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苏秦道德观

苏秦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2-02-03 08:00:53

① 苏秦张仪是怎样说服各国的有怎样的过程呢

梁惠王对孟子的提问,正代表了战国时代的君主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优先考量,认为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不被他国侵犯。所以,后人解释这一段时,就用了这样的词汇——“人心陷溺,唯知有利而已!”


秦始皇剧照

以力服人

春秋时代的霸主,讲究的是“道德”。在当时,以力服人是绝对行不通的,正如董仲舒所言:

“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其所好者,设而勿用,仁义以服之也。”

所以,当时各国间的交往是“以仁义服之”,而非“任力”。

② 怎样理解苏秦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在天下大乱之际,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的取舍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就连有骨肉亲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没钱没势时那样的绝情寡义,一旦你有钱有权了,一个个都曲意逢迎、媚态顿现,而且还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在于你有没有权势和金钱.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苏秦和所有说客、谋士都是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者,与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满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义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宗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为了获得名利而讲求积极进取、勤奋苦练,这种人生哲学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行动派实践哲学,与那些坐谈道义的理论家们相反的是,它极重视在现实中积极行动和理论的实践,或游说在宫廷庙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国小国之间;既有理论,也有将理论实施的各种行动.
功利主义有时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依托的载体.合纵、连横只不过是苏秦的手段而已,他的目的还是名利二字.当然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哪个国家正义哪个国家非正义,谁能说确切呢?由于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性和目的证明手段的功利性,使它的方法论成为一种顺应时势、知机应时、知权善变、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实践方法论.“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和精神就来源于苏秦,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抱负拼搏玩命的精神确实值得一代一代人学习,尽管功利主义者有些自私自利,但在正义目的下的个人奋斗精神,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个性和气度,显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的堆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对秦惠王游说时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要知道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言多必失,但在强调一个事物和围绕一个论点的语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说服他人.接着苏秦开始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苏秦所不断演练的“揣摩”之法,正是纵横家们的必学经典《鬼谷子》所推崇的“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揣,指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对对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揣包括揣情和量权两方面.揣情,是揣测对方的好恶、真伪、趋变等心理状态,以捉摸对方的内心实意.量权,是指分析对方的强弱、轻重、虚实、通塞等外部条件.摩,悉意试探、诱动之意.揣摩,合而言之,意为反复思考、推求、揣度.分而言之,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测知其内情;摩则为以己之言探人之心使其外露.揣,是主观判断;摩,是语言试探.纵横家们所运用的手段也被称为“揣摩之术”.

③ 苏秦是如何说服六国合纵的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④ 苏秦是怎样驳斥别人对他的指责的

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女仆的小故事,说明如果政治活动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约,那么政治上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也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⑤ 关于苏秦的文章 ...................600字 急

我觉得这两篇写得还可以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束之势,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说辞风格。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不仅使读者感到苏秦具有独抵华屋之下,一揽群小的气度,而且从太史公的语言艺术中感到美的享受。说六国处,笔不涉同,辞有异彩,一处一样文法,一处一种情貌,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涛涛滚滚的说辞之中,间或插入曲折动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相应成趣。既能深入浅出,以彼喻此成为说辞的有机部分,说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层峦叠障之中突见一马平川;急风骤雨过后,又是绚丽多彩的艳阳天气。文章的节奏也于急骤之中见疏缓,跌宕之中见起伏,诚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简直是小说笔法。如苏秦出游,大困而归,家人的讽刺、羞辱,苏秦的惭愧自伤,以及发奋自励,伏读《阴符》以及对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写,都是着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通过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让我们去把握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和这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苏秦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苏秦追名逐利到衣锦还乡心态、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
其嫂子的作为其实是在激励胸怀大志的苏秦,即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励其经骨。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⑥ 在史记中评价苏秦的才能智慧非同一般的人物是谁

历代名人对武安君苏秦的评价,立场不同,评价不同

神钲回响

武安君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战略家,是寒门学子逆袭人生的学习楷模。历史上,很多名人对苏秦有深刻的评价,但由于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褒贬均有。

武安君苏秦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学,出师后游历多年,一事无成,潦倒回家。随后,知耻而后勇,“锥刺股”攻读《阴符经》,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合纵抗秦”的战略思想,游说六国,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被赵国封为“武安君”,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合纵联盟被秦国瓦解后,齐国趁机攻打燕国,苏秦又游说齐国,让齐国归还了占领的燕国城池。后来为了助燕到齐国卧底,削弱齐国国力,却被齐国任命为客卿,由于与齐国大夫争宠,被雇佣的刺客刺伤。苏秦死前建议齐王将自己五马分尸,并悬赏刺客,刺客暴露身份,齐王将刺客诛杀。

下面,我们选取一部分历史名人对苏秦的评价,并分析其立场和观点。

荀子:巧敏佞说,奸诈之臣

荀子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摘自《荀子·臣道》

态臣,即奸诈之臣。是指苏秦“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以至于“百姓不亲,诸侯不信”。因为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倡导“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所以对苏秦这些游说于诸侯之间靠“三寸不烂之舌”混饭吃的家伙们不屑一顾,更对纵横学派“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的做法深恶痛绝,所以称苏秦为“态臣”,这是历史人物对苏秦最大的贬责。

司马迁:长于权变,智慧过人

司马迁

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摘自《史记•苏秦列传第九》

司马迁的评价是站在史学家中正的立场上,既有褒奖,又有贬责。褒奖的是苏秦的智慧。苏秦出身寒门,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游说六国,组建了合纵抗秦联盟,佩戴六国相印,实现了人生抱负。但是,由于苏秦

⑦ 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分析,睿智,坚持不懈。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坎坷之路: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7)苏秦道德观扩展阅读:

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旗鼓相当,相互制衡。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

说服模式: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⑧ 苏秦真正的立场是帮助秦国还是燕国他激怒张仪又给他钱,到底想让张仪干什么

不得不告诉楼主,历史学家已经证明,《资治通鉴》的这一段有错误,张仪和苏秦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大概张仪死的时候,苏秦还未被燕昭王重用。
苏秦是忠于燕昭王的,他为了燕国打击其威胁和仇敌——齐国,与燕昭王定下计谋,去齐国作“死间”。也就是个人进入齐国骗取齐缗王的信任,游说齐王作有利于燕而有害于齐的外交决策,所以是冒生命危险的间谍。最终苏秦的计谋成功,齐国在外交上孤立,遭到五国的联合打击,紧接着又被乐毅攻破都城,一蹶不振。苏秦也因为计谋暴露而被车裂。

⑨ 苏秦刺骨译文

原文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都没有被采纳,资金缺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苏秦于是叹气说:“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于是就发愤读书。

他说:“哪有劝说国君而不成功的人呢?”读书快要打瞌睡的时候,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字译:乃:于是就。

不为用:没有被采纳。

匮乏:缺乏。

卒:终于。

句译:

父母不以为子: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

出处:战国时期国别体史学著作《战国策》。

(9)苏秦道德观扩展阅读: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⑩ 苏秦论原文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原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2):“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东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7),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8),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9),愿以异日(10)。”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11),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2),尧伐驩兜(13),舜伐三苗(14),禹伐共工(15),汤伐有夏(16),文王伐崇(17),武王伐纣(18),齐桓任战而伯天下(19)。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20)?古者使车毂击驰(21),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2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23),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24),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25),明言章理(2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27),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2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2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3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31),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32),诎敌国(33),制海内,子元元(34),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35),忽于至道(36),皆惛于教(37),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3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39),负书担橐(40),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1),状有归色(42)。归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44),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45)。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6),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47),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48),抵掌而谈(49),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50)。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51),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52)。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53);式于廊庙之内(54),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55),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56),使赵大重(57)。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58),伏轼撙衔(59),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60)。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61),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62)?”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63)。”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64)?”
(出自士礼居覆宋本《战国策》。)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劝说,游说。秦惠王:前336年至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蜀:今四川省西部。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4)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
(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限:屏障。
(6)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7)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
(8)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9)俨然:庄重矜持。
(10)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11)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补遂:古国名。
(12)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禽:通“擒”。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13)驩(huān)兜(dōu):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
(14)三苗:古代少数民族。
(15)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16)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
(1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18)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
(19)伯:同“霸”,称霸。
(20)恶:同“乌”,何。
(21)毂(gǔ):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
(22)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23)万端俱起:群议纷起。
(24)稠浊:多而乱。
(25)聊:依靠。
(26)章:同“彰”,明显。
(27)伟服:华丽的服饰。
(28)厉:通“砺”,磨砺。
(29)徒处:白白地等待。
(30)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1)杖:持着。橦(chōng):冲刺。
(32)凌:凌驾于上。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
(33)诎:同“屈”,屈服。
(34)元元:人民。
(35)嗣主:继位的君王。
(36)至道:指用兵之道。
(37)惛:不明。
(38)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
(39)羸(léi):缠绕。縢(téng):绑腿布。蹻(jué)草鞋。
(40)橐(tuó):囊。
(41)犁:通“黧”(lí),黑色。
(42)归:应作“愧”。
(43)紝(rèn):纺织机。
(44)太公:姜太公吕尚。阴符:兵书。
(45)简:选择。练:熟习。
(46)足:应作“踵”,足跟。
(47)摩:靠近。燕乌集:宫阙名。
(48)华屋:指宫殿。
(49)抵:通“抵”(zhǐ),拍击。
(50)武安:今属河北省。
(51)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
(52)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53)式:用。
(54)廊庙:指朝廷。
(55)隆:显赫。
(56)山东:指华山以东。
(57)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
(58)掘门:同窟门,窰门。桑户:桑木为板的门。棬(quān)枢:树枝做成的门枢。
(59)轼:车前横木。撙(zǔn):节制。
(60)伉:通“抗”。
(61)张:设置。
(62)倨:傲慢。
(63)季子:苏秦的字。
(64)盖:同“盍”,何。

【白话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导读】
秦汉之际有人杂采战国至秦朝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活动与言论编纂成集,这部集子后被西汉刘向整理成为一部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外交与军事事件的著作,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依国分类,各自成策,包括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共计三十三篇。《战国策》的语言流畅奔放,人物形象生动,善用比喻,长于论辩,文学色彩浓郁。不过,为了渲染气氛,突出情节,文中遣辞往往铺饰夸张,甚至虚构故事,因而不乏失实之处,不可尽信。
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学者高诱,但传至北宋已散佚过半,宋人曾巩为之补充重编,成为传世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汇集诸家校本,并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将《战国策》标点出版。1985年该书再版,成为比较容易得到的本子。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秦策一》。文章运用明快的议论和犀利的推理,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衷名利的投机家形象。战国之际,虽然号称七国分立,而其大势是秦国与东方的齐、魏、赵、韩、燕及南方的楚国之间的对峙。针对这一形势,当时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种策略,其一,主张秦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联合,以便各个击破其余各国,称为连横;其二,主张六国联合一致抗秦,称为合纵。苏秦出身贫寒,为了谋求富贵,他始则为秦主张连横,继而为六国主张合纵,从而奔走游说于诸侯之间。在他的一败一成之间,既有狼狈不堪的窘状,又有踌躇满志的神气;在他的一辱一荣之中,鲜明地体现出庸俗的世态炎凉。本文在对话中大量地运用对偶、排比,使苏秦的议论虎虎风生,气势磅礴,一位摇唇鼓舌的策士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苏秦一类的策士追求的只是衣锦还乡,夸耀于妻嫂面前,而作者则通过苏秦的活动与议论,发表了自己对于战国局势的看法。

【讲解】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其中刻画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代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评析】
此文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小说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 发布:2025-02-07 11:22:18 浏览: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传 发布:2025-02-07 11:06:53 浏览:119
2017婚姻法关于房产 发布:2025-02-07 11:06:10 浏览:562
民法典解读讲座 发布:2025-02-07 10:40:24 浏览:384
劳动法对工种的分类 发布:2025-02-07 10:31:10 浏览: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发布:2025-02-07 10:23:22 浏览:376
成都西同律师 发布:2025-02-07 10:21:42 浏览:936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 发布:2025-02-07 10:10:22 浏览:811
法规英文动词 发布:2025-02-07 10:09:40 浏览:324
首页社会正文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2-07 10:08:08 浏览:476