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古代医学道德

古代医学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01 17:32:13

⑴ 祖国古代医护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什么

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

1、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调节医务人员人际关系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出发点和指导准则,也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尺度。

2、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我国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是“救死扶伤、防治疾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其中“救死扶伤、防治疾病”是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根本任务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是医务人员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途径和手段,体现了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医学的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统一;“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德对医学职业的要求,也是医务人员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内在精神,体现了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的较高要求和医学道德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对医学职业的要求,也是“救死扶伤、防治疾病”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的落脚点,体现了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的最高层次要求和我国医学道德的先进性。

综上所述,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三方面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体现了医学道德不同层次的要求。

⑵ 医学伦理学中,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

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黄帝内经》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治病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四、忠于医学的献身精神,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

(2)古代医学道德扩展阅读:

1、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2、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⑶ 古代医学伦理学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和主要医德思想是什么

中国中医的灵魂思想就是医德,所以古时管中医大夫又叫做德医。称赞中医大夫,乡间郎中多用悬壶济世,德医双馨。记得,小时候去中医大夫家里看病,五十年代的中医大夫都是慈祥憨面,笑容可亲。没有今天的市侩嘴脸与面目狰狞……

一 张仲景是东汉人。孙思邈是唐代人。俩人年代各异,治病救人的医德思想却是仁爱救人,观点不尽相同。

二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的医德思想,体现于怀仁济世,人人平等。他强调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不管是当官的皇帝还是亲属,不管是有钱没钱的平民百姓,在看病治病方面一律对待,人人平等。

三 孙思邈的医学著作中的医德思想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具体体现的就是“施仁德,精医技,去名利,尊同道”。不但要有好的德行,还要具有精湛的技术和治好病的实诚。

四 张仲景更侧重于自己亲手看病治病,采药熬药。并创作了《伤寒论》等中医著作多篇;所以人送“医圣”之美誉。孙思邈则更侧重于医学理论的研究,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来俯瞰医学。他最著名的医学理论既是“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大夫,上、中、下三个级别。最有趣的是说,下等的医生给人治病像给人上刑,刀劈斧跺,破肚开膛(今天不全是这样子吗)。孙思邈对中草药的理论也颇具研究。所以有“药王”之美称。

五 张仲景侧重于临床的看病治病,属于治已病。孙思邈更侧重于看病治病的医学理论指导;提倡提前预防,既是今天提倡的养生保健,属于治未病。例如,他创作的用于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床上八段锦》和床下《八段锦》,既属于预防保健的气功养生方法。

⑷ 我国传统医(护)德有哪些

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

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命,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

刘完素在《保命集·原道论》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展。
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⑸ 医学伦理学中,我国古代医德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

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5)古代医学道德扩展阅读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他在序言中阐述了济世救人的从医目的,谴责“惟名利是务”的不良风气,批判了“不留神医药”的错误倾向,是留给后世价值很高的医德文献。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里,强调医生既要医术精,又要品德好,并提出了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一视同仁,对待同道要尊重,不能利用自己专长去谋取财物。

《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德专著,因而孙思邈也被称为世界古代三大医德思想家之一。

⑹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 “道德”是一对哲学范畴。“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可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老子的《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惯,引伸其义,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意义。道德的内容既包括外在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道德要求,也包括内在的善恶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道德习惯等内心信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虽然有其自身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但归根结底是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相适应的。据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总体上将道德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的部落—族道德、私有制社会的阶级道德和公有制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三种历史类型。

⑺ 我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⑻ 古代医学伦理学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和主要医德思想是什么

第一节古代医学伦理

古代医学伦理,主要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这一时期的医学基本属于经验医学阶段。
一、古代社会的医学伦理概况
(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来讲解)
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
“神农尝百草”
《周礼》
2、古代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六不治”的行医准则
3、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孙思邈(581—682年)《备急千金要方》(重点讲解)
两宋时期:法学家宋慈(1186—1249年)《洗冤集录》
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代:喻昌(1585—1664年)《医门法律》
(二)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交代国外的文化背景)
1、古希腊医学伦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
(1)在处理医患之间关系方面
(2)在处理师徒(同行之间关系方面)
2、古罗马医学道德
医学家盖仑(Galen,约130—200年)
3、古阿拉伯医学道德
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年)
4、古印度医学道德
印度外科鼻祖”妙闻(Susruta)著有《妙闻集》
阇罗迦的《阇罗迦集》中
二、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解)
(一)忠于医业、仁爱救人
(二)博施济众、一心赴救
(三)精勤不倦、深究医术
(四)宽和端庄、不贪财色
(五)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三、对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采用提问的方式)
(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特点
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著
(1)“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
(2)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
(3)“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
2、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局限性
1、受到封建伦理糟粕的影响
2、受道教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
3、受佛教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

⑼ 中医传统文化医学道德观念有哪些

(一)对待患者——至亲之想

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医生应该从病人的痛苦出发,把病人当做亲人来对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往欲而不往,不为平易。”

(二)治学态度——至精至微

中国古代医学家注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精于艺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省疾问病,要“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汤药,无得参差”

(三)服务态度——一心赴救

中国古代医学家把及时地抢救病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四)医疗作风——端正纯良

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医生的作风和仪表。医生要“正己正物”。“正己”指精通医理,严肃医风:“正物”指诊断正确,用药恰当。

(五)对待同道——谦和谨慎

谦和谨慎是古代医学家处理通道关系的原则。认为“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首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⑽ 当今医德怎么了,纵观古代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众多著名医家有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以其突出的医学成就流芳百世。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国历史文明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延续和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追溯这些著名医家的从医历程。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本文就古代医家高尚医德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作一探讨。1.
我国古代著名医家高尚的医德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之所以在医药学的不同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从不同的方面对祖国医药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医药学体系而成为医药学大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但都有最大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医德高尚、心存高远。
如东汉时代的“医圣”张仲景,曾“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成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临床医学理论体系坚实基础的《伤寒杂病论》,他严厉抨击医德败坏者“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并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1];又如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不恋玉墀走穷山,唯向民间施丹散”。
孙思邈在其毕生心血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待病人“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后快,邀射名誉”,“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有“高尚先生”之称的河间学派(寒凉派)代表、金代医家刘完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患病,由于家贫三延医而不至,致使其母身亡,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刘完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救治疫病,一改《和剂局方》用方温燥之弊,创立“六气化火”论,终成“寒凉派”的开山鼻祖。
在这些医家身上,都折射出高尚的为医道德,以及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即使在今天,这些医药学家的优良医德,仍是值得称道的,学习和继承这些高尚的医德仍有其现实意义。2
.学习古代医家高尚医德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学活动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医学又是人学,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执业医师考试和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均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必备知识可以看出,社会对良好医德的呼唤,加强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现实的必要,而学习古医家高尚医德不失为一种重要和有效途径。
首先,对保证医药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疗行为,保证医药行业履行其神圣的社会职责,防止医药行业不良之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制约医药人员行为的医药卫生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即在法律法规所不及而又与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为,提高医药工作者的自律。其次,古代的医药学家往往有许多方面的高深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文学、历史、哲学、古代民俗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等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是了解辉煌的古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的需要。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有关的民族医药知识。古代的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写作风格、体例不一,医案、医话、议论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为己所用。3.
继承发扬古医家高尚医德为现代医学教育服务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现行的高等院校通识课设置虽多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这是比较宽泛的,即使《医学伦理学》教本也偏于简洁,生动性、具体化不够,如能结合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无疑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4个方面。1.
甄别善伪择其善者而习之学习借鉴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应该对他们的言行甄别善伪,择其善者而从之、习之,择其伪者而弃之。我国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各种宗教文化、忠君思想、家族观念、鬼神论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道德标准。这些行为道德标准对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医家们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对他们医德的形成产生着直接的作用,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历史的印记,这些无疑都是应予摈弃的。对于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只要稍加引导,是完全可以正确取舍的。2
.结合时代要求古为今用学习和借鉴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是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同样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对新时代的医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道德规范标准,要求医疗服务更具有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因此,只有从实质上学习他们的高尚医德,结合时代的要求,常存一颗纯洁真诚、慈善、高尚之心,诚意真心地为患者服务才是真正的学习和借鉴。3
.结合课堂教学潜移默化要将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留置于心中,体现于具体的医疗实践中,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其中对在校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其主要方式是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强化。
要完成好这个过程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医学伦理学(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是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业务过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结合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中医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之一,尤其是中医专业,还开设了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等,这些课程本身就与古代医家密不可分;
四是与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相结合。实习教学既是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证之临床,转化为学生固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为医者基本素质的过程,从学习古代医家高尚医德角度而言,这是检验教育效果的过程。
要做到这四个结合,就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同时还要有高品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高度来组织教学,这也是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将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使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更具体、更具有实效。4
.抓住关键提高效果在进行古代医家高尚医德教育活动中,必须抓住教育的关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又能获得好的医德教育效果。在学习古医家高尚医德时,从总的方面看,正身、救疾、敬友是其教育关键,就是学习他们在思想意识、学习态度、为医形象、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良好品行。
具体而言可考虑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古医家对待病人的态度、言行举止。这是为医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的必修功夫,也是为医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容;
二是学习古医家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这是他们取得突出医药学成就的前提条件,如明代著名医药大家李时珍,为写成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历时27年,足迹遍布全国,曾三易其稿,这是医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提高医疗技术,必须具备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三是学习古医家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医乃仁术”,是造福于众生的技术活动。要求医者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不允许有半点虚假伪善;
四是学习古医家对待同道的态度。不得相互诋毁。道说是非,做不利于已,也不利于人的事。要教育医者相互之间互敬互爱互帮,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树立良好的行业之风。

热点内容
海事法院院长的级别 发布:2025-02-07 18:49:16 浏览:672
社会公民懂法识法的演讲稿 发布:2025-02-07 18:39:32 浏览:792
秀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7 18:26:11 浏览:629
司法部门投票 发布:2025-02-07 17:32:33 浏览:298
环境卫生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7:26:05 浏览:626
大法官五行 发布:2025-02-07 17:13:28 浏览:567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6:26:57 浏览:380
法学好找女 发布:2025-02-07 15:59:52 浏览:96
公司聘用法律顾问一年多少钱 发布:2025-02-07 15:55:39 浏览:35
道德一般属于 发布:2025-02-07 15:50:27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