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中檄

道德经中檄

发布时间: 2022-01-30 22:46:34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读哪个音

这个字读音为:jiào(第四声)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边界,边塞;引申为边关、边卡;再引申为边涯、界限。

3、激发,激励。

常有欲以观其徼”释义为: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因此,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1)道德经中檄扩展阅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② 《道德经》中“以观其徼”的“徼”读什么 第二声还是第三声

第三声

③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3)道德经中檄扩展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④ 道德经第一章中,“徼”咋念什么意思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徼”读作jiào,意为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

一、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译文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三、徼的基本释义

1、读作jiǎo

〔~幸〕希望得到不应该得的,如“存在~~心理”。也指获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事,如“~~成功”。

2、读作jiào

边界:~外。也指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4)道德经中檄扩展阅读

徼的组词

一、巡徼 [ xún jiào ]

巡行视察。也指巡查的士卒。

二、穷荒绝徼 [ qióng huāng jué jiǎo ]

极远的边塞。

三、离本徼末 [ lí běn jiǎo mò ]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四、行险徼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指冒险行事以求利。

五、据徼乘邪 [ jù jiǎo chéng xié ]

据:凭借;徼:侥幸;乘:趁;邪:不正当。指凭侥幸、乘邪险的道路来求得富贵。

⑤ 《道德经》的“有欲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抄。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⑥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

jiào(第四声)

所以有时候没有代入感的观看,体察世界事件时间一切的变化。有时候有代入感的观看,体察一切变化的阶段发展等等。
这句话其实是道家的修炼核心。把握内心,放了去体察就是观其缴,收了心旁观就是观其妙。

当我们伤心时,世界不伤心。当我们快乐时,世界不快乐。所以内心和世界是无关的。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处置自己内心和外界的关系呢?这句话回答了。不知道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区别是什么,学问用起来总是不够。

(6)道德经中檄扩展阅读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释义:几乎被往来巡查的官兵抓到而死。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发,激励 [arouse]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史记》

释义:如今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 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

《汉语大字典》2卷909页:缴:终极;归终。《老子》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释义: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徼,通“侥”,边际的意思。

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如要想更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⑦ 徼字,在道德经里面读什么

jiào

⑧ 道德经 徼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这个字“徼”其实是一个边界的意思。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你无法消除欲望的时候,你就要去观察。你要去观察自己的呼吸,其实这个字除了解释边际之外,还可以解释为呼吸。说明这个在有欲望的时候,你要从有意到无语这个过程就要去观这个徼。这个是有边界的,不能够像无为的情况下可以无边无际,所以这个是有违法,但我们要从有为进入到无为就必须要有方法,所以这个就是在告诉你,你要观察自己的复习,去做一个旁观者,这就是修炼的第1个法门。就是要成为一个观察思考者。或者是叫做专注于当下的观察者。这样你才能够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这个呼吸上,这就是道德经告诉你的法门,这是有违的情况下的法门,只有这一个,其他的都是扯淡。再高级就是第2个法门,就是无为无欲的情况下观其妙。这个比较高深,所以说你想修炼的话,就以这个第1个为法门来去观察就行了。这样慢慢的你就能够进入到无为的状态。
所以这个“徼”的意思就是这两个,一个是边界,一个是呼吸。

⑨ 道德经》中“大国者下流”是什么意思

释义:大国像水一样,是向下流淌的。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释义:大国是天下人前往的目的地,是众人归附、聚集的地方,是充满吸引力和蕴藏无限生机的地方。雌性一贯用来赢得雄性的方法,就是用安平宁静来显示她的谦下。因此,大国如果能谦让和礼遇小国,就能获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如果对大国恭谨顺服,就可以获得大国的强助。所以说有的用谦下获得了归附,有的用谦下获得了强助。

大国的目的只是要得到别人的归附,小国的需要无非是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双方都能从谦下中获得自己的需要,那么还是由势力强大的一方表示谦下更合适。

(9)道德经中檄扩展阅读: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⑩ 道德经中徼读什么

在www.ourdict.cn上查一来下源,然后根据原文上下文判断。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判决给钱没钱 发布:2025-02-08 00:04:29 浏览:767
二建法规编 发布:2025-02-08 00:03:48 浏览:359
法律援助向哪里申请 发布:2025-02-07 23:53:51 浏览:236
行政法学综述 发布:2025-02-07 23:31:58 浏览: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会共治 发布:2025-02-07 23:25:06 浏览:441
思想道德文献 发布:2025-02-07 23:19:44 浏览:87
法律的效力大于行政法规 发布:2025-02-07 23:07:21 浏览:394
法学考研英语要求 发布:2025-02-07 22:53:53 浏览:308
山东司法厅长原厅长简历 发布:2025-02-07 22:48:32 浏览:643
婚姻法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解除 发布:2025-02-07 22:20:1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