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在德国

道德经在德国

发布时间: 2020-12-20 17:57:49

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国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老子是2500年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中国2500年的历史。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学。在松下公司花园里有一尊老子的铜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任时,曾在电视讲话中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道德经》,可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国际论坛说:“俄罗斯应该用中国老子的智慧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

参考链接搜狐客户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参考链接腾讯: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参考链接中国网—国际道德经论坛: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⑵ 德国人为什么喜欢道德经

那是谣言,没有的事。

⑶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⑷ 我建议全国人民都去学习道德经,因为道德经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

高中,要求好高哦,都不给我机会学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越学越庸俗,要是改为小学必修课,还可以庸俗一会儿。

⑸ <老子>这本书在德国真的那么受欢迎吗

在德国,汉学正式作为其东方学的组成部分,把道教研究称之为“汉学中的汉学”。二回十世纪初,乌拉尔答(Alexander Ular)有《老子之道》(1903年)[xli],1911年,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出版了《道德经》德译本。[xlii] 1925年,又发表《老子及道家》[xliii],他是用基督教精神来理解“道”的,把“道”当作意识来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德汉学家何可思(Eard Erkes,1891-1958)在瑞士阿斯科纳(Ascona)出版了英译本《〈老子〉河上公注》。由于西文本多译自王弼本,故此译本颇受欢迎,前后再版五次。何可思之外,鲁雅文(Erwin Rouselle)和爱客特(Andreé Eckhardt).也有不少有关老子研究或翻译方面的著述。此外,德博(Gunther Debon, 1921-)1961年出版的《道德经》德译本是较为知名的德译本。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3)在专著中也曾论及老子。

⑹ 为什么在德国,老子的知名度比孔子要高的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学多才,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他所写的《道德经》含有很丰富的辩证的思想,这就区别于儒家思想了,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道教,可能更加适合德国人的思想,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更加能说服自己的内心。

⑺ 外国人怎么看《道德经》

土豆系列0420 :你好。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圣经第二多的是道德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财富!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上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社会危机,西方人开始从东方道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学“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德国人尤利斯噶尔指出:“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认为《道德经》“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未来“《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视、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
在政治上,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指出,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须善于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政治智慧。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大声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美国前总统里根援引《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名言,以寻求其治国理念和方略。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全世界“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极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努力将这种不朽的哲学智慧应用到联合国工作中。
在经济上,要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从《道德经》中寻找发展经济的哲学智慧。英国哲学家克拉克认为“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在世界范围内,已悄然地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群体“道商”。所谓“道商”,就是以道学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商人。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先生声称:“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担任财富五百强公司高级执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经》尊为新世纪的商业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道家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观点,就是他的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根据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美国GE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依据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思想,提倡“无为式”的“简单的管理”。
在科技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灵感。英国科学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启示下,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的“质朴性原理”,与老子所谓“道”的质朴性是不谋而合的。美籍华人李政道发现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处。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提出“自然农法”,并称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

⑻ 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和受欢迎程度

西方人对复老子和道德制经的热情追捧,再次到了一个更新的高点---长期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老子道德经】译本,近几年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圣经】,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经典著作。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就是说真正的“道”,不会因为老子是中国人而只照顾中国人。只要是“善人”--有德行有眼光的人,就会得到它。

⑼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金点强)

⑽ 德国这么崇尚道德经,为什么要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崇尚《道德经》和希特勒崇尚非自然类的一些特殊景象,好像和他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任何的关系。

热点内容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
温州市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3:04:53 浏览:128
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15 22:49:34 浏览:880
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名称 发布:2025-01-15 22:43:35 浏览:786
山东省商品房预售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2:18:23 浏览:480
司法棺材 发布:2025-01-15 21:56:51 浏览:811
小学生法律知识的小论文五百字 发布:2025-01-15 21:21:26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