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发布时间: 2022-01-31 20:10:47

『壹』 为什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为主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先裁定,要加强立法,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中国特色。

二,加强执法,行政机关应当行政,司法必须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

第四,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广泛,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提高法制观念和能力依法,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采取行动。

『贰』 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什么离不开法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没有正面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却从体系化、系统化的视角来认识法治中国的意义。中央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围绕着“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时代主题提出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的多渠道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与此同时,《决定》还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提出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理念。由此可见,要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的两项《决定》所要求的作为一项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工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仅仅从“法治化”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不够的。应当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大国家系统管理工程。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大国家系统管理工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强调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个方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含了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依据、治理组织体制、治理程序、治理制度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其中,依照法律法规建立规范国家管理活动的国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国家权力体系、公民权利体系、公民义务体系和国家责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重要的制度特征和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要价值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体系化”,没有“体系化”,国家治理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基于法治原则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也无法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求管理者具备依法解决国家日常管理事务的能力,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也需要管理者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国家管理事务中重大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方式与国家管理之间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合作和互动机制,将党的建设能力与“五个文明”一起抓的综合协调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依托,国家治理的“体系化”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会极大地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同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的“体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国家管理者进一步掌控国家管理的宏观走势和发展大局,有利于调动一切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重大安全利益、保证公共权力依法办事、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以及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积极因素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上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此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所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不能“为了法治化而法治化”,要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个主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它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社会发展工程和国家管理工程,它的价值内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的主要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必须同步推进、共同建设。

『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实现什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当然应该选择人类最文明、最科学的治理方式,那就是法治。

法治又有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之分,所以中国必须立足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体系,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宏大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格局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法治,也是从我国的历史传统及近现代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我们国家一直是崇尚德治的,法治处于辅助地位。

但进入近现代以来,为了使国家更加富强繁荣,无数仁人志士对如何治理国家进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传统和西方先进理念结合在一起,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进行了长达两个甲子的探索,最后得出了科学结论。

(3)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扩展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道路。

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肆』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定什么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定【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全面依法治国吗

对的。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会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等其他实体的现代化。现当代历史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国家现代化的“软实力”。

它的现代化达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法律规定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政治力量,具备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定资格。

第二,从党的性质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先进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政治力量,能够正确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

第三,从实践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成效是显著的,治理能力是举世公认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政治力量,能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国家治理工作始终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5)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扩展阅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当前行政主体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执政团队一定程度上仍还存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和行政效能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一些干部还没有适应中央重塑政治伦理和政治生态的决心以及实践,还没有从旧有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和“官场文化”中走出来。在这种状态下,难免在工作中“比比划划做样子”,使行政效能受到了抑制,因而也就谈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

『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六个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另外,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第二,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柒』 对军转干部安置要尽快立法,增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广度

一个83年的老转业军人回答提问小战友:“对军转干部安置要尽快立法,增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广度”立意是相当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提问者可能还是不了解,我国在2001年已经有一级军事法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2001.01.19实施)网页链接,18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对于我们所有的解放军转业军人(武警转业军人)是行之有效的安置法规,也符合现时代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的;目前需要的是有针对的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才是正道!

至于对于个别转业军人不能满足愿望安置的,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作为转业军人可以从政府安置部门(原社保部门、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角度去看看“军转干部安置”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强民富的新时代的发展,对于政府安置部门而言,对于每一次落实安置转业军人,都会付出极大的工作量的;而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四条,也提出了建国后从来没有的“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的新思路,与其被动的“计划分配”安置,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可能要比“计划分配”的前程,完成自己的愿望要好的多。同时“自主择业”也是我们这一大批老转业军人不可想象的事情。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四条 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捌』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辉煌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热点内容
大学依法治国论文 发布:2025-02-07 21:43:59 浏览:114
法院补偿器 发布:2025-02-07 21:30:25 浏览:238
人大立法环保调研 发布:2025-02-07 21:13:41 浏览:382
钦州人民法院领导 发布:2025-02-07 21:08:57 浏览: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5-02-07 20:52:10 浏览:642
司法拍卖成交率 发布:2025-02-07 20:26:14 浏览:254
梧州十大杰出律师 发布:2025-02-07 20:19:36 浏览:680
所得税立法 发布:2025-02-07 20:04:38 浏览:131
法社会中的恋爱与婚姻的论文 发布:2025-02-07 19:26:09 浏览:336
在职法律硕士联考大纲 发布:2025-02-07 19:20:55 浏览: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