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里长短

道德里长短

发布时间: 2022-02-01 19:24:50

① 什么是道德

中国道德

《易经.系词》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之说”是中国哲学重要的宇宙起源说,也就是我们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太极阴阳之理,就是物质矛盾统一率。阴极之中有一阳生,阳极之中有一阴生,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质的无形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顾名思义,有形之物为器,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物质。而德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依照道理行为,既是“善行”,积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赖宇宙而存在,同时也受着天体运行的制约,这就是矛盾。而人类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制约。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人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人群对个人的制约。因此,上古时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为,他可以做到无私把人们集中起来。

人类群居自然根据道理建立秩序,这个秩序为“道德”。只有少数的所谓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并维持秩序,这就是古人所谓“得道”者。而那时人群大多是处在愚昧状态,因此,这个秩序就是外力对人们的制约,用今天的话讲叫做“伦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领,因为他明白道理,能给人们化解矛盾,共同创造利益,抵抗野兽和自然界的威胁。

因此,给人们带来福利的智者就承担起人们的分工协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时人们都认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启示或者神的启示。而《易经》就是圣人观察自然界摸索规律的一部集哲学、科学、数学于一体的中国的神奇文化瑰宝。

《易经.系词》有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段对于“易”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是描述人处于异常安静的状态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产生的灵感,既是“感而遂通”,进而发现内心世界的灵魂,也就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这种人类生命的一种奇妙状态当成神的启示,或者天的启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类似的经历,也都认为是天启或者神启,后期笛卡儿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灵魂。无论东方与西方,人类在生命进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东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国的天命。

尤其上古时期,人们都非常单纯朴素,而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确实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谓灵感就是良知。这些伟大的灵魂都是无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欲望对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危害。

后来,人们发现治理天下可以获得分配权,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就出现了争夺天下的中古时代,而中古时代的统治者无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欲望驱使。因此,这个时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伪道德。德者是积蓄数量以大多数为准则,因为阴阳之道理是量变导致质变,多数永远是真理,违背这个真理,人类的分配就会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时期是人类物质欲望的强烈膨胀而导致的灾难时期。所谓“物极必反”,人类开始了斗争而不是和谐,矛盾发生对立,阴阳剧烈运动开始无休止地重复暴力,中古时期正是丧失道德的人类发展时期。

② 道德经里的“长短相形”为什么要改成“长短相较”有何不同

大概道德经有很多版本。我查了手头上的两本,一本是 大中华文库的 汉英对照回《老子》1999年版,外答文出版社,第二章 是 “长短相形”, 第三章 是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另一本是 英汉对照的《道德经》,St John's University 1961 版,第二章 是 “长短相较”, 第三章 是 “为无为,则无不治”。

据说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和现在通行版出入更大,手头上没有,也许网上可以找到,可以再对照一下。

又:刚查到马王堆《道德经》,甲本、乙本均为 “长短相型” “型”和“形”,古文通假,所以 “长短相形”根据多些。
第三章两本均为 “则无不治矣”。多了语气词“矣”。看来,“则无不治”可靠些。

③ 道德表现有哪些方面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 守法 明礼 诚信 团结 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 奉献

2、“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3、“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④ 道德经写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到多则惑表达了什么观点

你能看见,所以你瞎了。因为总有你看不见的光谱。
你能听见,所以你聋了。因为总有你听不见的频率。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⑤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意思

意思是: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5)道德里长短扩展阅读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⑥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6)道德里长短扩展阅读: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⑦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互出入版,音与声相互应和,前权与后相互跟随。该句出自《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他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也是同一的,这便是他的“齐物论”思想。他倡导圣人治国为政就必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导某事某物,于人于物应一视同仁,齐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于物周普无偏一样,不定优劣,不分好坏,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

(7)道德里长短扩展阅读:

《道德经》中体现的就是中国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道家法律学说的肇始。在中国古代,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观点。老子的“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质上不一样。

西方自然法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正义、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础,并且作为评价实在法或人定法的应然性依据。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于万物的本原;

即“道”,试图通过认知“道”来达到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把握,从而依“道”而生。这种“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义等理念和评价标准,而是一种“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种“天长地久”的规律性东西,兼具物质和精神层面,存于天地之间自我循环。

⑧ 为何老子的《道德经》只停留在理论而无实践

道家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源头之一。人必须先有思想,再将思想付诸于实践,知行合一,方能成功。 说起思想,就不得不提起《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东方圣经”的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之一,更是被誉为人类最古老、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但是有人评价老子的《道德经》只停留在理论而无实践,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三、《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想,获得了“思便”的智慧。譬如,《道德经》里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就是,当天下人都知道美,这就变成了恶;当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就变成了不善。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都告诉我们要分辨善恶美丑,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反而成了不善呢?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才有所谓的美丑、善恶、是非,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二元对立思想。但如果在“道”的世界里,摒弃了这种虚妄的分别心,那么就无所谓美与丑,大与小。

热点内容
司法部门投票 发布:2025-02-07 17:32:33 浏览:298
环境卫生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7:26:05 浏览:626
大法官五行 发布:2025-02-07 17:13:28 浏览:567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7 16:26:57 浏览:380
法学好找女 发布:2025-02-07 15:59:52 浏览:96
公司聘用法律顾问一年多少钱 发布:2025-02-07 15:55:39 浏览:35
道德一般属于 发布:2025-02-07 15:50:27 浏览:370
民法通则92条 发布:2025-02-07 15:01:48 浏览:583
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如何考核 发布:2025-02-07 14:39:47 浏览:619
法官询问证人 发布:2025-02-07 14:31:30 浏览: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