘如银:现在通行本的老子《道德经》是假的吗
通假字啊亲~!版本不一样是可以理解的,两千年来想要一个字不变是有困难的!这年头的出版都可能有刊误,跟何况千年前的手抄了···个别字有出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还有,马王堆出土的难道就可以保证和原文的无异?古时由于与帝王名号要避讳也多有误字···这还是个别字的问题,那些外国传过来的翻译本,那不全是假经了?
一般人都能理解的问题,还讲的振振有词,其实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抨击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这本土的都有假,那些番外胡夷翻译过来的就没有一字误差?天大的笑话!居心不良啊····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连最起码的敬畏都没有了,还凭一家之言肆意胡为····诸子百家,就以道德经中的出入来评论道家经典都是假的?证据何在!!!居心又何在!!!!
番外蛮夷胡教,想要入侵中华文化,欺负儒家不是宗教,就想来坑害道教!还假经?马王堆的就是真经?老子告诉他的?若道德经为假,那蛮夷胡教之经皆假!都翻译过了,谁能保证一字无差!可悲的人啊····欲以一己之私,妄想加害中华文化,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 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国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老子是2500年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中国2500年的历史。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学。在松下公司花园里有一尊老子的铜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任时,曾在电视讲话中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道德经》,可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国际论坛说:“俄罗斯应该用中国老子的智慧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
参考链接搜狐客户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参考链接腾讯: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参考链接中国网—国际道德经论坛: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D.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是在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中国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鲁迅更是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生活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笔者就从解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来谈谈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无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础
谈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书都会将其与“消极避世”相联系,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广泛误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读导致对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无为”思想时常被误读为不作为,因而老子的人生观被曲解为消极避世,我们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通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是透彻的,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深邃的。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首次出现是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现老子就开宗明义,说“无为”是圣人的处事法则。第三章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写道“无为而无不为”,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能理解为不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治、无不为,而“无不”有两个意思,“有”和“没有什么不”,也就是说“无不为”可以理解为有为和没有什么不能为两个含义。如何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写到“圣人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写“为而不争”,可见“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妄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为,而是依照规律的自然发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为。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把老子的“无为”解读为“无意于为,没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对老子的误读。《道德经》第三章写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在这里就是一种治国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国家“治”。第二十九章写“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这里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而“无败”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则直接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说“无为”是有其好处的,教导我们要善于利用“无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非但消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积极入世的。
“有无相生”、“无之以为用”、“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思想是老子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体现,做事的时候不一心想着所以达到的目的,心无旁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结果,取得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无为”中自然成就有为的典范。如果说“无为”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那么老子处无为之事追求的什么呢?
二、复归婴儿――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张为“无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钱与权力随之而来,这就是老子的追求吗?对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做了明确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显然金钱与权力并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对利益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外在的声、色、货、利对人是有害的,无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必将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诫世人不要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欲望的满足,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道德经》第九章又写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认为金玉满堂,并不能够长久,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过多的财富不但不能长久且对人有害,面对利益,我们要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至无知无欲,没有名、物之知,没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这种朴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无的婴儿。所以,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像婴儿一样保持纯洁朴实、恬静无欲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不只是老子个人的道德修养之道,也是老子对管理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来的纯朴状态,内心淳厚无妄念,行为朴素而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巧诈与欺骗,盗贼也就没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终极归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以“道”字开篇,“道”也是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可以说整个《道德经》都是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终其一生的追求。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是不可言说的,但是在后面的篇幅里还是为我们竭尽所能的对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它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也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存在万物之中又是万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体,即不可捉摸又有迹可循,老子把道总结为:“玄之又玄,众秒之门”,道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洞悉宇宙天地万物变化奥妙的门径。
道如此高深、玄妙,对道的具体运用老子也举例作了具体说明,《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七章写道:“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为政为民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那么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词在《道德经》第十七章就已经出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在这里是形容词,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发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样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纯然自然,本来如此。道衍生万物而任其自然发展,并不对万物妄作干涉,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使得万物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学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为天下贵”、“为百谷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却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而是整个生命过程。见素抱朴、处无为之事,与道法一致,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天道长久,不生不灭,将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种超越物质而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许启彬.《道德经》的生命伦理精神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E. 道德经论坛日程
一、举办时间
2007年4月22日至27日
二、举办地点
陕西西安期间:(4月22日至24日)
1、开幕式
2、论坛发言
3、楼观老子说经台扩建落成大典暨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4、《太平颂》音乐歌舞晚会
5、道教文化展览
6、参观兵马俑、汉阳陵、八仙宫等活动
香港期间:(4月26日至27日)
1、论坛发言
2、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讲道
3、由81位高道共同举行祈福仪式
4、《道德经》版本、译本展
5、道教音乐会
6、闭幕式
F. 那里有讨论交流老子易经的论坛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道”又叫“无”。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乃是听其自然的意思。
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包括自然之道——宇宙法则、社会之道——为政准则、处事立身之道——做人原则三个层面。在科技发达、知识爆炸、信息频传的今天,对于传承文明和指导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老子的道家哲学是具有浓厚社会政治思想意蕴的政治哲学,其无为而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上善若水是统治阶级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提倡高尚的政治道德和政治文明,以正治国讲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对构建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仍具有哲学启示和指导意义。
G. 《道德经》全文,戒色论坛文章
是需要道德经对吧
H. 道德经的外文翻译有多少种
在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表示,到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他说,作为一部拥有广大读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社会中发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流传于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他解释说,《道德经》以“道德”二字为纲领,以自然无为为法要,以修身治国为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境界。在《道德经》中,“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通”,通则包容,容则和谐。领悟《道德经》的思想智慧,有助于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安顿身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摆正位置,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理念支持。 他说,道教自立教以来,一直尊奉老子为道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基本经典,近2000年来注本众多。中国道教协会新编的《中华道藏》,即收有历史上的《道德经》注本近70种。另悉,此次论坛主办方还编辑出版了《道德经》文物版本图录《大道流行》,共收录430个不同的《道德经》版本,包括中文版180种,外文版250种,并结集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韩、阿拉伯及世界语等多种文字的《道德经》。
I. 道德经大概有多少种英文译本最经典的是谁的译作
敢翻译的都是半桶水,谈不上“经典“。
连中文的注释、解释现在都五花八门,专互相属矛盾,哪里来什么英译本“经典”。
中文古文向外语翻译有多难,看看林语堂翻译的古诗就知道,人家勉强也算大家,可是绝大多数人看了他的翻译都不会认为达到了“信达雅”的水准。诗尚且如此,何况玄之又玄的道德经?
翻译道德经,难度远远超过在苹果系统上完美移植MS office(而微软现在的移植版本一直被使用者诟病。)所以,呵呵,不用找啦,老外想读道德经,先学中文才是正经(相当于其头脑重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