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耐心
Ⅰ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道德经耐心扩展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Ⅱ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道德经最提倡柔软和反对各种形式的竞争,尤其反对过于直接的竞争。所以《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1、可以减少或弱化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2、可以减少或弱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Ⅲ 学习《道德经》,能提高人的什么能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福气。因为老子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所以他对问题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看法。生活中有许多原则。了解这些原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顺利,你会得到好运。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把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掌控你的生活,让每个人都成长。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
从我们所简单归纳的这三点来看,《道德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好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人们学习,这三个提升肯定会有收获。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感受《道德经》的好处。
Ⅳ 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有哪些
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有:
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2、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师益友,伴随你走遍人生的旅程。这是我对《道德经》肤浅的理解。
3、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4、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5、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Ⅳ 《道德经》谁讲的好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写得《酷说老子》,解读绝对称得上是通天彻地,运用现代最新的科版学和心理学来阐权发古人的学问,实属罕见的才学。
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Ⅵ 道德经哪个版本最原始吗,请带上耐心猛击此处
所以的版本都被该动过。就算没改,随着文化语言的变迁,他也跟着变了。
就目前为止,距今最远的版本是马王堆出土的残障。
可惜你我都未必看的懂。因为是古文。
不过有人已经对其翻译了,而且用绵乙本补全了这个残障的甲本。
我推荐给你: 帛书甲本道德经复原本。
在没有更老的版本出体之前,马王堆的残本就可以做我原版了!
Ⅶ 道德经有没有关于耐心耐性的句子
1、很多女孩子不是没有眼光,而是等不及这么长远,她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后她们能得到的东西,当然也是有限度的。
Ⅷ 初学《道德经》哪个读本好
在介绍你读哪本书前,我想告诉你两个问题。
一、由于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归隐,在秦国函谷关留下的文稿,历史过于悠久,又没有官方发行,更没有现代印刷技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抄错、意改等现象。所以你会发现不同的版本,别说对原文的解释不同,连原文也有很多地方不同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道德经的较标准的版本上也还没有统一的意见。现存较古老的版本,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和郭店楚墓竹简《道德经》。这两个古老的版本,也是有很多地方不同的。现在流行的有《王弼道德经注》和《河上公道德经注》,所谓通行本一般是以王弼的为底。
二、由于老子知识渊博,道德经浓缩了他对世界的认识,深奥难懂,所以自古至今不少人在研究它,但是学术界对其部分章节意思还是莫衷一是。古代的经注,还是可以参考的,如上面的《王弼道德经注》和《河上公道德经注》。但现今的很多什么道德经的智慧、新解之类的,看是让读者很好理解,其实往往是歪曲原意。初读者实在不宜过多接触。
最后,我想介绍你看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里面是以《王弼道德经注》为底,对照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再参考其它书籍来释疑的。由于道德经实在苦涩,初学者一定要有耐心,建议先熟读全文、理解生疏字词意思、了解大意,能背下来最好,再在此基础上理解各派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
呵呵。如果对你的提问有帮助,麻烦给个分。初来报道的,支持一下。
Ⅸ 道德经,一直想修身养性,自己脾气易怒,想在道德经里面找到修养窍门,一直未能改变性情,求助有这方面指点
下文来是道德经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对你有帮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Ⅹ 道德经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总之,《道德经》从最初的创作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道德经》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道家思想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