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后评估

立法后评估

发布时间: 2020-12-20 18:01:55

❶ 求行政法相关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网络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内法容===========================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❷ 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各方对开展立法协商的参与机制

从地方政府立法的运行环节来看,须从立法前、立法中以及立法后三个环节入手来构建立法协商机制。

1、地方政府立法计划中的协商机制
无论从立法学原理还是关于地方政府立法程序的具体法律法规规定,立法计划都是地方政府立法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保障地方政府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第一道关口。建立地方政府法制机构与人民政协社法委联席会议制度,对地方政府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工作中,各地、各部门申报的立法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论证及立法条件成熟程度等情况开展协商,共同探讨地方政府立法计划。认真研究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分层分类就城市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等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加强对环境治理、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优先纳入协商立法范围。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2、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机制
首先,确立立法协商的主体。在地方政府确定年度立法计划后,应根据具体的协商项目和内容,按专业对口的原则,由相关专委会在相应的单位和界别委员中征求意见。立法过程中,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对地方政府立法草案或者其中某一事项,商情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社法委或相关专委会召开座谈会协商,由政协社法委或者专委会或者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
其次,完善地方政府立法征求意见的方式。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在我国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此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是地方政府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的主要方式。但法律法规上对它们在程序方面规定过于原则,给人为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召开与否过于随意,如有些参加座谈会的代表由行政机关事先指定,缺乏认真筛查,或者本身就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他们反映的诉求是否真实,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公众意志?论证会的专家学者能否摆脱利益集团的干扰,坚持严谨科学态度和学术良知,也是值得商榷的。听证会的程序如何组织,代表如何遴选,听证会的结论是否采纳同样缺乏明确的规范,“只听不证,走过场”的现场也是屡见不鲜。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确立立法协商制度,应该对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的程序、使用条件、参加人的选择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听取意见的全面性、有效性。
再次,健全地方政府立法意见采纳反馈的制度。目前地方政府在对待公众参与立法中存在“重征集、轻反馈”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笔者认为建立立法协商机制,政府法制机构在认真研究分析人民政协及其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时,应健全意见的说明反馈机制,立法意见采纳反馈的制度是民主立法的需要,政协委员在参与地方政府立法协商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得到适时、必要的答复、解释和处理说明。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集中回应(或概括式回应)。即对意见和建议在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法制机构对由政协社法委或相关专委会提出的相同意见或建议,可以通过集中回复意见,或在立法起草说明和立法审核、审查、审议报告中,集中概括地发布、说明或报告对协商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二是单独回应(或逐一回应)。 即对政协委员署名提出的立法意见和建议, 不管是否被采纳,不管是否有研究价值,政府法制机构都应该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短信、传真、QQ回复等形式,向提出者进行采纳情况的通报和未采纳的理由说明,以期建立政协委员与政府法制机构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立法沟通,调动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3、地方政府立法调研参与机制
立法调研是政府法制机构或者政府部门围绕其立法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的一系列活动,是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立法准备活动。由于立法资源有限,政府法制机构及其人员或因立法任务繁重,或因专业限制,可以委托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代为调研,也可以委托政协相关专委会进行调研。后者依托政协组织,具有权威性,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人民政协或者政协专委会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也可考虑建立与政府法制机构联合调研机制。通过立法调研可以很好地把人民政协的界别优势发挥出来,调研报告对地方政府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地方政府立法后评估机制
地方政府立法后的效能评估或者其质量评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界一般认为评估主体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方式,由立法机关制定评估内容、标准、程序等规范性文件后,委托或招标委托中立的组织进行评估。第二种方式,采取一体多元主体来开展立法后评估,即由立法机关掌握评估的主导权,但将评估内容分割发包交由多个第三方去办,也可以由立法机关组成课题组或通过课题立项的办法委托其他组织去完成。受委托方可以是评估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第三种方式,由人民政协作为评估主体,也采取一体多元的方式进行。而由人民政协作为第三方主体对立法效能进行评估,既能克服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权威性不足、组织力不强、社会资源匮乏的弱点;又能因其身份超然,增强作出评估客观公正的可能性。人民政协参与地方政府立法后评估属于立法协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探索尝试。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❸ 立法评价实际上就是立法后评估,这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周旺生

此言差矣,立法评价,评估是要审议通过的,立法后只能释法,解释,实行,操作,不存在评价,评估!

❹ 怎样建立健全立法协商的公开公平公正机制

一、立法前的规划、调研与参与机制。
1、制定政协开展立法协商的规划,对立法协商的项目、重点等作出具体规定,提前明确对哪些法规开展协商。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法规,应优先纳入协商立法范围。例如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劳动者权益、医疗改革、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2、立法调研是立法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围绕其立法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的一系列活动,是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立法准备活动。

人大因其人员或者专业限制,或者因其立法任务繁重,可以委托专家学者代为调研,也可以委托政协进行调研。后者依托政协组织,具有权威性,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依据立法规划建立政协或者政协专门委员会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也可考虑建立与人大法制委员会的联合调研机制。通过立法调研可以很好地把政协的界别优势发挥出来,调研报告对人大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反馈的制度。

严格规范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程序,确保公众参与环境立法途径的合法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参与方式及程序的规定,可通过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公众利益表达与立法机关视角相结合,为立法提供基础的前期信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二、立法过程中的政治协商机制 。
1、确立正式的立法听证制度。

在相当大程度上而言,在当代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立法听证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助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与原则,对于我国现阶段建构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立法听证制度是立法主体作出立法决定前,将草案内容通告相对人,并告知听证权利,相对人随之向立法机关表达意见,提供证据进行辩论和质证,以及立法主体听取意见,根据听证的记录作出裁决的一系列程序总和。

公民有参与立法的权利,是其负有守法之义务所然。立法协商听证程序的使用条件、听证程序的参加人的选择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听取意见的全面性;同时还要对听证的步骤、时限、听证笔录的效力、听证决定的作出程序加以明确的规定。
2、确立立法协商的主体。

由于各项法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只有整合政协内部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和政协人才密集、位置超脱的优势,确保立法协商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各专委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取得成效。在收到市人大和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后,根据具体的协商项目和内容,按专业对口的原则,在组织立法协商小组征求意见的同时,再由相关专委会在相应的单位和界别委员中征求意见,立法过程中,人大及法制委员会可以对立法草案或者其中某一事项,委托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协商,由政协或者其专门委员会或者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
三、立法后评估与反馈机制。
立法后的效能评估或者其质量评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界一般认为评估主体有三种选择:

1、由立法机关制定评估内容、标准、程序等规范性文件后,委托或招标委托中立的组织进行评估。

2、采取一体多元主体来开展立法后评估,即由立法机关掌握评估的主导权,但将评估内容分割发包交由多个第三方去办,也可以由立法机关组成课题组或通过课题立项的办法委托其他组织去完成。受委托方可以是评估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

3、由人民政协作为评估主体,也采取一体多元的方式进行。

而由政协作为第三方主体对立法效能进行评估既能克服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权威性不足、组织力不强、社会资源匮乏的弱点;又能因其身份超然,增强作出评估客观公正的可能性。政协参与立法后评估属于立法协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尝试。
通过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能总结执法经验和分析评估客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立法工作的不足,完善制度设计和应对措施。可以由政协相关专委会计划每年组织政协委员选择部分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的视察调研,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

❺ 税收立法前评估:评估什么与如何评估

立法前评估对于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保障立法实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税收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加强,非常有必要将立法前评估引入税收立法过程之中。然而,在目前已开展的立法前评估工作中却未见有就特定税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进行立法前评估的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亦尚付阙如。有鉴于此,本文拟在界定税收立法前评估概念的基础上,对“评估什么与如何评估”这两个税收立法前评估中的基本问题做些探讨。
一、什么是税收立法前评估
对于什么是立法前评估,理论上进行概念定义的较少,更多的是概括性的描述和说明。例如,有学者指出,立法机关在进行立法预测、确定立法规划以及进行立法论证时对立法的一种预评估,即立法前评估。① 也有学者提出,立法影响评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其成员国使用的一个概念,也可用立法前评估、立法可行性研究等概念予以替代,其基本内涵和步骤是: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借助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预先评估法律条款实施后对本地区公民、政府和社会的效用和影响,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修正立法内容。② 还有学者认为“立法前评估”或“立法前质量评价”是与“立法后评估”或“立法后质量评价”相对应的立法工作,在很多法治发达的国家,或称之为“影响评估”、“影响性评估报告”。③
而在概念界定方面,有学者认为,所谓立法前评估,是指在启动立法程序前,对立法项目的立法必要性、可行性和法规中主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法规实施的预期效果、社会影响等进行分析、评价,使立法机关可以据此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立法决策,力求从源头上排除影响立法质量的不利因素。④ 另有学者则将立法前评估界定为:“立法机关或者其他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对某项立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具体规范的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等所进行的评估。”⑤ 此外,一些地方出台的立法评估规范性文件对立法前评估也作了明确界定。例如,《陕西省地方立法评估工作规定》第2条:“立法前评估是指对立法选题就其必要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调查、论证和评价的活动。”等等。
上述关于立法前评估的描述和概念界定,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工作实践阐述了对立法前评估的认知,表明当前人们在什么是立法前评估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既有“交集”,也存在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立法前评估的时间上,虽然都认为立法前评估是于法案交付表决前进行的评估活动,但对于其是仅存在于立法准备阶段还是也延续至正式立法阶段,有不同认识,有的将立法前评估严格限定为立法准备阶段的立法评估活动,有的则认为法案交付表决之前的立法评估活动均为立法前评估。2.在立法前评估的对象上,虽然都认为立法前评估指向的是特定的立法项目,但对于其是仅限于某项立法的选题还是也包括该项立法的法律草案,存在不同认识,有的将其限于立法项目的选题,有的认为也包括法律草案。3.在立法前评估的内容上,虽然都将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成本与效益以及立法的预期影响等纳入立法前评估的范畴,但在具体内容和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
由上可见,对于什么是立法前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一致的概念。也正是由于概念的模糊和不一致,产生了对立法前评估理解的不一致,并由此进一步导致立法前评估实践中具体做法极不统一。很显然,在立法前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刚刚兴起之时,要给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或认同的税收立法前评估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出于分析和论证的需要,本文仍试图对税收立法前评估的概念做一界定:即,所谓税收立法前评估,是指税收立法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在税收法案交付表决前,按照一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税收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和税收法律草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税收立法的成本效益与影响等所进行的评估。这一关于税收立法前评估的界定概括了税收立法前评估的诸要素,除了强调税收立法前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外,还突出了评估主体的特定性、评估对象的复合性及评估内容的广泛性等方面。
二、税收立法前评估的内容
税收立法前评估内容的确定对于税收立法前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估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开展税收立法前评估工作,首先必须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而评估内容的确定是否合理又将影响具体评估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而影响评估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税收立法前评估工作中,评估内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评估对象的选择和所欲实现的评估目标。具体而言,针对税收立法项目选题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税收法律草案的评估主要是评估法律在草案内容与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针对立法预期效果和影响的评估主要是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和影响评估。以下对这三方面的评估内容予以说明。
第一,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税收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即对制定或修改某件税收法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事前评估,其所要解决的是某件税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应否进行的问题。因此,在税收立法过程的立项阶段就应当对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展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是否予以立项的立法决策。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税收立法项目方能予以立项,并按照立法工作的整体安排开展后续立法活动(如起草法案),否则就应不予立项或暂缓立项,后续的立法活动也没必要进行。由此可见,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在税收立法前评估中主要起着“淘汰”作用,将那些不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税收立法项目排除在立法规划或立法计划之外,从源头上控制立法成本,以达到节约立法资源的目的。
第二,法律草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估。税收法律草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估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税收法律草案的内容和形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事前评估,其所要解决的是税收法律草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合乎特定评价标准的问题。其中,合法性评估主要是评价税收法律草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符合《宪法》、《立法法》及其他上位法的规定,也包括就特定税收事项立法机关是否具有相应立法权限的评价。合理性评估包括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两方面的评价。前者主要评价法律草案所确立的具体制度的公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后者主要评价法律草案和相关现行法律的协调性及结构和用语上的规范性。法律草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估在税收立法前评估中主要起着“质检”作用,即在形成草案后交付表决前,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以确保和提高税收立法的质量。
第三,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与影响评估。税收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与影响评估即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影响性分析对税收立法的预期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其所要解决的是某件税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是否有效益及在各领域对不同主体将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其中,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主要考察某件税收法律实施后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立法成本、法律实施成本之间的比率。而立法的影响评估则主要评价税收立法在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影响。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和影响评估虽然是对税收立法的实施效果和影响进行的一种预评估,但其对于立法机关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立法决策,提高税收立法的实效,及时发现和防控税收立法可能产生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和影响评估同样应作为税收立法前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税收立法前评估的方法
立法前评估的方法既包括采集评估所需的信息和意见的方法,也包括对获取的各种信息和意见进行辨别、分类、量化的方法,还包括结合具体评估指标对各项评估内容展开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以下主要结合具体评估指标对前述税收立法前评估的各项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做些探讨。
(一)税收立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
立法的必要性即存在立法的社会需求,因此,评估税收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应该主要围绕特定税收法律的制定或修改能否满足相应社会需求来设定具体评估指标。就税收法律的制定而言,首先要明确制定该法能满足哪些社会需求,然后再看相应的需求是否有必要通过立法来实现。以“房地产税法”的制定为例,设定评估其必要性的具体指标时就至少应当考虑房地产市场调控、税制改革、社会分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立法需求以及这些立法需求在当前有无必要通过制定“房地产税法”来实现。对于后者,则主要应看这些立法需求的普遍性与迫切性程度如何及现有相关立法(如果有的话)满足相应立法需求的状况如何。就税收法律的修改而言,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原有税收法律实施的客观社会情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影响到其适应性。因此,设定评估修改类税收立法项目的必要性的具体指标,应当主要围绕客观社会情势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原有税收法律适应性的影响程度来进行。以《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为例,个人收入结构与水平的变化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免征额及税率的确定联系密切,故评估其修改必要性的具体指标则应体现这些变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个人所得税法》的适应性的影响程度。变化程度和影响程度愈高即表明修改的必要性愈强。
立法的可行性既是指立法活动本身的可行性,也指所立之法的可行性。因此,就税收立法项目的可行性开展评估既要考察税收立法活动本身的可行性,也要考察所制定或修改的税收法律的可行性。就立法活动本身的可行性而言,其具体评价指标至少应当涵盖:立法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如前期调研的开展情况);是否有合适的起草机构和起草人员;后续的立法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如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及出现重大分歧时能否协调各方意见);法律草案在提案机关内部获得通过的可能性;法律草案列入立法机关会议议程的可能性与进度。就所制定或修改的税收法律的可行性而言,因立项阶段往往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草案,因此对其可行性的评估主要应当围绕相应税收法律制定或修改后其实施在总体上所需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相应的机构、人员、技术条件是否具备来进行。落实到具体税收立法项目的可行性评估,还需要考虑关键的配套制度能否如期建立和顺利实施。例如“房地产税法”实施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不动产权属状况的明晰,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及其进度就会影响“房地产税法”制定的进度并决定着其出台后的实施情况。那么,在“房地产税法”的立法项目可行性评估中就应当设定涵盖这一关键因素的相应指标。
(二)税收法律草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估
税收法律草案的合法性评估首先要评价其合宪性,即合宪性是首要标准。其次要评价其是否符合《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法律草案的最终通过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如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尤其要注意评价通过机关是否有相应立法权限(是否符合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及有无专门的立法授权)。此外,在税收法律草案中涉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方面的规定时,还要评价相关规定是否符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当制定或修改的税收法律位阶较低时,则还要进行“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评价。这些评估内容在税收法律草案的合法性评估中都应确立相应的具体评估指标予以评估。在具体评估方法上主要是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
税收法律草案的合理性评估首先是实质合理性评估,而实质合理性评估主要有公平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三项评价指标。税收法律制度的公平性是指税收法律制度对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给予了公平合理的安排,例如在规定纳税义务人的纳税义务时要体现税负公平原则的要求。税收法律制度的科学性是指税收法律制度的设置合乎社会关系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立法目的的实现。
税收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税收法律制度的设计能够得到具体执行和遵守。税收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与税收法律的可行性在内涵上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侧重点的不同。税收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侧重于税收法律在制度设计上是否周详、合理与协调,而税收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则侧重于其实施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
评价税收法律草案形式合理性的指标包括协调性和规范性。协调性是指税收法律草案对于同一事项的规定与同位阶的现行有效法律的规定应当协调一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在税收立法前评估中如果发现税收法律草案与其他同位阶的现行有效法律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首先要判断是不是起草者有意以新的规定来取代现行有效法律中原有的不合理规定,否则就需要考虑对税收法律草案进行修改以消解不协调的问题。规范性是指税收法律草案在结构和用语上符合立法的规范性要求。其中,结构的规范性评估包括税收法律草案在整体结构上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是否层次清晰、前后一致及在法条结构上是否合乎逻辑、要素完整。用语的规范性评估则主要是评价税收法律草案在立法语言的使用上是否明白、准确、严谨。
(三)税收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与影响评估
税收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所要评价的是税收立法的有效性,即税收立法的预期效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立法活动本身的成本(立法成本)及税收法律实施成本的比率。因此,该项评估进行的关键在于对税收法律实施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立法成本、法律实施成本的准确测算。其中,税收法律实施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税收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立法成本包括制定或修改某件税收法律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法律实施成本则既包括税收的征收成本,也包括为保证税收的征纳而支出的行政执法成本和司法成本。由于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本身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因此,在税收立法前评估实践中要准确地测度税收立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度非常大。而税收立法成本、征收成本、行政执法成本及司法成本的准确计算也并非易事。故此,重视相关数据的收集、积累和建立科学的税收效应分析模型对于税收立法前评估的顺利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税收立法的影响评估所要评价的主要是税收立法的风险性,即通过对税收立法的经济、政治、环境、社会影响的分析来预测税收立法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并在立法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防控。而税收立法在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不同群体(企业、消费者、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选择施加影响来实现的。前者是税收立法的间接影响,后者是税收立法的直接影响。因此,税收立法前评估中的影响性评估,首先要对某项税收法律制度的确立或改变可能对不同群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带来哪些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再就不同群体行为方式的改变对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的影响开展评估。例如,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势必影响企业、消费者、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选择并由此对经济、政治、环境及社会产生诸方面的影响,此种转变如果要通过修改《增值税暂行条例》或制定“增值税法”来实现,那么在相应的立法前评估中就要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❻ 汪全胜的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具体如下列等: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的结构规范化研究”(11BFX003);
2.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批准号为07BFX010(2007年);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为NCET-10-0550);
4.2013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地方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研究”(项目批准号:13SFB2005);
5.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教育法》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IA080112)”;
6.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法律绩效评估机制研究》,批准号为2007SFB2002(2007年);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化立法研究》,批准号为03JD820001(2003年);
8.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度课题“民族教育平等权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RDZC13007);
9.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项目:《法科学生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批准号为FIB070335-A12-04。
11. “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民族教育研究课题;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立法后评估研究》被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2009年度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为1389SS09078。
13.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立法的效益问题研究》,批准号为AHSK01-02D048(2002年);
已出版专著如下列等:
1.《法律绩效评估机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立法效益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立法后评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代表性论文
《“特别法”与“一般法”之关系及适用问题探讨》, 《法律科学》2006年06期;
《法治指数的中国引入:问题及可能进路》, 《 政治与法律》2015年05期;
《论我国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法学评论》2014年01期;
《法律文本中的“附件”设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年06期;
《论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建构》, 《 政法论坛》2010年05期;
《法律绩效评估的“公众参与”模式探讨》,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6期;
《立法的合法性评估》, 《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法律绩效评估的发生机制——以国家主导为视角》, 《法商研究》2008年03期;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适用规则刍议》,《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立法后评估对象的选择》, 《 现代法学》2008年04期;
《立法听证初论》,《法学杂志》2002年04期;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和体制机制》, 《江汉学术》2015年04期;
《政府信息公开的说明理由制度探讨》, 《 电子政务》2015年09期;
《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质量及保障机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年05期;
《我国法案公开征求意见回应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年02期;
《我国法治指数设立的规范化考察》, 《理论学刊》2015年05期;
《体育法律修改包裹模式的运用——以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立法为考察对象》,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政府档案信息公开的立法探索》, 《学习与探索》2007年03期;
《论立法的正当程序》, 《华东政法大学学学报》2006年02期;
《“特别法”与“一般法”之关系及适用问题探讨》,《法律科学》2006年06期;
《立法公正的实现与保障机制》,《政法论》坛2005年01期;
《立法回避制度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立法的社会接受能力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论立法成本》,《理论与改革》2001年06期;
《立法论证探讨》,《政治与法律》2001年03期。
《论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及制度保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9期;
《美国行政立法的成本与效益评估探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
《法律文本中“法的目录”设置论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年03期;
《法律文本中的“废止条款”设置论析》, 《政治与法律》2013年07期;
《论我国公民的被选举权及其完善》,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年01期;
《论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规范化设置》, 《法商研究》2013年04期;
《加拿大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咨询制度考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03期;
《法律文本中题注的设置论析》,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 2012年02期;
《立法后评估结果的回应机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01期;
《立法后评估的回应滞阻析论》, 《 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司法解释正当性的困境及出路》,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立法技术评估的探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05期;
《论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04期;
《立法后评估的触发机制——国家与社会联动的视角》,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年05期;
《日本的立法后评估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法律适用原则竞合时的司法选择》,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5期;
《加拿大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探讨》,《法治研究》2014年第8期。

❼ 如何开展立法后评估

科学、客观、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是评估工作的有力保证,回直接决定着评估的方向答和评估结论是否科学、符合实际。下面着重从法规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估和法规文本质量量化评估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对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通过专题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法规实施前后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和陈述。

二是对法规的文本质量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估。

热点内容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
温州市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3:04:53 浏览:128
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15 22:49:34 浏览:880
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名称 发布:2025-01-15 22:43:35 浏览:786
山东省商品房预售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2:18:23 浏览:480
司法棺材 发布:2025-01-15 21:56:51 浏览:811
小学生法律知识的小论文五百字 发布:2025-01-15 21:21:26 浏览:126
酒驾法官 发布:2025-01-15 21:10:57 浏览:59
法官弄丢关键证据 发布:2025-01-15 21:07:21 浏览: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