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文化文明礼仪

道德文化文明礼仪

发布时间: 2022-02-01 12:35:45

① 关于道德文化,文明礼仪.诚信纳税的论文

文明礼仪.诚信纳税的论文
多少字 原创的

② 文明礼仪。公民道德

文明礼仪 意在养成;公民道德 重在实践

③ 道德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④ 文明礼仪知识

1、 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 礼仪是由哪几项基本要素组成?

礼仪是由(1)礼仪的主体;(2)礼仪的客体;(3)礼仪的媒体;(4)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3、 什么是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4、 什么是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5、 什么是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6、 什么是仪式?

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7、 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代发展性。

8、 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1)尊重的原则;(2)遵守的原则;(3)适度的原则;(4)自律的原则。

9、 礼仪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2)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4)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0、 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1、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⑤ 关于文明礼仪、道德礼仪的手抄报资料,急……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⑥ 如何培养幼儿的礼仪道德文化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但随着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些娇惯与溺爱的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因此,我们认为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将文明礼貌的行为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必要的。一、学习礼貌用语。渗透文明礼貌的思想内涵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我们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文明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晨检、排队、早操、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等等。应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将文明礼貌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学习、交往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懂事、礼貌的好孩子。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一)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二)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和家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和告别,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处处为幼儿做出学习的榜样;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生活场所,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中,就需要家长能够配合幼儿教师,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 (三)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礼貌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别人的杯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主动向别人表示歉意,喜欢用身体行动来处理问题的现象,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并结合自身经验和鲜活事例引导感化幼儿。 通过这些日常的渗透,孩子们能够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三、以教学、游戏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一)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容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用礼貌用语对话。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朗诵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些孩子朗诵儿歌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听故事,朗诵儿歌,激发了孩子文明礼貌的思想意识。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喜欢玩游戏,很容易融入游戏的角色当中。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时,他们会主动划分出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宝宝。游戏前提示幼儿,在娃娃家里做爸爸妈妈的要爱护孩子,孩子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孩子们在玩积木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大家一起动手搭建出自己喜爱的东西来。孩子们几个人一起搭积木,边搭边商量,各种想法融合在一起,经常会创造出让成人都意想不到的造型来。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练习。 为了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幼儿真正养成习惯,我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早晨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时时刻刻这样做,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四、积极倡导家园共育。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我们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 把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家园联系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的思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为使幼儿的礼貌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我还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洗杯子时,引导孩子们排队等候,等到前面一个小朋友洗完了第二个再去洗,改变了以前洗杯子时混乱的局面。小朋友一起进餐,要说“大家请”才开始用餐。遇到小朋友过生日吃蛋糕,所有的小朋友都会主动向过生日的人送祝福,说些“谢谢你的蛋糕”之类的话。早上入园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大声向老师和小朋友说“早上好”,然后高高兴兴给爸爸妈妈说“再见”……就是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去教育孩子做一个有文明有礼貌的人。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幼儿的文明礼貌形成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抱着滴水穿石的态度,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和行为训练,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一定会在成功的喜悦中享受甘甜。

⑦ 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文明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⑧ 什么是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礼仪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拓展资料: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文明礼仪海报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⑨ 什么是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⑩ 求关于文明礼仪、道德的古诗词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早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倡导人性本善,坚持仁义并举,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中。《孟子》一书对后人的教育和启发甚多,影响深远。在《孟子》一书中,“君子”是一个高频词,出现八十余次,书中从人格上、道德上把仁人志士、仁义之人、有道之人称作君子。国学大师钱穆讲“中国人讲人,列出许多区别来,如君子小人,善恶贤不肖等,而最高则有圣人”,还说“讲做人道理,实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在孟子眼里,“君子”有古今的分别:“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下9,本文引用直接注明孟子篇章名和节数,下同)这是说,从对待过错的态度和做法上,可以看出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高下之别。有过则改而不顺,更不得从为之辞,应是君子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君子不仅有古今之别,也有与庶民、小人的差别。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19)人和禽兽有差异,但差异几希、有限。君子存之者为何物?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28)仁和礼存于君子之人心。孟子又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28)人己之间互敬互爱,在今日社会也是需要提倡的,可以是良好的夫妻关系,也可以是和谐合作的上下级关系与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孟子以义为路、以礼为门:“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7)常将仁和义并举,以仁为宅、以义为路,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1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10)孟子能近取譬,以宅、路、门比仁、义、路,阐述了如此一番君子之道和做人道理,影响深远。人生之中不居仁宅,不走正路,岂不可哀可叹! 《孟子》中“君子”“小人”的对比,有明朗朗的一句“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滕文公上3)提醒人们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与小人对立的还有“大人”。大人者,德行高尚的人。如“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14)体有贵贱,有小大,所以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名言,明确了大人“立乎其大”的要求。(告子上15) 大人存其仁心、养其大志,就是君子。与“君子”“大人”相媲美,尤为后世称道者为“大丈夫”。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对大丈夫的绝妙概括,成为亘古以来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行为自律,为大人、做大事、行大道成为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 人生会面临很多变数,个人有得志与不得志的状态,孟子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9)穷独达兼的思想,得志泽民利民,不得志修身行道,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孟子得志有“三弗为”,深知而且践行“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35)。 不得志独行其道,反映了君子志于道的坚定。孟子还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4)不亲、不治、不答,无怪乎他人,而是反思自己是否仁爱足够、智慧充足、恭敬有加。 仁、智、勇被儒家认为是三大德,仁是第一位的,不仁就谈不上智和勇。仁者无敌,知耻后勇。《孟子》中讲了君子之耻:“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18)名声超过了实情,君子会感到羞耻。人和水一样,要有本源,才能形成壮阔之势,而不能靠虚假包装,蒙混社会大众。“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没有羞耻感,失去了耻感,就真的很无耻也很可怕。后世顾炎武特别讲到做人要“行己有耻”。做人要自己知耻,否则无从谈起。 关于君子之乐,孟子也有一番宏论。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20)孟子所言君子三乐,王天下不与存,且其一乐、三乐皆需依赖外部条件满足,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纯由自己而定。君子所乐者,乐于仁义,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27)君子做人问心无愧,言行留好样于儿孙,心术无愧对天地。 《孟子》中还讲到君子之忧患,忧和患二字多是分开而言,“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离娄下28)“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所忧为何?舜是人,我也同_是人,我怎么能够像舜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有德有才之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激励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修身正心做君子。 《孟子》中讲君子之道的也有很多。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滕文公下8)一节,攘邻之鸡,无论日偷一次还是月偷一次,都是不义之行,非君子之道,必须从速改过。君子讲仁爱、走正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14)孟子强调君子深造以道,贵在自得,也就是学习做人做事要思要领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32)孟子强调了君子之言不离正道,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一生的行动坚守。 本文梳理解读了《孟子》中的“君子”。君子与庶民、小人有别,君子存的是仁心。君子有君子之志,有得志与不得志之分,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有君子之耻,有君子之乐,也有君子之忧。概言之,孟子教人当君子、为大人,要反求诸己,修身走正道。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的高校教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孟子中的“君子”思想对新时代青年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要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借鉴传统优秀文化,做到落实落细,持之以恒,这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青年时代

热点内容
海事法院院长的级别 发布:2025-02-07 18:49:16 浏览:672
社会公民懂法识法的演讲稿 发布:2025-02-07 18:39:32 浏览:792
秀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7 18:26:11 浏览:629
司法部门投票 发布:2025-02-07 17:32:33 浏览:298
环境卫生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7:26:05 浏览:626
大法官五行 发布:2025-02-07 17:13:28 浏览:567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6:26:57 浏览:380
法学好找女 发布:2025-02-07 15:59:52 浏览:96
公司聘用法律顾问一年多少钱 发布:2025-02-07 15:55:39 浏览:35
道德一般属于 发布:2025-02-07 15:50:27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