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智
❶ 道德经·绝圣弃智的出处
《绝圣弃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❷ 初等智慧学道德经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社会经历的人阅读道德经,所得到的感悟是千差万别的。
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吧。
记得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触道德经,由于初入大学,自身对学习的放松和对社会的不了解。从道德经里感悟到的只是道的无求无欲,逍遥自在。 以这种心态上学, 以至于大一、大二两年一直放任自流,疏于学习。近乎差生之境。
转变就在大三暑假进行实习,每天实习晚上再次阅读道德经。 心随境迁,感受到了道德经所表达的不应是消极避世、逍遥、无知无欲。 而应该是积极入世,虽入浑浊污垢的尘世,却能保全自己纯洁的内心。 做人要通达,谦虚,万事莫自我满足。 也从那开始,我积极接触各种人。了解人事交际。
因为老子所处年代的文体和字义与现代差别,因为圣人之言与我们凡人理解能力的差别。以至于对道德经文句的翻译也不尽相同
例如十五章中,“夫唯不盈,故能敝以新成。”
有人理解成做人不要追求太完美,只要经历过就罢了。
有的人理解成做人不要自我满足,只有不自满才能推陈出新。
有的人也会理解成做事不要做绝。留有余地。
追根到底什么意思,也许只有老子本人明晓罢
具体以何种思路学习,这不可强求。 就要看你想从哪方面唻阅读经典了。 抱有出世逍遥之心,阅读的是无欲无求,逍遥自在之境。 抱有入世混同之心,阅读的是入世的各种心态,自身谦虚、慎独的素养。
正是《老子》这种包容的特点,才使它能称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吧
自题一句:《老子》不老,历久弥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❸ 道德经对人生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认为是港片《倩女幽魂》里抓鬼擒妖的经典台词。很久以后才知道是先秦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开篇之语。
《道德经》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
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
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
诱惑呢? 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经》究竟是讲什么呢?我认为道=轨道=规律;德=认识;经=经天纬地=为=实践。
《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
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
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治国方针。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
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
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
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
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
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
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
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
❹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该看看
在《道德经》中,智与愚是老子经常提及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谓的有远见,能够提前对事情有所预测的人,其实是“道”的一种虚华,正是愚蠢的开始。
显然,这听上去与我们通常的常识相违背,有远见怎么会是愚蠢的开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说,其实与他对智与愚的理解行关。在老子看来,许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聪明的行为,其实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为,其实却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谓的大智若愚。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智巧的排斥态度。而老子之所以对“智”、 “愚”抱着这种与世人不同的态度,乃是因为他认为世人所谓的愚笨正是一种顺应天道并且人们自己也没有察觉的一种无为的大智,这种大智使人们保持着天性的平静和快乐。
而所谓的智慧,则驱使着人们的贪欲,使人们总想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最终变得越来越贪婪、诡诈,进而使人们失去自己纯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简单、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❺ 《道德经《》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道德经是用来修行的,如果说对中国法制的建设的话,那么就是他的阴阳的思想,能够为中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凡事都有两面,能够只从一面去判断,要多听经听才能够明白。
❻ 背诵道德经使人聪明
我是赞同背诵《道德经》能提高人的智商这种说法的。以下的回答是基于我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所谓道德经的背诵能提高人的智商,第一位的是取决于背诵的内容。
首先,由于道德经本身便是一本奇书,其中没有一个专名,言简意赅,辞朴意深。能以区区五千言讲述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恐怕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其次,道德经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概念的模糊性、语词的多意性,都使得道德经一书内涵更加丰富。因此,如果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道德经,本身是对我们的一大挑战;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每个读老子的人对道的解释必然不同,道德经必将丰富我们的学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由于道德经目前最古老的版本是郭店楚墓竹简本,其次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甲本和乙本两本《老子》帛书,再次是由东汉时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三国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唐初的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演变而来的世传本。要想真正懂一点道德经,恐怕对先秦的典籍和中国哲学、训诂和考古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政治、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亦是一个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第二位要点明的是背诵这种学习形式。让我们退一步而言,哪怕只是死记硬背,也能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有可能是明显的,也有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因为背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背诵必然能让人学习到哪怕一点点的东西,让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只要学的东西是有意义的;而显然道德经并不是一堆罗列的数字,而是一篇有内在逻辑的古汉语文章。
本人上中学时就很能够死记硬背,可以完全不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内容而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像道德经这么短的文章更是不在话下。然而我能够深刻感受到,死记硬背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特别是古汉语中有些词句和现代汉语差别不大,背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更别说道德经中俯拾皆是朴实易懂的道理,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等句子,虽然我当时背的时候并不去记它们是什么涵义,但我还没傻到看不出来其中蕴含有大道理的程度。很多东西背诵时未必理解,但只要还有印象,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你会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智商的,如果你把智商定义在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思维层面上,背道德经也是有助于提高智商的。所以第三位要说明的是:道德经中蕴含有辩证法思想。对辩证法这个东西,我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弄不清楚,也不好跟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个很有用的东西;不理解、不懂得运用辩证法的人,往往嘲笑辩证法是一种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逻辑,是诡辩。那些人简直就像是睁眼瞎,忽视历史事实,否定我们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辩证法对人的思维是有深刻影响的,能让人突破二元逻辑的局限,更全面的看问题;近代数学已经证明,在“是”和“否”为基础的二元逻辑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用“是”和“否”不能表达的东西。非欧几何以及测不准原理等的横空出世、二元逻辑支撑起来的近代哲学的终结、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思维必然要朝着并且已经朝着非二元逻辑的方向深刻发展——辩证逻辑、现代数理逻辑都属于非二元逻辑的范畴,都在当代社会有着广泛应用。背了道德经,便难免会受到一点(朴素的)辩证法的影响,这对人没有什么坏处。
最后想说明的是,道德经本来就是一门哲学,而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先贤们果然用语精妙——你说学习这门老子的哲学,你能不更聪明些、更有智慧些吗?
❼ 《道德经》中的3条大智慧,分别是什么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器晚成。这三条道理都是老子在自然中领悟的。对大家非常的受用。
❽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道德经最提倡柔软和反对各种形式的竞争,尤其反对过于直接的竞争。所以《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1、可以减少或弱化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2、可以减少或弱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❾ 道德经的中智学解读和扩充txt全集下载
道德经的中智学解读和扩充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道德经的中智学解读和扩充
—正反及中智道德经
弗罗仁汀 司马仁达齐,付昱华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是试图从形式和内容上对《道德经》进行求新、求变、求扩充的工作。首先我们愿意指出,由于时代的限制,《道德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代人感兴趣的很多问题,在《道德经》中根本不可能涉及。举例来说,《道德经》讨论的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事情,然而考虑一切可能的情况,在研究某些问题时,不但要考虑中国的事情,而且要考虑外国的事情,亦即考虑信息网络时代“地球村”的事情,这在老子年代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将原有的“道德经”视为“正道德经”,其对立面就是“反道德经”,而处于中间或复合状态的就是 “中性道德经”(或“中智道德经”)。本书给出了对于原有的《道德经》用中智学方法进行解读和实施千变万化的途径,使其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扩充。
说明:由美国学者弗罗仁汀 司马仁达齐和中国学者付昱华合著的英汉双语《道德经的中智学解读和扩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