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天地篇

道德经天地篇

发布时间: 2022-01-31 22:20:39

⑴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老子的语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逻辑思维的这个层次:老子要我们跟天地看齐学习,又说“天地不仁”,那难道要我们学那个“不仁不义”吗?我们会这样地质疑。要知道,老子所讲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种“不仁、不义”。老子说“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无道、天地不道。《道德经》的“道”,并不是讲不道。天地呈现出来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灵的层次:从最高、从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个层次了。再来“义”、再来是“礼”、再来才是讲各种世间的世“智”辩聪。“道德仁义礼”,有的中间还有一个“礼”,礼仪、礼节的礼。后面我们还会再解析。那到最后才是讲“法”。到讲法律法条那已经是心灵降到非常低的层次。所以老子是要我们回到最高的那个道的心灵品质层次。

这里讲的“不仁”,不是说天地无情无义,而是说天地不会有一般人的那一种滥慈悲,或是那一种偏私、偏爱。“仁”,它就是一般所谓的慈悲、爱。如果你的心灵不是来到“道”的层次的话,这一种仁、爱,通常里面它会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场。所以这里讲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说“天地”它没有那么多私心、没有那些不平等,它不会偏爱。

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爱像“包青天”这样的人,对不对?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或是包青天的亲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们就觉得包青天“不仁”。因为你没有对我们特别招待、特别优厚。所以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他就认为包青天是“不仁”。这样知道吗?那难道是包青天错吗?他不仁不义吗?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爱、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们分享的就是:天地间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爱。没有那些偏私、没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从“道”出发在运作的。那“道”的话,没有那些错爱、没有那些假爱、没有那些偏心、私心。“以万物为刍狗”,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讲,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里的植物、草,还有那些松树、还有森林中的这些人,他们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来?全部都是“道”演化出来!那你说哪一种最高贵?都一样。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阳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类跟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这样可以了解吗?

再来体会这一句话,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讲的就是天地没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类跟植物平等、人类跟各种动物完全平等。这个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里面讲到开启最高的智慧,一样它很自然地会流露出所谓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这一章讲的就是天地所呈现出来的那一种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错解以为说:天地是不仁不义、无情无义。绝对不是这样。

⑵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⑶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实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世界观——世界万物从何而来,或者说谁创造了世间万物。不同与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给了人类,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源于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顺因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观与孔子大相径庭,但又互为依存,是中华文化或者中国哲学史上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⑷ 《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无亲,常与善人”该如何解释

《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无亲,常与善人”该如何解释?

你只要真的打开心去了解,天地父母回的大爱就答会流入越多。这就是《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无亲,常与善人”。没有偏私。只要你把心打开,更多的能量、更多的大爱,就会流入你的心中!不管你是哪里的宗教,不管你是哪一个国家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天地父母都是平等地对待。

耶稣也是一样在告诉我们:“你们要去看天地父母的大爱,要读懂这一部无字天书。”有没有?他也一样指着天地父母,他不是指自己啦。大家要去看懂这一部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了解天地父母。

⑸ 道德经·天地不仁的原文

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它有着特殊功用:古代用于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被人遗弃,甚至践踏,最后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了。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没有情谊可言,它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它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现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以及若干年后人类的消亡,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客观存在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
圣人(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天子,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对百姓施加仁爱,把百姓当成祭祀用的刍狗,这不是不爱惜百姓,相反这是真正的珍惜。怎样理解呢?圣人对百姓不施加仁爱驰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恩赐。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大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繁荣昌盛。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没能按照大道的无为而治的原则,而是施与仁爱,自然会对百姓枉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平息这种混乱的局面,就会很自然地强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种刑罚,这样一来,民心不但没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骚动不安,农民起义势在必然,结果是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这种貌似仁爱的统治策略,不但害已而且害民。
橐龠就是风箱,它是一种冶金鼓风用的工具,中间是空洞的虚无的,充满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天地之间是空虚的,恰似一个大风箱,充满了元气的流动。
正因为天地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而且元气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
我们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像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不会为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枉下断论。别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是人,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动物,我们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无所为,也就是真正的无所不为了。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为统治者的制胜法宝,而且适用于我们一个一个的个体,将自己与大道紧密相连,甚至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就是大道的完善境界。

⑹ 道德经·天地之始的详解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了三个道字来解说道,这个道字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同一个道就是大道的道。第二个道字是言道的道。这句话可以这样说!大道如果可以用言语道出,那就是非通常的大道,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可是他又无处不在。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和上一句所对应的,是说我们如果给他起个名字,也不会是长久的名字。而且就会误导人们!因为说他是黑的 他就不是白的,说他是强的他就不是弱的,所以道是人们靠心去感悟的,而不是用来言道或妄加名称就可以的!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这是描写道的本质与道的作用的,<无>就是道的本体,道在天地为开辟之前就已经有了。因为道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才创出了天地,这就是<有>。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他就像是世间万物的母亲一样伟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这句是让我们体会大道所用的。让我们来看看大道的无名无形的微妙,然我们来看看道创造出世间万物的神奇力量。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最后他为我们总结了道的玄妙与他的神奇。意思是这样的。上面所说的这两种玄妙和神奇,一种描写的是<无>一种描写的是<有>,只是字不同而意相同的。都可谓是道玄妙的作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字和上一个玄字是不一样的,上一个是<玄妙>的意思,这个<玄>是指变化来讲的。所以意思是这样的变化来又变化去,就是万物所遵守的的大道了。

⑺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此扎心的话,老子想说明什么

道德经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天地养育万物,没有偏袒。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仁”就有“不仁”,所以要顺其自然,一切事物都为了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圣人,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人。所谓“圣贤”,就是拥有理想人格的人现。既然天地“不仁”,圣人自然也“不仁”。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符合《道德经》的辩证法,但还不足以还原老子的本义。

其实老子也没有答案,毕竟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老子认为,人的智慧局限于感官世界的而官世界对于生命的认识是肤浅的,是偏离轨道的。一个人应该在灵魂中反省和寻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寻找道的过程。

⑻ 老子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诛仙》中的用法: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操作的狗而已!这句话使《诛仙》成为了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

热点内容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07 21:57:19 浏览:334
大学依法治国论文 发布:2025-02-07 21:43:59 浏览:114
法院补偿器 发布:2025-02-07 21:30:25 浏览:238
人大立法环保调研 发布:2025-02-07 21:13:41 浏览:382
钦州人民法院领导 发布:2025-02-07 21:08:57 浏览: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5-02-07 20:52:10 浏览:642
司法拍卖成交率 发布:2025-02-07 20:26:14 浏览:254
梧州十大杰出律师 发布:2025-02-07 20:19:36 浏览:680
所得税立法 发布:2025-02-07 20:04:38 浏览:131
法社会中的恋爱与婚姻的论文 发布:2025-02-07 19:26:09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