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坚定捍卫法治

坚定捍卫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2-01 03:50:49

⑴ 人人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马上就要到来。

⑵ 如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你根据以下关键词,
去网上搜索全文:
你要像西部牛仔一样,弘扬正义,惩恶扬善,对蛮夷人,洗涤他们丑恶的灵魂,
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再教育工作。

⑶ 为法治中国点赞800字作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者,天下之程式
也,万事之仪表也。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总目标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之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者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这句话是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光辉千年的论断

“无法就会无天”没有法律,天下就会大乱。“法制”相对于
“人治”,强调的是对规则的遵守,追求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罪”的公平公正。过去的几千年里,人们曾追求过“人治”的完善
,希望将万世的繁荣,社会的公正寄托在“圣人明君”或“青天大
老爷”身上,但兴之的车轮不仅一次次地碾碎了这一愿望,还将“
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刻在了旧社会的门楣上。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1999年,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201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
个字”公布,“法治”位列在其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些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高度。
目前,法律已成为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据统计,从
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比前5年上升1
74%,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显著提高。
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
铭刻在公民的心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
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文动性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成功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视
崇拜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
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
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
作用。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取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已经
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需要,依法治国中我们有美好的生活。
法治护航中国,法治护航社会,法治护航我们。我们在法治的
保障下扬帆起航。
争做法治少年,我们正在路上。

⑷ 何谓良法何为善治如何将法律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

“良法善治”,意味着要立良法、谋善治。良法应该是能促进社会活力和进步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限制社会活力。就行政机关而言,应当恪守依法行政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禁止滥用权力随意设置行政许可,并做到行政权的行使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切实尽到热心服务民众、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

具缺乏正当性的规定往往很难得到普遍遵守,“立法如林、执法如零”,最终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规章制度要重在可行、管用,重在可实施、可操作。要广开言路、集中民智立良法,杜绝一拍脑袋、急功近利立恶法。而也只有尊重和反映民意的良法才能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从“纸面”转变为“地面”,只有在良法的框架内,在法治的轨道上,坚持法治理念和法治方法,才能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平衡、协调好各方面社会利益关系,奠定社会和谐稳定的民意基础。

“良法善治”需要让民众对法律有信心。卢梭曾经说过的,“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⑸ 我国政府怎样做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

坚持国际法治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实践。中国积极为国际法治贡献中国智慧、树立中国榜样。过去60年来,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被写入中国宪法和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双边条约,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对外交往中,不论对方国家大小、贫富、强弱、持何意识形态,中国从不做违反国际法、损人利己的事,同时坚定依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秉持正义,仗义执言,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同越南解决了北部湾划界问题。中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事关国际法解释、适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积极发声。中国已缔结了23000多项双边条约,加入了400多项多边条约,参与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按照“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义务,严肃对待国际责任。

⑹ 新时代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厉行法治,与法同行

其实在初中生应该积极学习法律,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行为。

⑺ 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方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进程。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进一步规范各种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建设法治中国,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信任法律、尊重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武器。
依法办事就是依法维权,自觉履行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就是有效地保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形成一个“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从而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法律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热点内容
司法拍卖成交率 发布:2025-02-07 20:26:14 浏览:254
梧州十大杰出律师 发布:2025-02-07 20:19:36 浏览:680
所得税立法 发布:2025-02-07 20:04:38 浏览:131
法社会中的恋爱与婚姻的论文 发布:2025-02-07 19:26:09 浏览:336
在职法律硕士联考大纲 发布:2025-02-07 19:20:55 浏览:346
海事法院院长的级别 发布:2025-02-07 18:49:16 浏览:672
社会公民懂法识法的演讲稿 发布:2025-02-07 18:39:32 浏览:792
秀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7 18:26:11 浏览:629
司法部门投票 发布:2025-02-07 17:32:33 浏览:298
环境卫生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7:26:05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